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4911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墨盒,包括具有储墨腔和供墨腔的盒体和连通储墨腔与外界的导气孔,盒体底壁设有与供墨腔连通且内置密封圈的供墨口。储墨腔和供墨腔之间设置有墨道和回流通道,储墨腔内的墨水通过墨道进入供墨腔,而供墨腔内的气体则通过回流通道排出到储墨腔。储墨腔和供墨腔之间的气液交换分别在不同的通道上进行,供墨腔中的墨水补充和气体排除更加顺畅,墨盒能保持持续稳定供墨。(*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喷墨打印机用的供墨设备,特别是一种能够排除供墨腔内气体的墨盒
技术介绍
在储墨腔内安置多孔体以吸附墨水的墨盒,因多孔体占用储墨腔一定的体积,墨盒存储墨水量小;此外,墨盒使用到最后时,总有一部分墨水吸附在多孔体内而不能被打印头有效利用。此种墨盒,由于存在上述缺点,正逐步被无多孔体墨盒取代。由于取消了多孔体,无多孔体墨盒内通常用一个压力调节机构来调节储墨腔内的压力,以实现恒压供墨。在现有的无多孔体墨盒中,一种结构是将连通储墨腔和供墨腔的通道截面开得比较大。这种墨盒能保证打印时供墨顺畅,且能较好地排除供墨腔内的空气,但缺点是,打印头带动墨盒来回快速移动时,储墨腔内的墨水随墨盒的移动产生的振荡对打印头的工作产生干涉,因而影响打印质量。另一种结构是减小连通储墨腔和供墨腔通道的截面,有的还将通道开得很长,中间还有多个曲折。这种结构的墨盒虽然能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但是一但有气体进入供墨腔,就很难甚至是无法排除,打印头吸入供墨腔中的气体,就会出现打印断线、滴墨等打印品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排除供墨腔内气体、给打印头持续稳定供墨的墨盒。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墨盒包括具有储墨腔和供墨腔的盒体,盒体底壁设有与供墨腔连通且内置密封圈的供墨口,盒体上设有连通储墨腔与外界的导气孔,储墨腔通过导气孔从外界引入空气。储墨腔和供墨腔之间设置有墨道和回流通道,储墨腔内的墨水通过墨道进入供墨腔,并通过供墨口向打印机提供,而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在供墨腔内气体则会通过回流通道排出到储墨腔。由以上方案可见,所设置的回流通道能有效地将气体或含有气体的泡沫从供墨腔排出到储墨腔,而不是排向打印头,大大提高了打印品质,且防止了打印头的损坏。进一步的方案是,将回流通道在供墨腔内的出口设置的比墨道在供墨腔内的入口高,这样,供墨腔内的气体可以顺利地排向储墨腔,同时又不会堵塞墨道。更进一步的方案,还可以在储墨腔和供墨腔之间设置一个分流件,墨道和位置高于墨道的回流通道均设在分流件上。由于墨道和回流通道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高度差,又由于气体的往高位上升而液体的往低位流动的物理特性,储墨腔内的墨水通过位置较低的墨道进入供墨腔,而供墨腔内的气体则通过位置较高的回流通道排出到储墨腔。本技术在储墨腔和供墨腔之间设置墨道和回流通道,将储墨腔和供墨腔之间的气体液体交换分隔开,使供墨腔中的墨水补充和气体排除更加顺畅,供墨腔内始终充满墨水且无气体存在,因而墨盒保持持续稳定供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纵向剖示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中分流件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4中分流件俯视图。以下结合两个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墨盒包括由下盒体1和面盖2盖合而成的外轮廓大体上为长方体的盒体,下盒体1的底壁上设有内置密封圈3的供墨口13。盒体内有一个储存墨水的储墨腔11和一个给打印头供墨的供墨腔12,供墨腔12连通供墨口13。面盖2上开有连通储墨腔11和大气的导气孔21。分流件14设置在储墨腔11和供墨腔12之间,分流件14为一个正置的锥状板,锥底在盒体底壁的内壁面上,锥顶在储墨腔11内。分流件14可以和下盒体1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成型后固定在下盒体1上。