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11301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可控传输零点的变形切比雪夫滤波器原型,设计出的上下边带传输零点,很好的改善了带外抑制性能。采用集总参数元件实现该结构,最终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尺寸小、紧密性好、通带内插入损耗小和带外抑制度高的新型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化并且滤波性能优异的新型结构。 
技术介绍
带通滤波器是射频微波电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元件,带通滤波器的主要功能是为频谱中选取出所需频段的信号,除此之外并针对通带外的干扰信号提供适当的衰减量。在系统之中,滤波器的位置通常在天线之后,且在低噪声放大器之前,故一个良好的带通滤波器必须具备有在同带内低插入损耗,在通带外则具备足够的衰减量等特性。  在射频领域,滤波器多利用金属导线制作。由于射频滤波器中的金属导线有时长达数十毫米,若将滤波器仍制作在一个平面上,则其体积将会相当大,不利用滤波器与其它电器元件集成。因此,传统的高频平面滤波器在已经不再实用。近年来,无线通讯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射频微波带通滤波器要有更小的体积、更高的性能、更轻的重量和更低的成本。用传统的加工制作方法:首先,带通滤波器很难做到较宽的相对带宽;其次,滤波器占据的面积很大,不能满足射频前端器件小型化的要求;第三,加工成本比较昂贵。因此,人们利用将平面结构立体化的思想,将原本在平面电路占大量面积的元件堆叠在三维立体结构中,从而使滤波器在极小的面积下实现。使用LTCC 技术,可实现电路立体化、三维结构的要求,而且陶瓷元件有良好的特性,可以满足目前市场对小型化、低成本、高性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LTCC技术的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该带通滤波器结构整体是一个陶瓷体,周围为金属外壳,金属外壳内部共有五层电介质层,层与层之间均填充陶瓷介质材料;该带通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一电容的上极板、第一电容的下极板、第二电容的上极板、第二电容的下极板、第三电容的上极板、第三电容的下极板、第四电容的上极板、第四电容的下极板、耦合极板、第一金属通孔、第二金属通孔、第三金属通孔、第四金属通孔;  其中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均为单层矩形螺旋线圈结构,第一电容的上极板、第一电容的下极板、第二电容的上极板、第二电容的下极板、第三电容的上极板、第三电容的下极板、第四电容的上极板、第四电容的下极板、耦合极板均为单层平板金属结构,第一金属通孔、第二金属通孔、第三金属通孔、第四金属通孔均为金属导体柱; 带通滤波器的信号输入端接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上层线圈通过第一金属通孔连接到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并接地,第一电容的上极板与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相连接,下极板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一并联谐振单元; 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通过第二金属通孔连接到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二电容的下极板与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相连接,上极板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二并联谐振单元; 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通过第三金属通孔连接到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三电容的上极板与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相连接,下极板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三并联谐振单元; 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通过金属通孔连接到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第四电容的上极板与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相连接,下极板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四并联谐振单元。 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一电容的上极板、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第四电容的上极板位于同一电介质层上;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一电容的下极板、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第四电容的下极板位于同一电介质层上;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二电容的上极板、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三电容的上极板位于同一电介质层上;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二电容的下极板、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三电容的下极板位于同一电介质层上。  所述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和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和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和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和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一电容的上极板和第四电容的上极板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一电容的下极板和第四电容的下极板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二电容的上极板和第三电容的上极板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二电容的下极板和第三电容的下极板具有相同的形状。  在第二电容的下极板和第三电容的下极板下面是耦合极板,耦合极板位于单独的一个电介质层上。  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一电容的上极板、第一电容的下极板、第二电容的上极板、第二电容的下极板、第三电容的上极板、第三电容的下极板、第四电容的上极板、第四电容的下极板、耦合极板、第一金属通孔、第二金属通孔、第三金属通孔、第四金属通孔均为多层低温共烧陶瓷工艺烧制的器件。  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该新型结构通过LTCC叠层结构实现等效集总参数元件,在实现同等技术指标前提下能够显著减小器件尺寸。同时,该带通滤波器带宽很宽,插入损耗小,带外抑制高,频率选择性很好,并且加工成本低,适合批量生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滤波性能的多层结构体的三维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滤波性能的多层结构体的三维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滤波性能的多层结构体的三维结构侧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滤波性能的多层结构体的S参数仿真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图3,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采用了多层结构实现,具有带通滤波的功能。该滤波器采用四阶切比雪夫带通滤波器原型,并通过LTCC叠层结构实现等效集总电路模型。集总电感采用导线电感,利用通孔实现不同层之间的互连;其中,集总电容采用双层电容,这种实现方式能够显著减小滤波器的尺寸。 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该带通滤波器结构整体是一个陶瓷体,周围为金属外壳,金属外壳内部共有五层电介质层,层与层之间均填充同一种陶瓷介质材料。