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抽油机技术领域,尤其一种新型气平衡式液压抽油机,主要应用于油田有杆泵采油技术领域。其包括抽油机底座、支架、游梁、驴头、驱动与平衡液压缸、液压控制回路、蓄能器和抽油杆,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由活塞杆、上活塞、下活塞、缸筒、缸筒上端盖和缸筒下端盖组成,缸筒内壁上形成有阻隔板,阻隔板位于上活塞和下活塞之间,活塞杆穿过阻隔板并与阻隔板间隙配合;液压控制回路通过电磁阀与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上腔及中腔连接,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下腔与蓄能器的下腔通过油管相连通,蓄能器的上腔中填充有高压氮气。它效率高,使得抽油机的结构大大简化,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遥控,同时也使平衡力的调节变得更加的方便。(*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抽油机
,尤其一种新型气平衡式液压抽油机,主要应用于油田有杆泵采油
。其包括抽油机底座、支架、游梁、驴头、驱动与平衡液压缸、液压控制回路、蓄能器和抽油杆,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由活塞杆、上活塞、下活塞、缸筒、缸筒上端盖和缸筒下端盖组成,缸筒内壁上形成有阻隔板,阻隔板位于上活塞和下活塞之间,活塞杆穿过阻隔板并与阻隔板间隙配合;液压控制回路通过电磁阀与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上腔及中腔连接,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下腔与蓄能器的下腔通过油管相连通,蓄能器的上腔中填充有高压氮气。它效率高,使得抽油机的结构大大简化,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遥控,同时也使平衡力的调节变得更加的方便。【专利说明】一种新型气平衡式液压抽油机
本技术涉及抽油机
,尤其一种新型气平衡式液压抽油机,主要应用于油田有杆泵采油
。
技术介绍
普通游梁式抽油机一般是通过电机带动曲柄转动,再通过连杆带动游梁和驴头转动从而使抽油杆作往复直线运动,实现采油。这种驱动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造成了抽油机的体积大,另外这类抽油机也难以实现自动控制和遥控。同时这类抽油机一般通过在游梁或者曲柄上加配重铁来进行抽油机的平衡,这种平衡方式平衡效果不好。而且调整平衡力时需要移动配重铁,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气平衡式液压抽油机,它体积小、重量轻、生产成本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平衡效果好并且平衡调节方便,同时能够实现集中控制和管理,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气平衡式液压抽油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抽油机底座、支架、游梁、驴头、驱动与平衡液压缸、液压控制回路、蓄能器和抽油杆,所述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由活塞杆、上活塞、下活塞、缸筒、缸筒上端盖和缸筒下端盖组成,所述缸筒内壁上形成有阻隔板,所述阻隔板位于上活塞和下活塞之间,所述活塞杆穿过阻隔板并与阻隔板间隙配合,所述上活塞上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上腔,阻隔板与上活塞所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中腔,阻隔板与下活塞所夹区域为空气腔,下活塞下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下腔,所述游梁的左部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缸筒底部与抽油机底座铰接,所述活塞杆的自由端与游梁的右部铰接;所述液压控制回路通过电磁阀与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上腔及中腔连接,所述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下腔与蓄能器的下腔通过油管相连通,所述蓄能器的上腔中填充有高压氮气,所述抽油杆与驴头相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缸筒上端盖和缸筒下端盖与缸筒螺纹连接,所述活塞杆与缸筒上端盖结合处设置有密封圈。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缸筒上开设有与空气腔相连通的呼吸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一方面通过液压驱动代替传统的驱动方式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抽油机的体积,并使得抽油机的结构简化,同时采用液压驱动的方式易于机电液一体化等技术的实施,从而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遥控。另一方面通过气平衡代替传统的配重平衡不仅改善了平衡效果,同时也使平衡力的调节变得更加的方便。【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图1中A-A向剖视面;图中:1、底座,2、支架,3、游梁,4、液压控制回路,5、驱动与平衡液压缸,6、蓄能器,7、驴头,8、抽油杆,9、密封圈,10、缸筒上端盖,12、活塞杆,14、上活塞,15、缸筒,19、呼吸孔,20、下活塞,23、缸筒下纟而盖,24、阻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气平衡式液压抽油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抽油机底座1、支架2、游梁3、驴头7、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液压控制回路4、蓄能器6和抽油杆8,所述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由活塞杆12、上活塞14、下活塞20、缸筒15、缸筒上端盖10和缸筒下端盖23组成,所述缸筒15内壁上形成有阻隔板24,所述阻隔板24位于上活塞14和下活塞20之间,所述活塞杆12穿过阻隔板24并与阻隔板24间隙配合,所述上活塞14上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的上腔,阻隔板24与上活塞14所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的中腔,阻隔板24与下活塞20所夹区域为空气腔,下活塞20下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的下腔,所述游梁3的左部与支架2转动连接,所述缸筒15底部与抽油机底座I铰接,所述活塞杆12的自由端与游梁3的右部铰接;所述液压控制回路4通过电磁阀与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的上腔及中腔连接,所述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的下腔与蓄能器6的下腔通过油管相连通,所述蓄能器6的上腔中填充有高压氮气,所述抽油杆8与驴头7相连接。