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287216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6 1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具体而言,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包括:伸长的外壳(12)、收纳在所述外壳(12)内的换热器(30)、和第一风扇单元(40)和第二风扇单元(42)、收纳在所述外壳(12)内部的为低密度聚合物材料的阻尼弹性支撑件(5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具体而言,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包括:伸长的外壳(12)、收纳在所述外壳(12)内的换热器(30)、和第一风扇单元(40)和第二风扇单元(42)、收纳在所述外壳(12)内部的为低密度聚合物材料的阻尼弹性支撑件(54)。【专利说明】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包括外壳,在该外壳内部,收纳有换热器和两个风扇单元,构造成产生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第一空气流方向从内部环境朝外部环境,第二空气流方向从外部环境朝内部环境,其中,这两个空气流处于在所述换热器中相互换热的关系。
技术介绍
相同 申请人:的文献EP-A-2354690公开了一种配备有两个风扇的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其构造成产生两个空气流,这两个空气流相对于彼此成逆流地行进穿过换热器。该类型的换气装置倾向于形成过度的噪声。由本 申请人:进行的研究和测试已显示,已知解决方案的噪声主要由于由风扇生成的振动,该振动传递至外壳。文献US2005/0236150公开了一种能量回收换气装置,其包括外壳,外壳由两个联接的壳体形成,该壳体由诸如高密度膨胀聚苯乙烯的隔离结构性聚合体制成。隔离外壳容纳换热器和两个风扇。外壳执行隔热作用以防止凝结和结霜,并且执行内部构件(诸如马达、转子等)的机械支撑作用。为了执行内部构件的机械支撑的作用,隔离外壳必须由不可弯曲的、几何学上精确的结构性材料制成,以便正确地收纳风扇单元。以此方式制造的外壳不能够有效地降低换气装置的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其克服现有技术的噪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该目的通过一种换气装置来实现,该换气装置具有形成权利要求1的主题的特征。权利要求形成关于本专利技术而提供的公开的整体部分。【专利附图】【附图说明】现在将参照仅仅作为非限制性实例而给出的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气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为示出图1的换气装置中的空气流方向的透视图, -图3为由图1中的箭头III指出的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4为由图3中的箭头IV指出的风扇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数字10指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装置10包括外壳12,外壳12包括底座13和盖14,优选地由结构热塑性聚合体制成,结构热塑性聚合体能够注射成型,能够涂画,并且/或者能够大量染色,通常用于电气设备的外壳。装置10意图安装在建筑物的内部环境中,以在回收输送至外部的空气流能量的情况下执行换气。装置10意图固定在建筑物的外周墙壁上,且借助于形成在外周墙壁中的一对孔来与外部环境连通。外壳12的底座13具有平坦底壁26和两个侧壁68,平坦底壁26在纵向方向上伸长,两个侧壁68平行于底壁26的纵向方向并且与底壁26垂直。底座13为大致U形,在其横向侧面和与底壁26相对的侧面上敞开。盖14具有大致平坦的壁70和两个横向壁72,壁70在纵向方向上伸长。盖13的壁70封闭底座13的与底壁26相反的敞开侧面。盖14的横向壁72封闭底座13的敞开的横向侧面。在盖件14安装于底座13时,外壳12大致形成在纵向方向上伸长的中空平行六面体形状。外壳12在纵向方向上可被划分为邻近于相应的横向侧面的第一端部区74和第二端部区76,其中在所述端部区74、76之间包括中央区78。外壳12包括内部入口开口 16、内部出口开口 18、外部入口开口 20和外部出口开口 22。内部入口开口 16和内部出口开口 18形成在底座13的侧壁68上,并且位于外壳12的第一端部区74中。在内部入口开口 16和内部出口开口 18处可安装相应的护栅(grill) 80。外部入口开口 20和外部出口开口 22位于外壳12的第二端部区76中,并且与形成在建筑物的外周墙壁中的相应的孔(未示出)连通。外部入口开口 20和外部出口开口22与形成在外周墙壁中的孔连通。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外部入口开口 20和外部出口开口22形成在板24上,板24优选为金属,平行于底座13的底壁26并且固定于外壳12的底座13。板24可配备有封闭装置28,封闭装置28控制开口 20、22的开启和封闭。封闭装置28可为由相同 申请人:在同时提出的专利申请中描述的类型。