包括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L12、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L21、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L32、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L41、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L42、第一电容的上极板C11、第一电容的下极板C12、第二电容的上极板C21、第二电容的下极板C22、第三电容的上极板C31、第三电容的下极板C32、第四电容的上极板C41、第四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带通滤波器结构整体是一个陶瓷体,周围为金属外壳,金属外壳内部共有五层电介质层,层与层之间均填充陶瓷介质材料;该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L12]、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L21]、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L32]、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L41]、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L42]、第一电容的上极板[C11]、第一电容的下极板[C12]、第二电容的上极板[C21]、第二电容的下极板[C22]、第三电容的上极板[C31]、第三电容的下极板[C32]、第四电容的上极板[C41]、第四电容的下极板[C42]、耦合极板[P]、第一金属通孔[M1]、第二金属通孔[M2]、第三金属通孔[M3]和第四金属通孔[M4];其中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L12]、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L21]、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L32]、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L41]、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L42]均为单层矩形螺旋线圈结构,第一电容的上极板[C11]、第一电容的下极板[C12]、第二电容的上极板[C21]、第二电容的下极板[C22]、第三电容的上极板[C31]、第三电容的下极板[C32]、第四电容的上极板[C41]、第四电容的下极板[C42]、耦合极板[P]均为单层平板金属结构,第一金属通孔[M1]、第二金属通孔[M2]、第三金属通孔[M3]、第四金属通孔[M4]均为金属导体柱;带通滤波器的信号输入端接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上层线圈[L11]通过第一金属通孔[M1]连接到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L12]并接地,第一电容的上极板[C11]与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相连接,下极板[C12]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一并联谐振单元;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通过第二金属通孔[M2]连接到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L21],第二电容的下极板[C22]与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相连接,上极板[C11]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二并联谐振单元;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通过第三金属通孔[M3]连接到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L32],第三电容的上极板[C31]与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相连接,下极板[C32]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三并联谐振单元;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L41]通过金属通孔[M4]连接到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L42],第四电容的上极板[C41]与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41]相连接,下极板[C42]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四并联谐振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带通滤波器结构整体是一个陶瓷体,周围为金属外壳,金属外壳内部共有五层电介质层,层与层之间均填充陶瓷介质材料;该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L12]、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L21]、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L32]、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L41]、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L42]、第一电容的上极板[C11]、第一电容的下极板[C12]、第二电容的上极板[C21]、第二电容的下极板[C22]、第三电容的上极板[C31]、第三电容的下极板[C32]、第四电容的上极板[C41]、第四电容的下极板[C42]、耦合极板[P]、第一金属通孔[M1]、第二金属通孔[M2]、第三金属通孔[M3]和第四金属通孔[M4];
其中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L12]、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L21]、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L32]、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L41]、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L42]均为单层矩形螺旋线圈结构,第一电容的上极板[C11]、第一电容的下极板[C12]、第二电容的上极板[C21]、第二电容的下极板[C22]、第三电容的上极板[C31]、第三电容的下极板[C32]、第四电容的上极板[C41]、第四电容的下极板[C42]、耦合极板[P]均为单层平板金属结构,第一金属通孔[M1]、第二金属通孔[M2]、第三金属通孔[M3]、第四金属通孔[M4]均为金属导体柱;
带通滤波器的信号输入端接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上层线圈[L11]通过第一金属通孔[M1]连接到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L12]并接地,第一电容的上极板[C11]与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相连接,下极板[C12]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一并联谐振单元;
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通过第二金属通孔[M2]连接到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L21],第二电容的下极板[C22]与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相连接,上极板[C11]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二并联谐振单元;
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通过第三金属通孔[M3]连接到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L32],第三电容的上极板[C31]与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相连接,下极板[C32]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三并联谐振单元;
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L41]通过金属通孔[M4]连接到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L42],第四电容的上极板[C41]与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41]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雁陈相治朱丹罗鸣戴永胜潘航许心影李永帅周围周衍芳张超杨茂雅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