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和操作棒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20153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2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和一种操作棒的控制方法,其中,操作棒包括:外壳;可伸缩结构,所述可伸缩结构具有一活动端,所述活动端活动插设于所述外壳内;电活性聚合物单元,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产生形变时,用于改变所述活动端在所述外壳内的运动;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电活性聚合物单元的形变。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用户通过操作棒实际触碰的虚拟物体的软硬度,灵活地控制操作棒产生相应感触的阻尼力,以更加真实地对虚拟物体的软硬度进行模拟,进而提升用户在使用操作棒进行立体显示交互时的真实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和操作棒的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立体显示交互
,具体而言,涉及到一种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和一种操作棒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电活性聚合物(ElectroactivePolymers,EAP)是一类能够在电场作用下,改变形状或大小的聚合物材料。这类材料常见应用在执行器和传感器上。电活性聚合物的典型特性是能够在维持巨大受力作用的同时进行大幅度的变形。目前,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的伸缩大部分是为了形成操作棒进入屏幕内的视差,以使用户产生通过操作棒直接与被操作对象进行交互的错觉,同时,在操作棒触碰虚拟物体时,也可以产生模拟真实触感的阻尼力。目前,现有技术提出的操作棒主要是通过电磁、气压或液压的方式实现阻尼力的产生,但是,操作棒以这些方式产生的阻尼力不能灵活地进行控制,导致不能更好地模拟虚拟物体的软硬度,影响用户在使用操作棒进行立体显示交互时的感触。具体地,提出的使用定栅电极和动栅电极相配合的操作棒结构中,是通过检测动栅电极与定栅电极之间相互感应形成的输出信号的变化量作为确定动栅电极相对于定栅电极的位移,由于动栅电极与定栅电极之间的相互感应会受到外界电场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和操作棒的控制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可伸缩结构,所述可伸缩结构具有一活动端,所述活动端活动插设于所述外壳内;电活性聚合物单元,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产生形变时,用于改变所述活动端在所述外壳内的运动;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电活性聚合物单元产生所述形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可伸缩结构,所述可伸缩结构具有一活动端,所述活动端活动插设于所述外壳内;电活性聚合物单元,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产生形变时,用于改变所述活动端在所述外壳内的运动;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电活性聚合物单元产生所述形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向所述电活性聚合物单元提供的电压方向,以控制所述电活性聚合物单元的形变方向;以及控制向所述电活性聚合物单元提供的电压值,以控制所述电活性聚合物单元的形变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电路,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发出的控制指令,驱动所述电活性聚合物单元产生所述形变,所述驱动电路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活性聚合物单元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活性聚合物单元包括:第一电活性聚合物,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所述操作棒还包括:摩擦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活性聚合物与所述活动端之间,用于与所述活动端接触时,产生阻碍所述活动端运动的阻尼力。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活性聚合物设置为两个,并相对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壁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电活性聚合物上均设置有所述摩擦件,所述活动端设置于两个所述摩擦件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活性聚合物单元还包括:第二电活性聚合物,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活动端抵触于所述第二电活性聚合物上,所述第二电活性聚合物发生形变时改变所述活动端在所述外壳内的长度。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单元,预存储有多个电压及与所述多个电压相对应的阻尼力。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立体显示交互的操作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凌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