优选的,所述缸筒上端盖10和缸筒下端盖23与缸筒15螺纹连接,所述活塞杆12与缸筒上端盖10结合处设置有密封圈9。优选的,所述缸筒15上开设有与空气腔相连通的呼吸孔19,便于空气腔排吸气。工作过程中,当处于上冲程时:通过液压控制回路4的调节,使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的中腔进油上腔回油,从而使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的活塞杆12上行,进而通过游梁3驱动驴头7带动抽油杆8做上行运动。与此同时蓄能器6中的高压气体通过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下腔的液压油推动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的下活塞20做上行运动,从而对上冲程起辅助作用,这样蓄能器6在下冲程中存储的能量就被释放出来用于辅助抽油机在上冲程中提升抽油杆8。当处于下冲程时:通过液压控制回路4的调节,使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的上腔进油中腔回油,从而使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的活塞杆12下行,这样在抽油杆8的重力作用以及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的驱动部分提供的驱动力作用下抽油杆8做下行运动。与此同时下活塞20通过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下腔的液压油推动蓄能器的活塞上行,从而压缩蓄能器6上腔的高压氮气将驱动与平衡液压缸5驱动部分输出的能量与抽油杆8下行时的释放的重力势能的一部分存储起来。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技术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气平衡式液压抽油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抽油机底座、支架、游梁、驴头、驱动与平衡液压缸、液压控制回路、蓄能器和抽油杆,所述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由活塞杆、上活塞、下活塞、缸筒、缸筒上端盖和缸筒下端盖组成,所述缸筒内壁上形成有阻隔板,所述阻隔板位于上活塞和下活塞之间,所述活塞杆穿过阻隔板并与阻隔板间隙配合,所述上活塞上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上腔,阻隔板与上活塞所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中腔,阻隔板与下活塞所夹区域为空气腔,下活塞下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下腔,所述游梁的左部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缸筒底部与抽油机底座铰接,所述活塞杆的自由端与游梁的右部铰接;所述液压控制回路通过电磁阀与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上腔及中腔连接,所述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下腔与蓄能器的下腔通过油管相连通,所述蓄能器的上腔中填充有高压氮气,所述抽油杆与驴头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气平衡式液压抽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上端盖和缸筒下端盖与缸筒螺纹连接,所述活塞杆与缸筒上端盖结合处设置有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气平衡式液压抽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上开设有与空气腔相连通的呼吸孔。【文档编号】F15B1/02GK20376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气平衡式液压抽油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抽油机底座、支架、游梁、驴头、驱动与平衡液压缸、液压控制回路、蓄能器和抽油杆,所述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由活塞杆、上活塞、下活塞、缸筒、缸筒上端盖和缸筒下端盖组成,所述缸筒内壁上形成有阻隔板,所述阻隔板位于上活塞和下活塞之间,所述活塞杆穿过阻隔板并与阻隔板间隙配合,所述上活塞上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上腔,阻隔板与上活塞所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中腔,阻隔板与下活塞所夹区域为空气腔,下活塞下方区域为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下腔,所述游梁的左部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缸筒底部与抽油机底座铰接,所述活塞杆的自由端与游梁的右部铰接;所述液压控制回路通过电磁阀与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上腔及中腔连接,所述驱动与平衡液压缸的下腔与蓄能器的下腔通过油管相连通,所述蓄能器的上腔中填充有高压氮气,所述抽油杆与驴头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建平,杜继芸,陈波,孙军,孙继辉,黄芳宇,朱洪迎,吴天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