外壳12容纳交叉流换热器30,交叉流换热器30收纳在外壳12的中央区段78中。换热器30具有外壳,在该外壳中限定两个路径用于两个空气流F1、F2。这两个路径处于在换热器30内相互换热的关系。换热器30的外壳具有用于第一空气流Fl的第一入口 32和第一出口 38、和用于第二空气流F2的第二入口 36和第二出口 34。换热器30优选地由重叠薄片(superimposed lamellae)单元形成,该重叠薄片单元形成第一多通道和第二多通道,第一多通道方向从第一入口 32到第一出口 38,第二多通道方向从第二入口 36朝第二出口34。在使用中,第一空气流Fl沿第一多通道行进,并且第二空气流F2沿第二多通道行进。在使用中,两个空气流在彼此之间交换热能。根据大致V形配置,换热器30的第一入口 32和第二出口 34位于外壳12的第一端部区74中,并且位于相对于纵向轴线而倾斜的两个面上。根据大致V形配置,换热器30的第二入口 36和第一出口 38位于外壳12的第二端部区76中,并且位于相对于纵向轴线而倾斜的两个面上。第一入口 32与内部入口开口 16连通,并且第二出口 34与内部出口开口 18连通。阻尼弹性支撑件54收纳在外壳12的第二端部区76中。阻尼弹性支撑件54具有与外壳12的相应的内壁接触的外壁。具体而言,弹性支撑件与底座13的侧壁68接触,与盖14的平坦的壁70接触且与横向壁72接触,并且与板24接触。参看图3,在阻尼弹性支撑件54内,收纳有第一风扇单元40和第二风扇单元42。第一风扇单元40生成第一空气流F1,并且第二风扇单元42生成第二空气流F2。参看图2,第一空气流Fl方向从内部入口开口 16朝外部出口开口 22。第二空气流F2方向从外部入口开口 20朝内部出口开口 18。空气流处于在换热器30中相互换热的关系。在冬季,当内部环境的温度大于外部环境的温度时,方向向外的空气流Fl将热量传递至方向向内的空气流F2。在夏季,当内部环境得到调节且处于低于外部温度的温度时,方向向外的空气流Fl冷却方向向内的空气流F2。参看图3,阻尼弹性支撑件优选地由沿相应的相向边缘彼此接触的第一壳体54和第二壳体56形成。第一壳体54具有底壁,该底壁与板24接触,在该底壁中形成入口开口64和出口开口 66,入口开口 64和出口开口 66分别直接面向外部入口开口 20和外部出口开口 22。 在阻尼弹性支撑件54内,形成支座60,支座60在形状联接的情况下接收相应的风扇单元40、42。在阻尼弹性支撑件54内,还形成入口导管61和出口导管62,入口导管61和出口导管62彼此隔离且分别与入口开口 64和出口开口 66连通。入口导管61和出口导管62具有与换热器30的第二入口 36和第一出口 38直接接触的相应的敞开边缘。阻尼弹性支撑件54由非结构性可挠泡沫材料制成。适合用于阻尼弹性支撑件54的构造的材料为具有低杨氏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换气装置,包括:‑ 伸长的外壳(12),其在纵向方向上细分为第一端部区(74)、第二端部区(76),其中中央区(78)布置在所述第一端部区(74)与所述第二端部区(76)之间,所述外壳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区中的内部入口开口(16)和内部出口开口(18)、和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区(76)中的外部入口开口(20)和外部出口开口(22),‑ 换热器(30),其收纳在所述外壳(12)内并且位于所述中央区(78)中,其中,所述换热器(30)具有与所述内部入口开口(16)连通的第一入口(32)、与所述外部出口开口(22)连通的第一出口(38)、与所述外部入口开口(20)连通的第二入口(36)和与所述内部出口开口(18)连通的第二出口(34),和‑ 第一风扇单元(40)和第二风扇单元(42),所述第一风扇单元(40)布置成生成方向从所述内部入口开口(16)朝所述外部出口开口(22)的第一空气流(F1),所述第二风扇单元(42)布置成生成方向从所述外部入口开口(20)朝所述内部出口开口(18)的第二空气流(F2),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F1)与所述第二空气流(F2)处于在所述换热器(30)中相互换热的关系,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风扇单元(40)和所述第二风扇单元(42)包括相应的电风扇(44),所述电风扇(44)具有中空的支撑外壳(82),所述支撑外壳(82)具有吸入开口(46)和排放开口(48),其中,在所述支撑外壳(82)内限定有导管用于空气流的通过,并且所述支撑外壳(82)还容纳电动马达和转子,‑ 阻尼弹性支撑件(54),其为低密度聚合物材料,收纳在所述外壳(12)内部且位于所述外壳(12)的所述第二端部区(76)中,其中,所述风扇单元(40、42)的所述电风扇(44)以自由地浮动的方式被支撑在所述阻尼弹性支撑件(54)内部,其中,入口导管(61)和出口导管(62)形成在所述阻尼弹性支撑件(54)内,所述阻尼弹性支撑件(54)具有分别面向所述外部入口开口(20)和所述外部出口开口(22)的相应的开口(64、66),并且其中,所述入口导管(61)和所述出口导管(62)具有分别与所述换热器(30)的所述第二入口(36)和所述第一出口(38)接触的相应的边缘。...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巴尔博迪维纳迪奥
申请(专利权)人:特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意大利;IT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