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散热式直流无刷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13410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5: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直流无刷电机。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使用方便、能耗低的发电散热式直流无刷电机,包括直流无刷电机本体,直流无刷电机本体包括外壳、定子和转子,直流无刷电机还包括位于外壳内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第一温差发电管、第二温差发电管和给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供电的蓄电池,第一温差发电管和第二温差发电管的电源输出端同蓄电池电连接在一起,第一温差发电管的高温端同定子连接在一起、低温端同外壳连接在一起,第二温差发电管的高温端同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连接在一起、低温端同外壳连接在一起,定子和外壳之间绝热性连接在一起。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直流无刷电机所存在的使用不便、结构紧凑性差、成本较高、能耗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直流无刷电机。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使用方便、能耗低的发电散热式直流无刷电机,包括直流无刷电机本体,直流无刷电机本体包括外壳、定子和转子,直流无刷电机还包括位于外壳内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第一温差发电管、第二温差发电管和给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供电的蓄电池,第一温差发电管和第二温差发电管的电源输出端同蓄电池电连接在一起,第一温差发电管的高温端同定子连接在一起、低温端同外壳连接在一起,第二温差发电管的高温端同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连接在一起、低温端同外壳连接在一起,定子和外壳之间绝热性连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直流无刷电机所存在的使用不便、结构紧凑性差、成本较高、能耗高的问题。【专利说明】发电散热式直流无刷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直流无刷电机,尤其涉及一种发电散热式直流无刷电机。
技术介绍
直流无刷电机使用时需要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进行控制。在中国专利号为2009100373788、授权公告日为2010年8月25日、名称为“一种集成多种输入信号接口电路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和直流无刷电机的连接方式。现有的直流无刷电机都如该专利中公开的那样都是外置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对直流无刷电机进行控制的,即电源连接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然后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连接直流无刷电机。以上连接方式存在以下不足:需要配置控制盒来安装和保护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与直流无刷电机连接时需要现场进行配合测试,导致使用不便、结构紧凑性差、成本较高。另外现有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和定子(线圈所在)所产生的热量不但没有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而且需要耗费电去驱动电风扇进行散热,因此现有的直流无刷电机还存在能耗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使用方便、能耗低的发电散热式直流无刷电机,解决了现有的直流无刷电机所存在的使用不便、结构紧凑性差、成本较高的问题、能耗高的问题。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发电散热式直流无刷电机,包括直流无刷电机本体,所述直流无刷电机本体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的定子和位于定子内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第一温差发电管、第二温差发电管和给所述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供电的蓄电池,所述第一温差发电管和第二温差发电管的电源输出端同所述蓄电池电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温差发电管的高温端同所述定子连接在一起、低温端同所述外壳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温差发电管的高温端同所述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连接在一起、低温端同所述外壳连接在一起,所述定子和所述外壳之间绝热性连接在一起。通过将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设置在直流电机本体外壳的内部,在电机出厂时即将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和直流无刷电机本体的匹配性调试好,这样即不需要再设置控制盒来对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进行安装、也不需要现场进行调试,从而起到提高使用时的方便性、结构的紧凑性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安装温差发电管来吸收定子和控制器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以起到对定子和控制器进行降温的作用,并将所产生的电用于驱动控制器,因此对定子和控制器所产生的热量得到了回收利用,既不需要另行耗电去对定子和控制器进行散热、又能够降低估计控制器的电量、从而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温差发电管的高温端设有吸热腔,所述吸热腔的外表面覆盖有绝热层,所述定子容置在所述吸热腔内,所述定子通过所述绝热层同所述外壳绝热性连接在一起。