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不产生挠曲的轮椅也能够可靠地固定、且能够确保马达的耐久性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轮椅固定装置包括:前侧牵引构件(31、32),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21、22)连接于轮椅(10)的前侧;后侧牵引构件(33、34),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23、24)连接于轮椅(10)的后侧;驱动机构(DM),其用于将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朝向地板面拉拽;探测部件(8),其用于探测驱动机构(DM)的一部分移动到预定位置的状况;以及控制部件(C),其用于利用探测部件(8)的探测使驱动机构(DM)的工作停止,驱动机构(DM)在仅将前侧牵引构件(31、32)拉拽预定量之后拉拽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这两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椅固定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即使是不产生挠曲的轮椅也能够可靠地固定、能够确保马达的耐久性的轮椅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8所示,作为用于将搬入到车厢内的轮椅(未图示)固定在车身的地板面上的轮椅固定装置100,公知有专利文献I那样的装置:在将设于线缆101的端部的钩102向轮椅的前后勾挂之后,驱动马达103将线缆101同时卷取预定量,从而将轮椅固定在车身的地板面上。该轮椅固定装置100通过利用I个齿条104使4个齿轮105旋转,从而在与齿轮105设置在同轴上的旋转滚筒106上进行线缆101的卷取操作、抽出操作,对勾挂有钩102的轮椅进行固定和固定解除。图8所示的轮椅固定装置100通过与齿轮105啮合的齿条104移动预定量,限位开关107工作,从而完成轮椅的固定或者固定解除。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 3048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该预定量是作为在考虑到正常的轮椅的轮胎挠曲、框架挠曲的基础之上能够可靠地固定的量来设定的,但在轮胎漏气的轮椅等不产生挠曲的轮椅中,存在如下问题:在与齿轮105啮合的齿条104达到预定量的移动之前,用于卷取线缆101的力大于马达103的驱动力,马达103会受到约束,马达103被持续通电而马达103的耐久性降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不产生挠曲的轮椅也能够可靠地固定、且能够确保马达的耐久性的轮椅固定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轮椅固定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轮椅固定装置包括:前侧牵引构件,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连接于轮椅的前侧;后侧牵引构件,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连接于轮椅的后侧;驱动机构,其用于将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和上述后侧牵引构件朝向地板面拉拽;探测部件,其用于探测上述驱动机构的局部移动到预定位置的状况;以及控制部件,其用于根据上述探测部件的探测使上述驱动机构的工作停止;其中,上述驱动机构在仅将上述前侧牵引构件拉拽预定量之后拉拽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和上述后侧牵引构件这两者。 还优选的是,上述驱动机构具有:前侧卷轴,其连结有上述前侧牵引构件的另一端,该前侧卷轴用于卷取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前侧从动齿轮,其与上述前侧卷轴一体地旋转;后侧卷轴,其连结有上述后侧牵引构件的另一端,该后侧卷轴用于卷取上述后侧牵引构件;后侧从动齿轮,其与上述后侧卷轴一体地旋转;驱动齿条,其具有与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啮合的前侧驱动齿列部和与上述后侧从动齿轮啮合的后侧驱动齿列部;以及驱动源,其用于驱动上述驱动齿条;其中,通过上述前侧驱动齿列部在自其一侧的齿列端部离开预定距离的固定位置与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啮合且上述后侧驱动齿列部在自其一侧的齿列端部离开预定距离的固定位置与上述后侧从动齿轮的啮合,从而固定上述轮椅;上述后侧驱动齿列部的从该固定位置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的齿列长度短于上述前侧驱动齿列部的从该固定位置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的齿列长度;上述前侧驱动齿列部从上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侧与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啮合,上述后侧驱动齿列部从上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侧与上述后侧从动齿轮啮合。还优选的是,上述前侧牵引构件、上述前侧卷轴、上述前侧从动齿轮成对地分别设有两个,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连接于上述轮椅的前侧;上述后侧牵引构件、上述后侧卷轴、上述后侧从动齿轮成对地分别设有两个,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连接于上述轮椅的后侧。还优选的是,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和上述后侧从动齿轮与上述驱动齿条延伸的方向平行地排成一列布置。专利技术的效果驱动机构通过在仅将前侧牵引构件拉拽预定量之后拉拽前侧牵引构件和后侧牵引构件这两者,即使是不产生挠曲的轮椅也能够可靠地固定,且能够确保马达的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轮椅固定装置的整体图。图2是表示 利用本专利技术的轮椅固定装置固定的轮椅的立体图。