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66343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30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题目为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包括线性轨道、滑座以及多个滚珠。线性轨道具有多个轨道槽。滑座滑设于线性轨道,滑座包括滑座本体、端盖、自润组件及防尘组件。端盖设置于滑座本体的端面。该端盖包括润滑孔、两个主润滑通路及旁润滑通路。这些主润滑通路各自分别具有壁结构,这些壁结构设置于相对该润滑孔的两侧,该旁润滑通路与这些主润滑通路连通。自润组件设置于端盖相对于滑座本体的一侧,其具有第一注油孔以及第一选择孔。防尘组件具有第二注油孔以及第二选择孔。由此,使用者无须先将自润组件及防尘组件先拆卸下来即可完成移除壁结构或注油的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的题目为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包括线性轨道、滑座以及多个滚珠。线性轨道具有多个轨道槽。滑座滑设于线性轨道,滑座包括滑座本体、端盖、自润组件及防尘组件。端盖设置于滑座本体的端面。该端盖包括润滑孔、两个主润滑通路及旁润滑通路。这些主润滑通路各自分别具有壁结构,这些壁结构设置于相对该润滑孔的两侧,该旁润滑通路与这些主润滑通路连通。自润组件设置于端盖相对于滑座本体的一侧,其具有第一注油孔以及第一选择孔。防尘组件具有第二注油孔以及第二选择孔。由此,使用者无须先将自润组件及防尘组件先拆卸下来即可完成移除壁结构或注油的动作。【专利说明】直线运动模块
本技术涉及一种直线运动模块,特别涉及一种可选择油路方向的直线运动模块。
技术介绍
直线运动模块由线性轨道、滑座以及多个滚珠所构成,通过滚珠在循环通道中持续滚动,带动滑座及其上机构沿线性轨道移动,使得该机构得以执行所需作业或表现功能。然而,在相对运动时,滚珠与线性轨道体、滑座的接触面都存在摩擦力。摩擦力不仅消耗动能,且在使动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中,更为设备带来过热的潜藏危险。针对上述问题,业界提出多种润滑技术试图解决,期望能通过提供油料降低摩擦系数,提升直线运动模块动作时的能量利用率,使输入的能量得以完整地用于驱动机构运作。已知供油的主要作法是将直线运动模块的端盖侧面钻孔,再以油枪手动对直线运动模块补充油料。然而,通过上述方式供油,在实际操作上常发生因钻孔工艺而产生碎屑,影响直线运动模块在高速运动下的稳定性,或因作业不当而产生润滑油料溅洒及滴落的问题。虽然陆续有业者开发出挂载自润元件的直线运动模块,然而,挂载式的自润元件却另有暴露于外部环境,进而因毛细作用,导致吸附大量的水气、尘埃或异物等缺点。而为解决上述问题,反而必须在直线运动模块的自润元件的外侧设置防尘元件,以防止自润元件吸附大量的水气、尘埃或异物。然而,外侧设有其它元件的直线运动模块,必须先将这些元件拆卸下来,才能再进行选择油路的动作,如此实为不便。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其不必进行拆卸动作,即可选择油路方向,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其不必进行拆卸动作,即可选择油路方向。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包括线性轨道、滑座以及多个滚珠。线性轨道具有多个轨道槽。滑座滑设于线性轨道,滑座包括滑座本体、端盖、自润组件及防尘组件。滑座本体的内侧具有对应于这些轨道槽的多个内回流槽,这些内回流槽与这些轨道槽共同构成多个内回流通道,且滑座本体两侧对应这些内回流通道具有多个外回流通道。端盖设置于滑座本体的端面。该端盖包括润滑孔、两个主润滑通路及旁润滑通路。该主润滑通路与该润滑孔连通,而这些主润滑通路各自分别具有壁结构,这些璧结构设置于相对该润滑孔的两侧,该旁润滑通路与这些主润滑通路连通。自润组件设置于端盖相对于滑座本体的一侧,其具有连通该润滑孔的第一注油孔,以及与这些壁结构各自对应的第一选择孔。防尘组件具有连通第一注油孔且同时与外界连通的第二注油孔,以及与第一选择孔各自对应且同时与外界连通的第二选择孔。滚珠容置于这些内回流通道及这些外回流通道中。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注油孔及这些第一选择孔为互相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注油孔及这些第一选择孔为各自独立。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注油孔及这些第二选择孔为互相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注油孔及这些第二选择孔为各自独立。在一个实施例中,自润组件具有至少一个自润单元及固定单元,该固定单元在相反于滑座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容置空间,该自润单元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中,该自润单元具有对应并接触于这些轨道槽的其中之一的至少一个突出部。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注油孔及这些第一选择孔位于固定单元。