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插式移动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92304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9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插式移动插座,包括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一上面板、两侧板及一底板,所述上面板及底板间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插座模块。所述上面板与所述插座模块的连接部设有限定部,用于抵压所述插座模块的上部;所述底板与所述插座模块的连接部设有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插座模块;所述限定部与所述支撑部将所述插座模块固定在所述容纳空间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简化了移动插座组装工艺,加强插座模块与插座间机械连接强度,并进一步地提高移动插座的使用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侧插式移动插座,包括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一上面板、两侧板及一底板,所述上面板及底板间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插座模块。所述上面板与所述插座模块的连接部设有限定部,用于抵压所述插座模块的上部;所述底板与所述插座模块的连接部设有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插座模块;所述限定部与所述支撑部将所述插座模块固定在所述容纳空间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简化了移动插座组装工艺,加强插座模块与插座间机械连接强度,并进一步地提高移动插座的使用率。【专利说明】一种侧插式移动插座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插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插式移动插座。
技术介绍
传统的侧插式移动插座为了防止溅水、泼水等危险,将插座模块设置在插座的侧面,但由于侧向设置不方便使用者插入或取出插头,插座模块便被进一步地设置为可活动式的,即可从插座内取出或放入插座内。可活动式的插座模块虽可解决上述问题,由于固定性较差,插头与插座板内的线束连接经常断路,造成极大的不方便。另外,由于侧插式的设计,插头可放置的空间较小,移动式插座的插座板使用率不闻。因此,需要一种新型侧插式移动插座,节省插座内插座模块的安装工序,并能提高插座板内线束与插头的连接稳定性,同样地,提高移动插座的整体使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插式移动插座,简化了移动插座组装工艺,力口强插座模块与插座间机械连接强度,并进一步地提高移动插座的使用率。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侧插式移动插座,包括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一上面板、两侧板及一底板,所述上面板及底板间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插座模块,所述上面板与所述插座模块的接触部分设有限定部,用于抵压所述插座模块的上部;所述底板与所述插座模块的接触部分设有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插座模块;所述限定部与所述支撑部将所述插座模块固定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优选地,所述侧插式移动插座还包括两块插座板,设于所述两侧板间,将所述容纳空间成形为一六面体。优选地,所述插座板内侧设有导引部,所述插座模块表面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导引部使所述插座模块固定于所述插座板的内侧;所述插座模块的插座孔与所述插座板的插座孔匹配设置。优选地,所述导引部为第一插座板骨位,设于所述插座板内表面的侧边;所述插接部为凹槽,匹配所述第一插座板骨位,并设置于所述插座模块具有插座孔的侧面上。优选地,所述插座板设有定位部,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用于限定所述插座模块的两端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定位部为第二插座板骨位,设于所述两块插座板间。优选地,所述插座板相对于所述上面板倾斜设置,其上边沿翻折突伸超出所述两侧板所在的平面。优选地,所述上面板面对所述底板的一面具有定位柱,所述底板面向所述上面板的一面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匹配连接使所述上面板固定至所述底板上。优选地,所述限定部为至少一条凸肋,将所述插座模块的上部限定在所述至少一条凸肋与所述上面板边缘间。优选地,所述至少一条凸肋成型为多个矩形,对应所述插座模块的两侧面,并抵压所述插座模块的侧面。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为至少一条凸条,所述至少一条凸条两端支撑所述插座模块,所述至少一条凸条的中部高度高于所述至少一条凸条的两端,用于限定所述插座模块的横向移动。优选地,所述插座模块的插座孔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优选地,所述插座模块反向对称设置。优选地,每一所述插座模块具有至少两组插座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侧插式移动插座内固定的插座模块更加牢固,安装工艺也较现有技术进行了简化,每一移动插座可插入的插头数量进一步提高,使得该侧插式移动插座的使用率增加。【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侧插式移动插座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侧插式移动插座的上面板内表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侧插式移动插座的插座板及侧板形成的容纳空间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打开上面板后侧插式移动插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打开上面板后侧插式移动插座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上面板内表面仰视图;图7为本技术侧插式移动插座的上面板与侧板及插座板安装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侧插式移动插座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100插座本体、10上面板、11限定部、12定位柱、20侧板、30底板、31支撑部、32定位孔、40容纳空间、50插座模块、51插接部、52插座模块插座孔、60插座板、61导引部、62定位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优点。参阅图1,为本技术侧插式移动插座的剖面图,包括插座本体100,插座本体包括一上面板10、两侧板20及一底板30,上面板10与底板30相对设置,上面板10、两侧板20及底板30间形成了一容纳空间40,用于容纳可提供插头插接的至少一个插座模块50。为了将插座模块50的固定地更加稳固,上面板10及底板30通过以下配置,把插座模块50整体限定在安装位置内:上面板10与插座模块50的接触部分设有一限定部11,当插座模块50放入容纳空间40后,该限定部11可抵压住插座模块50上部与上面板10接触的部分,使得插座模块50在其纵轴方向上的移动受限定。而针对插座模块50的底部,底板30与插座模块50的接触部分设有支撑部31,向插座模块50的底部施加向上的力,从而支撑住插座模块50。通过限定部11及支撑部31在插座模块50的竖直方向上施加一对相对作用力,插座模块50便被固定在底板30与上面板间10形成的该容纳空间40内。参阅图2,为本技术侧插式移动插座的上面板内表面示意图,限定部11具体地为至少一条凸肋,凸肋的形状将上面板10与插座模块50接触的那一面分为了三部分,凸肋与上面板10边缘间划分的部分及中部凸肋划分的部分,插座模块50则进一步地被设置在上述三部分中除中部外的其余两部分。该部分的具体大小可根据插座模块的大小而设,而凸肋突起的高度则应保证凸肋的自由端与插座模块50接触即可,当插头插入插座模块50时,凸肋的自由端可抵住插座模块50不向内运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凸肋的数量设置为共6条,并成形为矩形,对应插座模块50的两侧面设置,其中在平行于上面板边缘的方向上设置有2条,分别抵压住限定部11两侧的插座模块50的侧面,在垂直于上述2条凸肋的方向上共设有4条凸肋,用于加强上述2条凸肋间的强度,进一步地稳固限定部11乃至插座模块50的安装位置。参阅图3,为本技术侧插式移动插座的插座板及侧板形成的容纳空间结构示意图,对于底板30上的支撑部31,具体可以设置为至少一条凸条,由于该凸条两端与插座模块接触,因此,两端用于支撑该插座模块。而凸条的中部高度则高于两端的高度,当插头插入插座模块时,插座模块将会被插头朝向容纳空间40的内部顶入,此时,凸条中部则与插座模块接触并抵压住插座模块的侧面,以达到限定插座模块左右横向移动的技术效果。参阅图4,为本技术打开上面板后侧插式移动插座的结构示意图,一优选实施例中,该侧插式移动插座还包括两块插座板60,分设于两侧板20间,由此,上面板、两侧板20、底板30及插座板60构成了一六面体,具备了上述所有部件的侧插式移动插座内的容纳空间40则配置为封闭式的,插座模块50的六面均设置有限位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插式移动插座,包括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一上面板、两侧板及一底板,所述上面板、侧板及底板间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插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与所述插座模块的接触部分设有限定部,用于抵压所述插座模块的上部;所述底板与所述插座模块的接触部分设有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插座模块;所述限定部与所述支撑部将所述插座模块固定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德宏练培文
申请(专利权)人:欧普照明电器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