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93173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9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该集装箱包括:顶侧梁,其包括铝制顶侧梁和钢制顶侧梁,二者之间设置有标准顶角件;底侧梁,其包括铝制底侧梁和钢制底侧梁,二者之间设置有标准底角件,顶侧梁和底侧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角件组件,该角件组件包括内置角件和外置角件,其中内置角件设置在相应的铝制顶侧梁和/或铝制底侧梁的内侧面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集装箱,无需再对铝制顶侧梁和铝制底侧梁进行开口或者将铝制顶侧梁和铝制底侧梁打断,使铝制顶侧梁和铝制底侧梁都能够保持完整的整体结构,从而可以保证顶侧梁和底侧梁具有良好的直线度和可靠的强度,进而也有利于保证整个集装箱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该集装箱包括:顶侧梁,其包括铝制顶侧梁和钢制顶侧梁,二者之间设置有标准顶角件;底侧梁,其包括铝制底侧梁和钢制底侧梁,二者之间设置有标准底角件,顶侧梁和底侧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角件组件,该角件组件包括内置角件和外置角件,其中内置角件设置在相应的铝制顶侧梁和/或铝制底侧梁的内侧面上。根据本技术的集装箱,无需再对铝制顶侧梁和铝制底侧梁进行开口或者将铝制顶侧梁和铝制底侧梁打断,使铝制顶侧梁和铝制底侧梁都能够保持完整的整体结构,从而可以保证顶侧梁和底侧梁具有良好的直线度和可靠的强度,进而也有利于保证整个集装箱的强度。【专利说明】集装箱
本技术涉及集装箱
,尤其涉及一种在铝制的顶侧梁上设置起吊角件以及在铝制的底侧梁上设置栓固角件时不需要断开顶侧梁和底侧梁的集装箱。
技术介绍
目前澳大利亚内陆公铁联运所使用的集装箱的纵向长度通常都大于用于起吊和栓固这类集装箱的设备的纵向长度,例如主流箱型的纵向长度为46英尺(集装箱的ISO标准中均以英尺为单位,I英尺等于304.8毫米),而用于起吊和栓固这类集装箱的设备通常为40英尺。为了能够适用于起吊和栓固设备,如图1所示,通常会在靠近集装箱端部的位置各设置一套起吊角件I和一套栓固角件2,在同一端的起吊角件I与栓固角件2之间连接有角柱3。其中,起吊角件I设置在顶侧梁4上,栓固角件2设置在底侧梁5上,两端的起吊角件I之间以及两端的栓固角件2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起吊和栓固设备的纵向长度,这样就可以与起吊和栓固设备相配合。出于减轻集装箱的重量的考虑,两端的起吊角件I之间的顶侧梁4以及两端的栓固角件2之间的底侧梁5均由钢制改为铝制。当需要在铝制的顶侧梁4上增设起吊角件I或者在铝制的底侧梁5上增设栓固角件2时,需要先在铝制的顶侧梁4和铝制的底侧梁5上开设开口或者先将铝制的顶侧梁4或者铝制的底侧梁5断开,随后将起吊角件I或栓固角件2设置在开口处或者断开处。但是这样的做法使顶侧梁4和底侧梁5的结构不再完整,对集装箱箱体的强度和刚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一种集装箱,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包括:顶侧梁,所述顶侧梁包括铝制顶侧梁和位于所述铝制顶侧梁两端的钢制顶侧梁,所述铝制顶侧梁和所述钢制顶侧梁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标准顶角件;底侧梁,所述底侧梁包括铝制底侧梁和位于所述铝制底侧梁两端的钢制底侧梁,所述铝制底侧梁和所述钢制底侧梁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标准底角件,所述顶侧梁和所述底侧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角件组件,所述角件组件包括内置角件和外置角件,其中所述内置角件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铝制顶侧梁和/或所述铝制底侧梁的内侧面上,且所述外置角件外露地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钢制顶侧梁和/或所述钢制底侧梁上,位于同一所述顶侧梁和/或同一所述底侧梁上的所述内置角件与所述外置角件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标准顶角件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优选地,在所述铝制顶侧梁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内置角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内置角件还与所述铝制顶侧梁固定连接。优选地,在所述铝制底侧梁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内置角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优选地,设置在所述铝制顶侧梁的内侧面上的相对的两个所述内置角件之间连接有顶横梁。优选地,设置在所述铝制底侧梁的内侧面上的相对的两个所述内置角件之间连接有底横梁。