图3(a)~图3(c)是用于说明用于使本专利技术的轮椅固定装置所采用的驱动齿条停止的限位开关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图4(a)~图4(c)是用于说明用于使本专利技术的轮椅固定装置所采用的驱动齿条停止的限位开关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轮椅固定装置所采用的驱动齿条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驱动齿条中的前侧驱动齿列部和后侧驱动齿列部的驱动齿条的放大图。图7(a)~图7(c)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轮椅固定装置中的、驱动齿条与前侧从动齿轮和后侧从动齿轮的位置关系的图。图8是表示以往的轮椅固定装置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轮椅固定装置。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轮椅固定装置I具有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其中,上述前侧牵引构件31、32为了固定轮椅1(参照图2)的前侧,借助设于该前侧牵引构件31、32 —端的钩21、22连接于轮椅I的前侧;上述后侧牵引构件33、34为了固定轮椅I的后侧,借助设于后侧牵引构件33、34 —端的钩23、24连接于轮椅I的后侧。此外,轮椅固定装置I还包括用于将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朝向地板面拉拽的驱动机构DM,用于探测驱动机构DM的局部移动到预定位置的探测部件8,以及根据探测部件8的探测使驱动机构DM的工作停止的控制部件C。驱动机构DM是为了通过将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朝向地板面拉拽从而将轮椅I固定在地板面(是指后述的升降台F等、载置有轮椅I且利用轮椅固定装置I固定轮椅I的面)上而驱动的。另外,驱动机构DM详细介绍见后述,但驱动机构DM构成为:在仅将前侧牵引构件31、32拉拽了预定量之后拉拽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这两者。探测部件8探测驱动机构DM的移动量,将探测到的信息传输到控制部件C。控制部件C只要构成为至少能够使驱动机构DM的工作停止的控制装置即可,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于探测部件8,虽省略了图示,但也连接于驱动机构DM。另外,控制部件C也可以构成为除了能够进行使驱动机构DM的工作停止的控制之外,还能够进行载置有轮椅I的地板面的驱动控制等、其他的操作控制。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轮椅固定装置I中,驱动机构DM具有连结有前侧牵引构件31、32的另一端且用于卷取前侧牵引构件31、32的前侧卷轴41、42,以及与前侧卷轴41、42 一体地旋转的前侧从动齿轮51、52。此外,驱动机构DM还具有连结有后侧牵引构件33、34的另一端且用于卷取后侧牵引构件33、34的后侧卷轴43、44,以及与后侧卷轴43、44 一体地旋转的后侧从动齿轮53、54。而且,驱动机构DM还具有驱动齿条6和用于驱动驱动齿条6的驱动源7,其中,该驱动齿条6具有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啮合的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和与后侧从动齿轮53、 54啮合的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如图2所示,轮椅固定装置I收纳在载置轮椅I而进行升降的升降台F内,在利用轮椅固定装置I固定轮椅I时,利用使搭载在车辆上的升降台F升降的升降机构(未图示)使载置有轮椅I的升降台F升降,在车辆内部的后部收纳轮椅I。升降机构只要是能够将轮椅I收纳在车辆内的机构,就没有特别的限定,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也可以利用斜坡而不是升降机构将轮椅I收纳在车辆内部,利用搭载在车辆内部的轮椅固定装置I固定轮椅1[0031 ] 如图2所示,为了固定轮椅I,钩21、22、23、24勾挂在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轮椅固定装置包括:前侧牵引构件,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连接于轮椅的前侧;后侧牵引构件,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连接于轮椅的后侧;驱动机构,其用于将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和上述后侧牵引构件朝向地板面拉拽;探测部件,其用于探测上述驱动机构的一部分移动到预定位置的状况;以及控制部件,其用于根据上述探测部件的探测使上述驱动机构的工作停止;其中,上述驱动机构在仅将上述前侧牵引构件拉拽预定量之后拉拽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和后侧牵引构件这两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2.09 JP 2011-2705591.一种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轮椅固定装置包括: 前侧牵引构件,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连接于轮椅的前侧; 后侧牵引构件,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连接于轮椅的后侧; 驱动机构,其用于将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和上述后侧牵引构件朝向地板面拉拽; 探测部件,其用于探测上述驱动机构的一部分移动到预定位置的状况;以及 控制部件,其用于根据上述探测部件的探测使上述驱动机构的工作停止; 其中,上述驱动机构在仅将上述前侧牵引构件拉拽预定量之后拉拽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和后侧牵引构件这两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机构具有: 前侧卷轴,其连结有上 述前侧牵引构件的另一端,该前侧卷轴用于卷取上述前侧牵引构件; 前侧从动齿轮,其与上述前侧卷轴一体地旋转; 后侧卷轴,其连结有上述后侧牵引构件的另一端,该后侧卷轴用于卷取上述后侧牵引构件; 后侧从动齿轮,其与上述后侧卷轴一体地旋转; 驱动齿条,其具有与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啮合的前侧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口贤治,田原贵行,稻垣弘行,东千晴,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