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51414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4 1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10),其具备:车辆搭载物(110、120、130、131、150、170、180),其被搭载于后地板面板(31)的下方;受电装置(40),其被搭载于后地板面板(31)的下方,并且包括受电部(27),所述受电部(27)以非接触的方式而从包括被设置于外部的输电部的输电装置接受电力,车辆搭载物(110、120、130、131、150、170、180)被配置于与所述受电装置(40)相同的平面上且被配置于所述受电装置(40)的周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10),其具备:车辆搭载物(110、120、130、131、150、170、180),其被搭载于后地板面板(31)的下方;受电装置(40),其被搭载于后地板面板(31)的下方,并且包括受电部(27),所述受电部(27)以非接触的方式而从包括被设置于外部的输电部的输电装置接受电力,车辆搭载物(110、120、130、131、150、170、180)被配置于与所述受电装置(40)相同的平面上且被配置于所述受电装置(40)的周围。【专利说明】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搭载了电力传输系统所使用的受电装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近年来,出于对环境的考虑,使用蓄电池等的电力来驱动驱动轮的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等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在如上所述的搭载了蓄电池的电动车辆上,能够在不使用火花塞等的条件下以非接触的方式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备受关注。而且,最近在非接触的充电方式中也提出了各种充电方式。作为使用非接触的充电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例如可列举出日本特开2010-070048号公报(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8-288889号公报(专利文献2)、以及日本特开2010-098257号公报(专利文献3)。在这些电力传输系统中,受电装置被搭载于车辆侧。在实际于车辆上装载受电部时,需要考虑来自受电装置的电磁波的泄漏。此外,由于需要在车辆的被限制了的空间内搭载受电装置,因此需要研究受电装置与被配置于车辆侧的车辆搭载物之间的配置关系。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7004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8888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0982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考虑到车辆上配置了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的来自受电装置的电磁波的泄漏的同时,具备能够在车辆的被限制了的空间内高效地搭载受电装置的结构的车辆。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具备:车辆搭载物,其被搭载于车辆的地板面板的下方;受电装置,其被搭载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方,并且包括受电部,所述受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而从包括被设置于外部的输电部的输电装置接受电力,所述车辆搭载物被配置于与所述受电装置相同的平面上且被配置于所述受电装置的周围。在其他的方式中,所述车辆搭载物在与所述受电装置对置的区域内被实施了屏蔽处理。在其他的方式中,所述地板面板在与所述受电装置对置的区域内被实施了屏蔽处理。在其他的方式中,所述受电部具有共振线圈,在所述共振线圈的与所述车辆搭载物对置的一侧,具有与所述车辆搭载物相互隔开固定的距离而配置的区域。在其他的方式中,所述共振线圈具有,将隔开固定的距离而配置的所述区域作为一条边的正多边形的形状。在其他的方式中,在所述车辆搭载物与所述受电装置之间,具有被配置于所述受电装置的周围的屏蔽部件,所述受电装置具有与所述屏蔽部件的外形相同的形状。在其他的方式中,所述车辆搭载物包括消音器或排气管,所述受电装置包括电容器,至少所述受电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电容器与所述消音器或排气管之间。在其他的方式中,所述车辆搭载物为,选自由侧梁、后悬架、前悬架、燃料罐、燃料软管、消音器、排气管、轮圈、车高传感器、制动器、制动器软管、蓄电池以及散热器构成的组中的部件。在其他的方式中,所述输电部的固有频率与所述受电部的固有频率之差为所述受电部的固有频率的10%以下。在其他的方式中,所述受电部与所述输电部的耦合系数为0.1以下。所述受电部通过被形成于所述受电部与所述输电部之间且以特定的频率进行振动的磁场、和被形成于所述受电部与所述输电部之间且以特定的频率进行振动的电场中的至少一方,而从所述输电部接受电力。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在考虑到车辆上配置了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的来自受电装置的电磁波的泄漏的同时,具备能够在车辆的被限制了的空间内高效地搭载受电装置的结构的车辆。【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模式化地对实施方式一中的输电装置、受电装置以及搭载了电力传输系统的车辆进行说明的图。图2为表不电力传输系统的模拟模型的图。图3为表示模拟结果的图。图4为表不在固定了固有频率的状态下,使空气间隙变化时的电力传输效率与向共振线圈被供给的电流的频率f之间的关系的图。图5为表示距电流源(磁流源)的距离与电磁场的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图。图6为表不实施方式一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结构的车辆的仰视图。图7为表不实施方式一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结构的车辆后部的俯视图。图8为沿图7中VII1-VIII线箭头观察时的剖视图。图9为表不实施方式一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其他结构的车辆后部的俯视图。图10为沿图9中X-X线箭头观察时的剖视图。图11为与沿图9中X-X线箭头观察时的截面相对应的其他形态的剖视图。图12为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另一其他结构的车辆后部的俯视图。图13为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另一其他结构的车辆后部的俯视图。图14为表不实施方式二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结构的车辆的仰视图。图15为表示实施方式二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结构的车辆中央部的俯视图。图16为表示实施方式二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其他的结构的车辆中央部的俯视图。图17为表示实施方式二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另外的其他结构的车辆中央部的俯视图。图18为表示实施方式二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另一其他结构的车辆中央部的俯视图。图19为表示实施方式三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结构的车辆的仰视图。图20为表示实施方式三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结构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图21为表示实施方式三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其他的结构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图22为表示实施方式三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另一其他结构的车辆iu部的俯视图。图23为表示实施方式三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受电装置的另一其他结构的车辆iu部的俯视图。图24为表示作为车辆搭载物的后地板面板以及侧梁与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之间的配置关系的模式图。图25为表示作为车辆搭载物的后悬架以及前悬架与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之间的配置关系的模式图。图26为表示作为车辆搭载物的燃料罐、燃料软管、发动机、油底壳以及车窗玻璃清洗液储液罐与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之间的配置关系的模式图。图27为表示作为车辆搭载物的消音器以及排气管与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之间的配置关系的模式图。图28为表示作为车辆搭载物的制动器与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之间的配置关系的模式图。图29为表示作为车辆搭载物的散热器、发动机、电机单元、动力控制单元以及蓄电池与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之间的配置关系的模式图。图30为表示作为车辆搭载物的转向结构与实施方式三中的受电装置之间的配置关系的模式图。图31为表示各个实施方式中的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其他的受电装置的结构的车辆后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以本专利技术为依据的实施方式中的输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搭载了电力传输系统的车辆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进行说明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在提及个数、数量等时,除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之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具备:车辆搭载物(110、120、130、131、150、170、180),其被搭载于车辆(10)的地板面板(31、32、33)的下方;受电装置(40、40C、40F),其被搭载于所述地板面板(31、32、33)的下方,并且包括受电部(27),所述受电部(27)以非接触的方式而从包括被设置于外部的输电部(28)的输电装置(41)接受电力,所述车辆搭载物(110、120、130、131、150、170、180)被配置于与所述受电装置(40、40C、40F)相同的平面上且被配置于所述受电装置(40、40C、40F)的周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川真士堀内学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