锥顶上开有一回流通道141,在靠近锥底的锥形壁面上开有一对墨道142,回流通道141和墨道142均为圆形通孔。储墨腔11内的墨水通过墨道142进入供墨腔12,如图2箭头A所示;而供墨腔12内的气体则通过回流通道141排出到储墨腔11,如图2箭头B所示。墨盒内有一个圆柱形压力调节腔15,压力调节腔15一端通过导气孔21与大气相通,另一端通过压力调节腔15腔壁上的连通孔16连通储墨腔11。由弹簧41和活塞42构成的压力调节组件内置在压力调节腔15中。弹簧41一端固定在下盒体1的底壁上,另一端连接活塞42。活塞42的周向外形与压力调节腔15的内壁面相匹配,并形成小间隙配合。压力调节腔15中的墨水渗入小间隙,起到密封和润滑的作用。活塞32可在压力调节腔15内上下移动。墨盒内外压力平衡时,导气孔21和连通孔16分别位于活塞41的两侧。当打印机工作时,打印头从供墨腔12吸取墨水,储墨腔11内的墨水通过分流件14上的墨道142进入供墨腔12,随时补充已消耗掉的墨水。而供墨腔12内的气体通过回流通道141排出到储墨腔11。随着墨盒内的墨水不断被消耗,在储墨腔11内形成负压,当负压达到一定数值时,活塞42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克服弹簧41的推力向下运动。当活塞42运动到其上壁面低于连通孔16上边缘位置时,大气经导气孔21和连通孔16进入储墨腔11。储墨腔11内的气体得到补充,气压上升,活塞42往上移动。活塞42的上壁面越过连通孔16的上边缘,连通孔16被堵上,大气进入储墨腔11的通道被切断。储墨腔11内的墨水继续被消耗,活塞32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储墨腔11内的压力不断得到调节,墨盒保持恒压供墨。此外,依据本技术构思还可以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在其他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分流件14的结构还可以如图4和图5所示,分流件14为一倾斜放置在储墨腔11和供墨腔12通道口的平板,在平板上开有圆形通孔状的回流通道141和墨道142,回流通道141和墨道142在不同的水平面上,回流通道141较为接近储墨腔11。储墨腔11内的墨水通过墨道142流入供墨腔12,如图4箭头A所示;供墨腔12内气体则通过回流通道141排出到储墨腔11,如图4箭头B所示。权利要求1.墨盒,包括具有储墨腔和供墨腔的盒体,盒体底壁设有与供墨腔连通且内置密封圈的供墨口;连通储墨腔与外界的导气孔;储墨腔和供墨腔之间通过墨道连通;其特征在于墨道内设有一使供墨腔内气体回流到储墨腔的回流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通道在供墨腔内的出口高于墨道在供墨腔内的入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腔和供墨腔之间设有一个分流件,分流件上设有墨道及回流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为一个正置锥状板,所述回流通道为设在锥顶的通孔,所述墨道为设在锥壁上的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为一块斜置平板,所述回流通道及墨道为平板上'两个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通孔。专利摘要一种墨盒,包括具有储墨腔和供墨腔的盒体和连通储墨腔与外界的导气孔,盒体底壁设有与供墨腔连通且内置密封圈的供墨口。储墨腔和供墨腔之间设置有墨道和回流通道,储墨腔内的墨水通过墨道进入供墨腔,而供墨腔内的气体则通过回流通道排出到储墨腔。储墨腔和供墨腔之间的气液交换分别在不同的通道上进行,供墨腔中的墨水补充和气体排除更加顺畅,墨盒能保持持续稳定供墨。文档编号B41J2/175GK2918067SQ200620060238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9日专利技术者李贵清 申请人: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墨盒,包括具有储墨腔和供墨腔的盒体,盒体底壁设有与供墨腔连通且内置密封圈的供墨口;连通储墨腔与外界的导气孔;储墨腔和供墨腔之间通过墨道连通;其特征在于:墨道内设有一使供墨腔内气体回流到储墨腔的回流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贵清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