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1054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墨水盒,其包括有:一储墨槽,用来储存墨水;一导流模块,设于储墨槽的底部,该导流模块有一印头晶片,以及多个设于印头晶片上的加热片,用来对加热片上的墨水加热。该墨水盒另设有一喷孔片,设于导流模块的下方,并设有多个喷孔,对应于多个加热片;以及一印刷电路板,设于储墨槽的表面上,印刷电路板中设有一开口,对应于导流模块的底侧;其中印刷电路板与喷孔片部分重叠,以使印刷电路板及喷孔片之间产生附着力。(*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墨水盒,特别是涉及一种印刷电路板及喷孔片为重叠排列的、具有加固结构以增加可靠度的墨水盒。
技术介绍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喷墨打印机以其低廉的价格、优秀的打印质量,在个人、家庭乃至于商务场合已大量地被采用,成为标准的打印输出设备。喷墨打印机接受打印指令(譬如说,由一电脑传来的打印指令),并依打印指令以墨水盒进行喷墨打印的工作。请参考图1。图1为一现有墨水盒10的外视图。墨水盒10包括有一用来储存墨水的储墨槽12,在储墨槽12底部14设有一出墨器16,用来将储墨槽12中的墨水喷出至待印文件11上,达到喷墨打印的目的。而待印文件11就置放在墨水盒10的下方,距离储墨槽12的底部14有一段固定的垂直距离13。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出墨器16,请参考图2及图3。图2为出墨器16的外视图、图3则是出墨器16构成元件的示意图。请注意因出墨器16是设置于墨水盒10的底部14,故图2及图3是由墨水盒10的底部看去的样子(也就是说,图2及图3面的上方即为墨水盒10的下方),且仅绘出部分储墨槽12。出墨器16包括有一喷孔片20、一软性的印刷电路板22以及一导流模块32。喷孔片20的面积与导流模块32的表面39相同,并设有贯穿喷孔片20本身的喷孔18,墨水就是由这些喷孔18喷出至待印文件上。印刷电路板22上有一开口24,并设有导线25电连至接点26。导流模块32的表面设有凹陷的导流槽37,这些导流槽37与一贯穿导流模块32的注流口40相通;另外,导流模块32也包括了一印头晶片34、导电的打线垫38以及多个设于导流槽37中的加热片36;打线垫38电连于印头晶片34,各加热片36都电连于印头晶片34。整个出墨器16就设置在储墨槽12的底部14。为配合出墨器16的设置,储墨槽底部14有一凹陷的安置座46,并有一与储墨槽12相通的出墨口42。出墨器16中各元件间组合的情形可描述如下。导流模块32上的打线垫38是以打线的方式与印刷电路板22上的导线25电连接。而打线后导线25与打线垫38间的电连导线不仅提供了电连通道,还提供了实际的物理连接,将导流模块32与印刷电路板22连接为一体;而两者连接为一体后,导流模块32的表面39(也就是导流模块的底侧,请注意图3的上方其实是墨水盒的下方)就对应印刷电路板22的开口24而位于图3中虚线标定出的范围44。请注意,在此现有技术中,为了配合容纳导流模块32,印刷电路板22上开口24的开口面积大于导流模块32的表面39的面积。喷孔片20就附着在导流模块32的表面39上,各喷孔18的位置则与导流模块32上的加热片36对应。最后印刷电路板22会附着于储墨槽12的外表面上;与印刷电路板22连接为一体的导流模块32则固定于安置座46中。墨水盒10接受打印指令而喷墨打印时的工作情形可描述如下。储墨槽12中的墨水是经由出墨口42、注流口40流至导流模块32中的各导流槽37。电信号的打印指令则是经由接点26、导线25传导至印头晶片34,印头晶片34则根据其收到的打印指令驱动加热片36加热导流槽37中的墨水,并使墨水由喷孔18喷出,达到喷墨打印的目的。在实际组装墨水盒10的时候,是将整个组装完成的出墨器16加工附着于储墨槽12上。但由上述的描述可知,现有出墨器16的导流模块32(连同喷孔片20)与印刷电路板22之间,仅有打线电连的导线作为实际的连接与支撑,并没有其他的连接支撑处。这使得导流模块32与印刷电路板22之间的连接相当地脆弱而不可靠;在将出墨器16附着于储墨槽12的加工过程中,不良的脆弱连接会断裂而导致电连通路中断。一旦电连通路断裂,打印指令便不能经由接点26传导至印头晶片34,导致整个现有墨水盒10无法正确地依打印指令喷墨打印而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墨水盒,在墨水盒生产的过程中可维持墨水盒的可靠程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墨水盒,其包括有一储墨槽,用来储存墨水;一导流模块,设于该储墨槽的底部,该导流模块包括有一印头晶片,以及多个加热片设于该印头晶片上,用来对该多个加热片上的墨水加热;一喷孔片,设于该导流模块的下方,该喷孔片上设有多个喷孔,对应于该多个加热片;以及一印刷电路板,设于该储墨槽的表面上,该印刷电路板中设有一开口,对应于该导流模块的底侧;其中该印刷电路板与该喷孔片部分重叠,以使该印刷电路板及该喷孔片之间产生附着力。