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运发专利>正文

一种四相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1497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1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四相驱动电路,连接于主电路的主变压器与控制电路的集成芯片之间,该四相驱动电路中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以及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其中,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并经过电感、电容与主变压器的初级绕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四相驱动电路采用四组驱动线圈,使驱动电路的驱动能力增强,进而有效地提高电源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驱动电路,特指一种四相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驱动电路(Drive Circuit),位于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之间,用来对控制电路的信号进行放大的中间电路(即放大控制电路的信号使其能够驱动功率晶体管),称为驱动电路。驱动电路的基本任务,就是将信息电子电路传来的信号按照其控制目标的要求,转换为加在电力电子器件控制端和公共端之间,可以使其开通或关断的信号。现有的驱动电路多为两相驱动电路,存在驱动能力不足等缺点,导致电源转换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四相驱动电路。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四相驱动电路,连接于主电路的主变压器与控制电路的集成芯片之间,该四相驱动电路中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以及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其中,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并经过电感、电容与主变压器的初级绕组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初级绕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一耦合电容,第一耦合电容再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在一起,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后与集成芯片的一个接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次级绕组具有四个接脚,其中其4号接脚经电阻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2号接脚经过第一二极管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1号接脚和3号接脚共同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初级绕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二耦合电容,第一耦合电容再与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在一起,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后与集成芯片的另一个接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次级绕组具有四个接脚,其中其4号接脚经电阻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2号接脚经过第二二极管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1号接脚和3号接脚分别接地。进一步地,上述驱动电路中,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源极之间还连接有第一泄荷电阻;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源极之间还连接有第二泄荷电阻。本技术四相驱动电路采用四组驱动线圈,使驱动电路的驱动能力增强,进而有效地提高电源转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驱动电路接入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整体电路图;图2是本技术中驱动电路的局部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是一种四相驱动电路,连接于主电路的主变压器与控制电路的集成芯片之间,该四相驱动电路中包括第一驱动单元T2和第二驱动单元T3以及第一场效应管Q1和第二场效应管Q2,其中,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并经过电感L1、电容C1与主变压器的初级绕组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T2的初级绕组一端(即其5号接脚)接地,另一端(即其6号接脚)连接第一耦合电容C4,第一耦合电容C4再与第一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和第一PNP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在一起,第一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与第一PNP型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后经电阻R6与集成芯片的一个接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T2的次级绕组具有四个接脚,其中其4号接脚经电阻R1与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2号接脚经过第一二极管D2与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1号接脚和3号接脚共同与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T3的初级绕组一端(即其5号接脚)接地,另一端(即其6号接脚)连接第二耦合电容C11,第一耦合电容C11再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第二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在一起,第二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后经电阻R5与集成芯片的另一个接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T3)的次级绕组具有四个接脚,其中其4号接脚经电阻R3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2号接脚经过第二二极管D1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1号接脚和3号接脚分别接地。结合图1、图2所示,本技术四相驱动电路的工作过程是:一方面,集成芯片U1的14脚输出高电平经电阻R6 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5和第一PNP型三极管Q6的基极,再经第一耦合电容C4耦合到第一驱动单元T2的初级绕组的6号接脚,再到5号接脚后接地;此时,第一驱动单元T2次级侧的3号接脚和4号接脚上有电流,经电阻R1后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达到驱动目的,第一场效应管Q1导通后,其漏极上的电流经过电感L1、电容 C1流向主变压器T1初级并将电能传输到次级。第一驱动单元T2的1号接脚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第一驱动单元T2的2号接脚经第一二极管D2连接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起到快速关断第一场效应管Q1的目的。另一方面,集成芯片U1的13脚输出高电平经电阻R5 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3和第二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再经第二耦合电容C11耦合到第二驱动单元T3的初级绕组的6号接脚,再到5号接脚后接地;此时,这时第二驱动单元T3次级侧的3号接脚和4号接脚上有电流,经电阻R3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达到驱动目的,第二场效应管Q2导通后,其漏极上的电流经过电感L1、电容C1流向主变压器T1的初级并将电能传输到次级。第二驱动单元T3的1号接脚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第二驱动单元T3的2号接脚经第二二极管D1连接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起到快速关断第二场效应管Q2的目的。进一步地,上述驱动电路中,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源极之间还连接有第一泄荷电阻R2,用于泄放第一场效应管Q1栅极上的电荷;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与源极之间还连接有第二泄荷电阻R4,用于泄放第二场效应管Q2栅极上的电荷。综上,本技术四相驱动电路采用四组驱动线圈,使驱动电路的驱动能力增强,进而有效地提高电源转换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四相驱动电路,连接于主电路的主变压器与控制电路的集成芯片之间,其特征在于:该四相驱动电路中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以及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其中,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并经过电感、电容与主变压器的初级绕组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初级绕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一耦合电容,第一耦合电容再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在一起,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后与集成芯片的一个接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次级绕组具有四个接脚,其中其4号接脚经电阻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2号接脚经过第一二极管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1号接脚和3号接脚共同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初级绕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二耦合电容,第一耦合电容再与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在一起,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后与集成芯片的另一个接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次级绕组具有四个接脚,其中其4号接脚经电阻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2号接脚经过第二二极管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1号接脚和3号接脚分别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相驱动电路,连接于主电路的主变压器与控制电路的集成芯片之间,其特征在于:该四相驱动电路中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以及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其中,
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并经过电感、电容与主变压器的初级绕组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初级绕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一耦合电容,第一耦合电容再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在一起,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后与集成芯片的一个接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次级绕组具有四个接脚,其中其4号接脚经电阻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2号接脚经过第一二极管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运发
申请(专利权)人:王运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