能够有效防止定子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外壳,从而能够有效维持发电管的高温端和低温端的温度差,能够提高对定子产生的热量的回收效果,回收效果好则降温效果就好。作为优选,所述外壳设有隔振座,所述隔振座包括从上而下依次分布的浮筏和基座,所述浮筏和所述基座之间、以及所述浮筏和所述外壳之间都通过隔振器进行连接。能够降低使用时电机本体产生的振动传递给同电机本体相连接的部件(通常为设备的机架)的量,使得安装有本专利技术的设备所产生的振动小。作为优选,所述隔振器包括竖置的隔振弹簧和竖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设有若干可水平伸缩而插入所述隔振弹簧的弹簧圈之间的托杆,所述托杆沿上下方向分布,所述隔振弹簧的下端通过所述托杆同所述支撑杆连接在一起。使用时,当电机本体的振动频率同位于电机本体和浮筏之间的隔振器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则调整该隔振器的频率而防止该隔振器产生共振;当浮筏的振动频率同位于阀体和基座之间的隔振器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则调整该隔振器的频率同浮筏的振动频率不同而防止该隔振器产生共振。隔振器的频率的调整方法为:因隔振弹簧振动过程中仅位于插入的托杆的上方的弹簧圈参与振动(以即仅位于插入的托杆的上方的弹簧圈为有效的弹簧圈),通过使不同的托杆插入到隔振弹簧的弹簧圈之间来改变隔振弹簧的有效圈数,从而实现对隔振弹簧振动频率的改变、实现对隔振器的调频作用。调频时方便。作为优选,所述托杆设有托杆缩进弹簧,所述支撑杆为管状结构,所述托杆穿设于所述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内设有可升降的托杆顶出块。托杆内端被托杆顶出块顶住、则托杆外端插在隔振弹簧内,否则在缩进弹簧的作用下、托杆的外端不插在隔振弹簧内。伸缩托杆时方便省力。本专利技术还包括电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振动频率检测装置、第二振动频率检测组装和控制单元,所述隔振器还包括顶出块升降电机;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当隔振器产生共振时通过顶出块升降电机去驱动托杆顶出块升降以更换插入隔振弹簧中的托杆而达到改变隔振弹簧的有效圈数来实现隔振弹簧的固有振动频率的改变、从而避免产生共振。实现了自动调频以避免产生共振。作为优选,所述浮筏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吸能撑架,所述壳体的前后左右侧面上设有形变引导孔,所述吸能撑架包括沿上下方向分布的上基板、中基板和下基板,上基板和中基板之间设有若干上斜支撑板,上基板、中基板和上斜支撑板之间围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上形变通道,下基板和中基板之间设有若干下斜支撑板,下基板、中基板和下斜支撑板之间围成下形变通道,下变形通道的延伸方向和上变形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该结构使得浮筏为板状结构的情况下既保证了浮筏的结构强度、又保证了整体弯曲和扭转的强度,同时减轻了浮筏的重量,节省了材料,让隔振器的设计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以提高浮筏的隔振效果。因此本结构的浮筏既具有板式浮筏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外观简洁的优点,又具有桁架式浮筏隔振效果好的优点。作为优选,所述上斜支撑板和下斜支撑板都为波纹板,所述上斜支撑板和下斜支撑板上的波纹的纹槽的延伸方向和上变形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能够提高吸能撑架的吸能效果。作为优选,所述上形变通道和下形变通道的两端设有端盖,所述上斜支撑板中位于所述相邻上形变通道之间的上斜支撑板、所述下斜支撑板中位于所述相邻下形变通道之间的下斜支撑板、以及中基板位于相邻的上形变通道和下形变通道之间的部位上都设有阻尼通道,所述上形变通道和下形变通道内都填充有液体。浮筏受到振动冲击而产生变形时会促使液体经阻尼通道在不同的形变通道之间往复流动,液体和阻尼通道产生摩擦而将振动能量转变为热能,从而起到隔振作用。作为优选,所述上变形通道和下变形通道内设有悬浮在所述液体内的吸能杆,所述吸能杆的延伸方向和所述上形变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当浮筏受到高频低幅振动时,则形变通道不会产生变形,不变形则液体不会在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电散热式直流无刷电机,包括直流无刷电机本体,所述直流无刷电机本体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的定子和位于定子内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第一温差发电管、第二温差发电管和给所述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供电的蓄电池,所述第一温差发电管和第二温差发电管的电源输出端同所述蓄电池电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温差发电管的高温端同所述定子连接在一起、低温端同所述外壳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温差发电管的高温端同所述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连接在一起、低温端同所述外壳连接在一起,所述定子和所述外壳之间绝热性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开生吴正灿邵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奥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