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用于将多个导电部件彼此电连接起来,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电连接。电连接器(1)具有:保持于壳体(3)的压接型触头(2a)、反作用力转换机构(51a、51b)和电线保持部(8、45a)。压接型触头(2a)具有用于与包覆电线(101a)的芯线部(104)接触的第1接触部(11a、11b)、和用于与对象侧触头(102a)接触的第2接触部(21a、21b)。反作用力转换机构(51a、51b)将通过第1接触部(11a、11b)与包覆电线(101a)的接触使得第1接触部(11a、11b)受到的反作用力(F1、F2)转换成使第2接触部(21a、21b)与对象侧触头(102a)相互加压的力(F11、F21)。电线保持部(8、45a)保持芯线部(10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电连接两个导电部件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用于电连接两个导电部件的电连接器已被公知(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294217号公报的“摘要”、图4、图7等)。日本特开2005-294217号公报中记载的电连接器具有压接型触头。压接型触头具有两对压接刃(35、39)和与一对压接刃(39)连续的一对弹性接触片(32)。两对压接刃(35、39)形成用于容纳包覆电线(2)的凹槽(37、41)。包覆电线(2)插入于所述凹槽(37、41)。由此,通过凹槽(37、41)的包覆电线(2)的包覆部(21)被两对压接刃(35、39)切断。其结果是,包覆电线(2)的芯线(22)在从包覆部(21)暴露出的状态下与压接刃(35、39)接触,从而与压接刃(35、39)电连接。并且,弹性接触片(32)夹着基板侧连接器(4)的触头(51),从而与触头(51)电连接。在日本特开2005-294217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插入于两对压接刃(35、39)的各凹槽(37、41)中的芯线(22)以扩大各凹槽(37、41)的宽度的方式一边移位一边插入到凹槽(37、41)中。这样,凹槽(37、41)的宽度扩大的结果是,芯线(22)容易从凹槽(37、41)脱出。特别地,安装于数码相机、摄像机、移动电话、智能手机、PDA (个人数字助理)等小型电子设备的连接器是极其微小的尺寸。这样的电连接器例如有时具有纵向、横向、高度各自的长度均为Imm左右的微小尺寸。在这样的微小的电连接器中,难以确保压接刃(35、39)的弹性。其结果是,压接刃(35、39)弹性地夹入芯线(22)的力变弱。其结果是,芯线(22)容易从凹槽(37、41)脱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用于将多个导电部件彼此电连接起来的电连接器中,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电连接。(I)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涉及的电连接器是用于将第I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电连接起来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备:壳体;触头,其保持于所述壳体,所述触头具有用于与所述第I导电部件接触的第I接触部、和用于与所述第2导电部件接触的第2接触部;反作用力转换机构,其用于将通过一方的所述接触部与对应的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的接触使得一方的所述接触部受到的反作用力转换成使另一方的所述接触部与对应的另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相互加压的力;以及保持部,其用于保持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以维持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与一方的所述接触部接触的状态。根据该结构,由于一方的接触部与对应的一方的导电部件的接触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经由反作用力转换机构而作用于另一方的接触部与对应的另一方的导电部件之间。其结果是,产生使另一方的接触部与对应的另一方的导电部件相互加压的力。这样,一方的接触部与一方的导电部件借助相互之间产生的反作用力可靠地维持接触状态,而且,另一方的接触部与另一方的导电部件借助来自反作用力转换机构的力可靠地维持接触状态。并且,保持部能够保持一方的导电部件。由此,能够利用保持部更可靠地维持一方的接触部与一方的导电部件的接触状态。例如,考虑到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装配在电子设备中的微小的电连接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触头是小型的,借助触头的弹性难以充分确保触头与导电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然而,通过设置保持部,能够更可靠地维持触头与导电部件的接触状态。因此,根据电连接器,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电连接。(2)优选的是,所述触头具有将所述第I接触部与所述第2接触部连接起来的臂部,所述反作用力转换机构包括跷跷板结构,所述跷跷板结构具有:支点部,其形成于所述臂部;以及支点支承部,其形成于所述壳体并支承所述支点部。根据该结构,通过一方的接触部与一方的导电部件的接触,臂部以一方的接触部为力点且以支点部为支点进行移位。由此,另一方的接触部作为作用点动作从而向另一方的导电部件侧移位。由此,另一方的接触部与另一方的导电部件以通过相互加压而产生规定的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并且,通过采用跷跷板结构,另一方的接触部从另一方的导电部件受到的反作用力成为使一方的接触部对一方的导电部件加压的力。由此,一方的接触部和另一方的接触部均能够以足够的接触压力与对应的导电部件接触。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第I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之间的经由触头的电连接。(3)更优选的是,所述第I接触部设置有一对,以夹住所述第I导电部件,所述第2接触部设置有一对,以夹住所述第2导电部件,所述臂部设置有一对,一个所述臂部将一个所述第I接触部和一个所述第2接触部连接起来,另一个所述臂部将另一个所述第I接触部和另一个所述第2接触部连接起来。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一对第I接触部形成用于夹住第I导电部件的第I凹槽。