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优点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中有打线部分的连接,并提供喷孔片、印刷电路板与导流模块三者结合时额外且更巩固的连接与支撑,使本专利技术中的出墨器结构更可靠,并能应付加工处理时所需的强度,又不会破坏打线部分的电连功能,由此提高打印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墨水盒的外视图;图2为图1中出墨器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出墨器元件构成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墨水盒的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出墨器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出墨器第一实施例元件构成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出墨器第二实施例元件构成的示意图。具体实施内容请参考图4。图4为本专利技术墨水盒50的外视图。墨水盒50设有一储墨槽52,储墨槽52的底部54设有一出墨器56,用来将储墨槽52中的墨水喷出至距离底部54一固定距离53的待印文件51上,达到喷墨打印的目的。为了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中出墨器56的结构,请参考图5与图6。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出墨器56的外视图,图6则是出墨器56构成元件的示意图。因为出墨器56位于储墨槽52的底部,故图5与图6是从储墨槽52底部看去的样子。出墨器56包括有一喷孔片60、一印刷电路板62与一导流模块72。喷孔片60上设有多个喷孔58(图5及图6中仅绘出十二个做为代表示意之用);印刷电路板62开有一容置导流模块72的开口64、导线65以及与导线65电连的接点66。导流模块72上设有贯通导流模块72的注流口80以及与注流口相通的导流槽77;另外,导流模块72中还包括有打线垫78、与打线垫78电连的印头晶片74以及多个与印头晶片74电连的加热片76。最后,出墨器56的导流模块72是安置在具有出墨口82的安置座86中。本专利技术中出墨器56各元件组装的情形,可描述如下。与现有技术相同,本专利技术中导流模块72上的打线垫78,是经由打线的方式电连至印刷电路板62上的导线65;导流模块72就以此电连的打线与印刷电路板62连接而置于印刷电路板62的开口64之中。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喷孔片60的面积大于开口64的面积,使得喷孔片60与印刷电路板62间有部分重叠的重叠部分84,如图6中虚线所标示。这样一来,喷孔片84不仅附着于导流模块72的表面79,喷孔片84与印刷电路板62间的重叠部分84也使喷孔片84可以于接触面85附着于印刷电路板62。当本专利技术中的喷孔片60、印刷电路板62与导流模块72三者组合为出墨器56时,导流模块72与印刷电路板62之间不仅有打线作为支撑与连接,面积加大而和印刷电路板62有部分重叠的喷孔片60也会同时附着于印刷电路板62的接触面85与导流模块72的表面79,将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本专利技术中的出墨器56安置于储墨槽52而形成本专利技术的墨水盒50后,墨水便可由出墨口82、注流口80而流入出墨器56中的导流槽77。经由接点66、导线65,打印指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墨水盒,其包括有:一储墨槽,用来储存墨水;一导流模块,设于该储墨槽的底部,该导流模块包括有一印头晶片,以及多个加热片设于该印头晶片上,用来对该多个加热片上的墨水加热;一喷孔片,设于该导流模块的下方,该喷孔片上设有多个喷孔,对 应于该多个加热片;以及一印刷电路板,设于该储墨槽的表面上,该印刷电路板中设有一开口,对应于该导流模块的底侧;其中该印刷电路板与该喷孔片部分重叠,以使该印刷电路板及该喷孔片之间产生附着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介文侯怡仲
申请(专利权)人: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