承上所述,依据本技术的直线运动模块,通过自润组件的第一注油孔及防尘组件的第二注油孔,共同形成与端盖的润滑孔相通的注油通道,使欲注入的润滑油料可通过该注油通道,直接注入端盖的润滑孔。另外,通过自润组件的第一选择孔及防尘组件的第二选择孔,共同形成与端盖的壁结构相通的选择信道,进而可通过该选择信道,直接移除壁结构。如此一来,无论在注油或移除壁结构的过程中,皆无须先将自润组件及防尘组件拆卸下来。【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依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直线运动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直线运动模块的分解图。图3为图1所示的直线运动模块的A-A线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端盖的示意图。图5A为图4所不的端盖在首I]面线B-B处的首I]面不意图。图5B为图5A所示的端盖锁入螺丝的示意图。图5C为图5B所示的端盖形成穿孔的示意图。图为图5C所示的端盖设置阻断元件的示意图。图6A为图所示的润滑剂注满上方主润滑通路的示意图。图6B为图6A所示的润滑剂注满主润滑通路的示意图。图7为图2所示的防尘组件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2所示的自润组件的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7所示的防尘组件、图8所示的自润组件及图4所示的端盖的组合示意图。1:线性轨道11:轨道槽2:滑座21:滑座本体211:内回流槽212:外回流通道22:端盖221:回流弯槽222:润滑孔223:主润滑通路223a:下方主润滑通路223b:上方主润滑通路224:旁润滑通路23:自润组件231:自润单元232:固定单元24:防尘组件241、241a、241b、241c、241d:防尘单元2似:间隔件25:回流元件27、27a、27b:壁结构271:薄膜272:柱体273:凹槽274:阻断元件3:滚珠A-A、B-B:剖面线BH:滚珠保持部Cl:注油通道C21、C22:选择通道D:突出部DP:防尘件ES:端面H1、H2:深度L:直线运动模块011:第一注油孔012:第一选择孔021a、021b、0212、021c、021d:第二注油孔022a、022b、0222、022c、022d:第二选择孔P:穿孔R:内回流通道S:容置空间SC:螺丝【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图1为依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直线运动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直线运动模块的分解图,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所示。直线运动模块L包括线性轨道1、滑座2以及多个滚珠3。线性轨道I具有多个轨道槽11,本实施例以四轨的线性轨道I为例,即线性轨道I具有四条轨道槽11。而滑座2滑设于线性轨道1,滑座2包括滑座本体21、端盖22、自润组件23及防尘组件24。图3为图1所示的直线运动模块L的A-A线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所示。滑座本体21的内侧具有对应于轨道槽11的多个内回流槽211,内回流槽211与轨道槽11共同构成多个内回流通道R,且滑座本体21两侧对应内回流通道R具有多个外回流通道212。滚珠3容置于内回流通道R及外回流通道212中。需特别注明的是,为求图面简洁,图3所示的直线运动模块L,仅单侧的内回流通道R及外回流通道212显示滚珠3。如图1及图2所示,端盖22设置于滑座本体21的端面ES,端盖22通过其内侧设计的回流弯槽221,以限制并导引滚珠3在内回流通道R与外回流通道212间循环移动,且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线运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性轨道,具有多个轨道槽;滑座,滑设于所述线性轨道,所述滑座包括:滑座本体,其内侧具有对应于所述轨道槽的多个内回流槽,所述内回流槽与所述轨道槽共同构成多个内回流通道,且所述滑座本体两侧对应所述内回流通道具有多个外回流通道;端盖,设置于所述滑座本体的端面,所述端盖包括润滑孔,设置于所述端盖;两个主润滑通路,其与所述润滑孔连通,所述主润滑通路各自分别具有壁结构,所述壁结构设置于相对所述润滑孔的两侧;及旁润滑通路,其与所述主润滑通路连通;自润组件,设置于所述端盖相对于所述滑座本体的一侧,其具有连通所述润滑孔的第一注油孔,以及与所述壁结构各自对应的两个第一选择孔;及防尘组件,设置于所述自润组件相对于所述端盖的一侧,其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注油孔且同时与外界连通的第二注油孔,以及与所述第一选择孔各自对应且同时与外界连通的第二选择孔;以及多个滚珠,容置于所述内回流通道及所述外回流通道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进胜杨进财
申请(专利权)人:全球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