优选地,该集装箱还包括标识装置,所述标识装置设置在所述铝制顶侧梁和/或所述铝制底侧梁的外侧面上与所述内置角件相对应的位置。优选地,在位于所述集装箱同一侧的上下相对的所述标准顶角件与所述标准底角件之间连接有堆码角柱。根据本技术的集装箱,由于在设置内置角件时将内置角件设置在铝制顶侧梁和铝制底侧梁的内侧面上,无需再对铝制顶侧梁和铝制底侧梁进行开口或者将铝制顶侧梁和铝制底侧梁打断,使铝制顶侧梁和铝制底侧梁都能够保持完整的整体结构,从而可以保证顶侧梁和底侧梁具有良好的直线度和可靠的强度,进而也有利于保证整个集装箱的强度。【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的集装箱的侧视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侧视图;图3为图2中I处放大图;图4为图2中II处放大图;图5为内置附加起吊角件与顶侧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内置附件栓固角件与底侧梁连接的侧视图;图7为图7中A向剖面图;以及图8为集装箱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实施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了解本技术实施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技术实施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如图2所示,在箱体顶部的两侧设置有顶侧梁10,该顶侧梁10沿箱体的纵向延伸。在箱体底部的两侧设置有底侧梁30,该底侧梁30同样沿箱体的纵向延伸。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顶侧梁10包括铝制顶侧梁13和设置在铝制顶侧梁13两端的钢制顶侧梁15,在铝制顶侧梁13和钢制顶侧梁15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标准顶角件11。同一个顶侧梁10上的两个标准顶角件11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标准尺寸的起吊设备的吊具之间的距离,以便使用标准尺寸的起吊设备将集装箱吊起。底侧梁30包括铝制底侦_ 33和设置在其两端的钢制底侧梁35,在铝制底侧梁33与钢制底侧梁35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标准底角件31。同一个底侧梁30上的两个标准底角件31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同一顶侧梁10上的两个标准顶角件11之间的距离,而且标准顶角件11和标准底角件31在设置时需要按照集装箱的ISO标准上下对应地设置,即在每一个标准顶角件11的正下方都会对应地设置一个标准底角件31。优选地,为了提高集装箱整体的强度,可以在位于集装箱同一侧的上下相对的标准顶角件11和标准底角件31之间设置堆码角柱60 (参见图1)。为了使集装箱上具有多个起吊位置和/或栓固位置,在顶侧梁10和底侧梁30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角件组件,每个角件组件包括内置角件和外置角件。参照图3可以看出,对于设置有角件组件的顶侧梁10,内置角件51设置在铝制顶侧梁13的内侧面上(从集装箱的外部无法观察到),外置角件53外露地设置在钢制顶侧梁15上(参照图2,可以直接观察到),例如可以在钢制顶侧梁15上开口或者将钢制顶侧梁15断开来设置外置角件53。参照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装箱,包括:顶侧梁,所述顶侧梁包括铝制顶侧梁和位于所述铝制顶侧梁两端的钢制顶侧梁,所述铝制顶侧梁和所述钢制顶侧梁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标准顶角件;底侧梁,所述底侧梁包括铝制底侧梁和位于所述铝制底侧梁两端的钢制底侧梁,所述铝制底侧梁和所述钢制底侧梁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标准底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梁和所述底侧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角件组件,所述角件组件包括内置角件和外置角件,其中所述内置角件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铝制顶侧梁和/或所述铝制底侧梁的内侧面上,且所述外置角件外露地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钢制顶侧梁和/或所述钢制底侧梁上,位于同一所述顶侧梁和/或同一所述底侧梁上的所述内置角件与所述外置角件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标准顶角件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吉栋林霖张洪春窦义康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集团集装箱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