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下式曲面显示装置,其包括弧形背光模组和设于弧形背光模组上方的显示面板;所述弧形背光模组包括弧形容纳装置、光源和依次叠放于弧形容纳装置中的反射片、扩散板、及光学膜片组;所述反射片的四个侧边分别设有折边,反射片在弯曲方向的两个折边上均至少开有一处破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反射片弯曲方向的折边上设置破线,反射片弯折时,反射片在弯曲反向折边的挤料在破线位置进行释放,从而解决反射片弯折时不平整引起的光学品味不均匀的问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直下式曲面显示装置,其包括弧形背光模组和设于弧形背光模组上方的显示面板;所述弧形背光模组包括弧形容纳装置、光源和依次叠放于弧形容纳装置中的反射片、扩散板、及光学膜片组;所述反射片的四个侧边分别设有折边,反射片在弯曲方向的两个折边上均至少开有一处破线。本技术通过在反射片弯曲方向的折边上设置破线,反射片弯折时,反射片在弯曲反向折边的挤料在破线位置进行释放,从而解决反射片弯折时不平整引起的光学品味不均匀的问题。【专利说明】一种直下式曲面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是一种直下式曲面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显示装置主要为平面显示器。平面显示器中所使用的液晶模组多采用TFT-1XD (薄膜场效应晶体管IXD)技术。TFT-1XD为非主动式发光显示,通常由白光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提供均勻的系统亮度,再透过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获得丰富的色彩显示。图1-3所示为现有平面显示背光源的正视图、俯视图以及正视图中的A-A剖面图,图1-3所示其均为平面背光源;平面显示背光源中包含侧入式背光源和直下式背光源。因为人眼视网膜是弧面的,观看纯平面显示画面其实是“扭曲”的,而弧面屏幕则能够将画面以相同角度直观映射到大脑,这样就能跳过平面屏幕带给观众的“平面一曲面一平面”的转换环节,用户可以真切感受到曲面屏显示技术所带来的影院级视听感受,曲面屏在左右两边可实现更优良的可视角度,切更自然,更舒适,对大脑的压力更小,临场感更出众。如图4所示,为平面直下式背光模组中使用的反射片架构;0广04为反射片四个侧边的折边。使用此反射片架构组装于曲面背光时,反射片在曲面显示装置弯曲方向的折边01、03由于弯折挤料而出现凸起,如图5所示,反射片组装于弧形背板上时,曲线方向的折边01有凸起001,凸起001部分将产生严重的亮斑,导致光学品味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反射片弯折时不平整引起的光学品味不均匀问题的曲面显示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直下式曲面显示装置,其包括弧形背光模组和设于弧形背光模组上方的显示面板;所述弧形背光模组包括弧形容纳装置、光源和依次叠放于弧形容纳装置中的反射片、扩散板、及光学膜片组;所述反射片的四个侧边分别设有折边,反射片在弯曲方向的两个折边上均至少开有一处破线。所述反射片在弯曲方向的两个折边在破线处完全断开。所述反射片在弯曲方向的两个折边上均至少设有一处标记线,所述标记线与破线有一端相连。所述反射片上的破线与标记线之间的部分设有双面胶。所述标记线为不连续破口的骑缝线。所述光源设在扩散板和反射片之间。所述光源为蓝光LED ;所述反射片、扩散板或光学膜片组中至少一个部件含有红光和绿光量子点材料。蓝光LED光源发出的蓝光经过红光和绿光量子点材料时激发出红光和绿光,光源的蓝光与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为白光,从而提高曲面显示装置的色域。所述光源为蓝光LED ;所述弧形背光模组还包括量子点部件;所述量子点部件位于扩散板下方、扩散板上方、光学膜片组之间或者光学膜片组上方。量子点部件位于光源至显示面板之间光线经过的位置,量子点部件含有红光和绿光量子点,蓝光LED光源发出的蓝光经过量子点部件时激发出红光和绿光,光源的蓝光与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为白光。量子点部件也可以提高曲面显示装置的色域,而且制作简单。所述光源为由蓝光芯片和红绿荧光粉组成的白光LED。这样的结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色域,而且成本相对较低。