并且,能够利用一对第2接触部形成用于夹住第2导电部件的第2凹槽。并且,一对臂部将对应的第I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连接起来。采用这样的结构的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第I接触部与第I导电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第2接触部与第2导电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4)并且,优选的是,所述第I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仅设置有一个。根据该结构,由于所述第I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仅为一个,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小触头所占的空间。(5)优选的是,所述支点部形成于第I隆起部,所述第I隆起部具有朝向所述支点支承部隆起的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臂部中的支点部与壳体的支点支承部更可靠地接触。由此,能够抑制臂部中的支点部以外的部分与壳体任意接触。因而,能够使臂部更可靠地产生设计者所意图那样的跷跷板运动。(6)优选的是,所述支点支承部形成于第2隆起部,所述第2隆起部具有朝向所述支点部隆起的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壳体中的支点支承部与臂部的支点部更可靠地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壳体中的支点支承部以外的部分与臂部任意接触。因而,能够使臂部更可靠地产生设计者所意图那样的跷跷板运动。(7)优选的是,一方的所述接触部具有压接刃,所述压接刃用于切断包覆电线的包覆部,其中,所述包覆电线是对作为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的芯线部实施了包覆而得到的包覆电线。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触头作为压接型触头来使用。即,能够使压接刃进行切断包覆电线的包覆部的作业,从而包覆部被切断。进而,从被切断的部位暴露的芯线部与一方的接触部接触。(8)优选的是,一方的所述接触部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朝向用于供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通过的空间突出,所述保持部形成于所述突出部。根据该结构,通过在一方的接触部设置保持部,从而一方的接触部兼有作为保持部的功能。因此,无需另外设置只具有保持部的功能的部件。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触头的进一步的小型化。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用于将多个导电部件彼此电连接起来的电连接器中,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电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将对象侧触头和包覆电线电连接起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连接器、对象侧触头和包覆电线相互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压接连接器的俯视图,示出将包覆电线和对象侧触头连接到电连接器的状态。图4是压接触头的立体图。图5是压接触头的立体图。图6是触头的侧视图。图7是单独的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从插入方向的上游侧观察电连接器的状态。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用于将第1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电连接起来,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壳体;触头,其保持于所述壳体,所述触头具有用于与所述第1导电部件接触的第1接触部、和用于与所述第2导电部件接触的第2接触部;反作用力转换机构,其用于将通过一方的所述接触部与对应的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的接触使得一方的所述接触部受到的反作用力转换成使另一方的所述接触部与对应的另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相互加压的力;以及保持部,其用于保持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以维持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与一方的所述接触部接触的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12 JP 2013-0249821.一种电连接器,其用于将第I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电连接起来,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其具备: 壳体; 触头,其保持于所述壳体,所述触头具有用于与所述第I导电部件接触的第I接触部、和用于与所述第2导电部件接触的第2接触部; 反作用力转换机构,其用于将通过一方的所述接触部与对应的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的接触使得一方的所述接触部受到的反作用力转换成使另一方的所述接触部与对应的另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相互加压的力;以及 保持部,其用于保持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以维持一方的所述导电部件与一方的所述接触部接触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具有将所述第I接触部与所述第2接触部连接起来的臂部, 所述反作用力转换机构包括跷跷板结构,所述跷跷板结构具有:支点部,其形成于所述臂部;以及支点支承部,其形成于所述壳体并支承所述支点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接触部设置有一对,以夹住所述第I导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光大,熊谷大辅,桝谷嘉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