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9949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照明模组,包括灯体、固定于所述灯体下表面的主光源、次光源以及与所述灯体连接的导光环,所述导光环呈透明状,所述次光源固定于所述灯体的边缘处并靠近所述导光环设置,所述次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进入所述导光环,且一部分由所述导光环直接出射、另一部分在所述导光环内传输,实现灯体侧边发光。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照明模组在主光源正常照明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次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环并在导光环内传输,来实现灯体的侧边发光,实现了圆环面立体发光的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照明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照明模组,属于照明


技术介绍

[0002]在家居装饰领域,照明灯已远远超出普通的照明作用,人们在满足基本照明功能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照明灯的装饰效果,以及用户对于光感度的舒适性追求。
[0003]对于传统的照明灯而言,往往忽视用户对于装饰性功能的要求,影响到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0004]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照明灯提出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模组,该照明模组优化了光源方式,结合次光源来实现圆环面立体发光效果。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照明模组,包括灯体、固定于所述灯体下表面的主光源、次光源以及与所述灯体连接的导光环,所述导光环呈透明状,所述次光源固定于所述灯体的边缘处并靠近所述导光环设置,所述次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进入所述导光环,且一部分由所述导光环直接出射、另一部分在所述导光环内传输,实现灯体侧边发光。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次光源的出光方向与所述主光源的出光方向相垂直。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次光源贴合设置在所述灯体的外周壁上,所述导光环围设在所述次光源的外侧并与所述次光源相对设置。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体包括圆形的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向外突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呈环状设置,所述次光源贴合设置在所述固定部的外周壁上。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的直径小于所述主体部的直径,以在所述主体部的边缘处形成卡接部,所述导光环包括环状的第一导光部和设于所述第一导光部一端的第二导光部,所述第二导光部固定于所述卡接部的上方并与所述次光源相对。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照明模组还包括遮罩于所述导光环和所述灯体外侧的遮罩件,所述遮罩件、所述导光环和所述灯体三者紧密连接,所述遮罩件的面向第二导光部一侧形成有反光面,所述反光面上喷涂有漫反射涂料。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次光源的出光方向与所述主光源的出光方向相同。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次光源贴合设置在所述灯体的下表面,且围设在所述主光源的外侧,所述导光环位于所述次光源的下方并与所述次光源相对设置。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体设有定位部和环绕所述定位部设置的定位槽,所述主光源固定于所述定位部的下表面,所述次光源固定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导光
环的朝向灯体一侧设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收容于所述定位槽并与所述灯体固定连接。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环的外周壁上设有反光纸。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光环的内侧壁上设有微结构。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照明模组通过增加设置次光源和导光环,且次光源固定于灯体的边缘处并靠近导光环设置,从而在主光源正常照明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次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环并在导光环内传输,来实现灯体的侧边发光,实现了圆环面立体发光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照明模组的立体图。
[0019]图2是图1的分解图。
[0020]图3是图2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0021]图4是图2中灯体的立体图。
[0022]图5是图2中导光环和遮罩件的分解图。
[0023]图6是图5中导光环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0024]图7是图5中遮罩件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0025]图8是图1所示照明模组的剖视图。
[0026]图9是图8中圆圈处的放大图。
[0027]图10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照明模组的立体图。
[0028]图11是图10的分解图。
[0029]图12是图11中次光源和灯体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0030]图13是图11中导光环的立体图。
[0031]图14是图10所示照明模组的剖视图。
[0032]图15是图14中圆圈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34]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照明模组,主要应用于风扇灯的照明,但不应以此为限。
[0035]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照明模组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照明模组100包括灯体10、固定于所述灯体10下表面的主光源20、次光源30以及与所述灯体10连接的导光环40,所述导光环40呈透明状设置,所述次光源30固定于所述灯体10的边缘处并靠近所述导光环40设置,从而所述次光源30发出的光线能够进入所述导光环40,且一部分由所述导光环40直接出射、另一部分在所述导光环40内传输,实现灯体10的侧边发光。
[0036]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光源20呈直下式发光;所述次光源30贴合设置在所述灯体10的外周壁上,所述导光环40围设在所述次光源30的外侧并与所述次光源30相对设置,以使得所述次光源30的出光方向与所述主光源20的出光方向相垂直,即所述次光源30的出光方向为侧向。
[0037]如图4至图9所示,所述灯体10包括圆形的主体部11和自所述主体部11的一侧边向
外突伸的固定部12,所述固定部12呈环状设置,所述次光源30贴合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2的外周壁上。所述固定部12的直径小于所述主体部11的直径,以在所述主体部11的边缘处形成卡接部111。所述导光环40包括环状设置的第一导光部41和设于所述第一导光部41一端的第二导光部42,所述第二导光部42自所述第一导光部41的顶端内侧壁朝向所述第一导光部41的中心延伸,从而在组装时,该第二导光部42可以固定于所述卡接部111的上方并与所述次光源30相对。
[0038]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环40由透明材料制成,从而次光源30发出的光线能够穿过导光环40并在导光环40内传输。所述第一导光部41和所述第二导光部42的内侧壁上均设有微结构401,该微结构401能够提升光线的反射效率。所述导光环40的外侧壁则做不同处理,以实现出光。也就是说,所述导光环40的内侧是全反射面,外侧是出光面,从而次光源30发出的光线在进入导光环40后,一部分能够直接射出,另一部分则反射至全反射面进行反射,然后再从出光面射出,如此,使得照明模组100的边缘部位更璀璨。
[0039]所述照明模组100还包括遮罩于所述导光环40和所述灯体10外侧的遮罩件50,所述遮罩件50、所述导光环40和所述灯体10三者紧密连接,以实现三者之间的固定。所述遮罩件50呈环状设置,所述遮罩件50的边缘处凹设有限位槽51,所述固定部12和所述次光源30收容在所述限位槽51内并靠近所述限位槽51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导光部42也收容在所述限位槽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灯体(10)、固定于所述灯体(10)下表面的主光源(20)、次光源(30)以及与所述灯体(10)连接的导光环(40),所述导光环(40)呈透明状,所述次光源(30)固定于所述灯体(10)的边缘处并靠近所述导光环(40)设置,所述次光源(30)发出的光线能够进入所述导光环(40),且一部分由所述导光环(40)直接出射、另一部分在所述导光环(40)内传输,实现灯体(10)侧边发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光源(30)的出光方向与所述主光源(20)的出光方向相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光源(30)贴合设置在所述灯体(10)的外周壁上,所述导光环(40)围设在所述次光源(30)的外侧并与所述次光源(30)相对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体(10)包括圆形的主体部(11)和自所述主体部(11)的一侧向外突伸的固定部(12),所述固定部(12)呈环状设置,所述次光源(30)贴合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2)的外周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2)的直径小于所述主体部(11)的直径,以在所述主体部(11)的边缘处形成卡接部(111),所述导光环(40)包括环状的第一导光部(41)和设于所述第一导光部(41)一端的第二导光部(42),所述第二导光部(42)固定于所述卡接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谯胜杰张国宝
申请(专利权)人:欧普照明电器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