所述光源为蓝光芯片、绿光芯片和红光荧光粉组成的白光LED。这样的结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色域,而且成本相对较低。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反射片弯曲方向的折边上设置破线,反射片弯折时,反射片在弯曲反向折边的挤料在破线位置进行释放,从而解决反射片弯折时不平整引起的光学品味不均匀的问题。另外,本技术采用高色域的光源或量子点材料,提高显示颜色的色域,提高画面显示质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现有平面显示背光源的正视图;图2为现有平面显示背光源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A-A处的剖面图;图4为现有反射片的示意图;图5为现有反射片组装于弧形背板时长边的折边凸起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7本技术实施例1中反射片的示意图;图8为图7中A处的放大图;图9为反射片沿图8中的破线分开后破线处两侧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的左侧破线边与标记线重叠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反射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6或图7所示,一种直下式曲面显示装置,其包括弧形背光模组和设于弧形背光模组上方的显示面板6 ;所述弧形背光模组包括弧形容纳装置3、光源2和依次叠放于弧形容纳装置3中的反射片1、扩散板4、及光学膜片组5 ;所述反射片I的四个侧边分别设有折边,反射片I在弯曲方向的两个折边11、12上均至少开有一处破线15、16 ;所述反射片I在弯曲方向的两个折边11、12在破线15、16处完全断开。所述反射片I在弯曲方向的两个折边11、12上均至少设有一处标记线18、17,所述标记线11、12分别与破线18、17有一端相连。光源2为直下式光源,该光源2设在扩散板4和反射片I之间。如图6或图7所示,曲面显示装置的弯曲方向为反射片I的长边方向,所以反射片I弯折在长边会发生挤料,产生凸起而不平整。在反射片长边的两个折边11、12上分别做破线15、破线16,当反射片I进行弯折后,长边的挤料在破线15、16位置进行释放。如图8所示,为反射片I在折边11上破线16部分的放大图,破线16可以使用反射片的刀模直接切开,而形成的狭长细线状、两端贯通的切口,标记线17为采用反射片刀模形成的不连续破口的骑缝线。如图9所示,反射片长边在破线处16完全分开后的左侧部分121和右侧部分122,破线16左侧部分121对应破线边161,破线16右侧部分122对应破线边162。当反射片组装于背板上时,反射片弯折引起的挤料部分在破线边161、162处释放,左侧部分121的破线边161将与右侧部分122的标记线重叠,具体如图10所示。破线15的原理与破线16的原理相同。如图8或图9所示,由于部分反射片的材质较薄,反射片组装时容易变形,此时可在破线16与标记线17之间的部分增加双面胶,反射片组装时,可将破线边161通过双面胶与标记线17做贴合,以防止变形。实施例2:反射片弯折时挤料的多少与显示面板的尺寸、显示装置的曲率半径和混光高度等有关。当曲率半径越小及混光高度越大时需要的挤料部分会越多,此时就需要多处破线,以便保证曲面显示装置的反射片长边的平整度。如图11所示,在曲面显示装置的弯曲方向为长边,反射片I的长边方向上的两个折边11、12上均两个位置做破线处理,以便释放较多挤料的情况。实施例3:为了提高曲面显示装置的色域,可使用蓝光光源加红绿量子点材料的方案。如图6所不,光源2为蓝光LED,反射片1、扩散板4及光学膜片组5中至少有一个部件含有红光和绿光量子点材料。蓝光LED发出的蓝光经过红光和绿光量子点材料时激发出红光和绿光,光源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曲面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弧形背光模组和设于弧形背光模组上方的显示面板;所述弧形背光模组包括弧形容纳装置、光源和依次叠放于弧形容纳装置中的反射片、扩散板、及光学膜片组;所述反射片的四个侧边分别设有折边,反射片在弯曲方向的两个折边上均至少开有一处破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丽梅,林博瑛,张永伟,
申请(专利权)人: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