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水解酸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179290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式水解酸化系统,属于印染废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包括若干根直廊道平行设置构成的酸化池,直廊道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区,另一端设置有三角区,三角区内设置用于污泥回流的回流泵,直廊道中部靠上位置设置有平流式沉淀池,直廊道上设置有推进器,推进器为单向通行结构,通过推进器开口朝向的不同,实现废水在直廊道中的流向变化。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的减少占地面积及投资,减少了水位差,使泥水分离后的污泥回流成本也相应降低。(*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式水解酸化系统,属于印染废水处理装置
。包括若干根直廊道平行设置构成的酸化池,直廊道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区,另一端设置有三角区,三角区内设置用于污泥回流的回流泵,直廊道中部靠上位置设置有平流式沉淀池,直廊道上设置有推进器,推进器为单向通行结构,通过推进器开口朝向的不同,实现废水在直廊道中的流向变化。采用本技术可有效的减少占地面积及投资,减少了水位差,使泥水分离后的污泥回流成本也相应降低。【专利说明】一体式水解酸化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式水解酸化系统,属于印染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水解酸化是印染废水及其他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常规工艺段之一,传统的污水水解酸化系统是由水解酸化池la、配套的沉淀池2a及污泥回流泵房3a三部分分开建设的相互独立构筑物组成,相互之间由污水管4a连接。在此模式下,水解酸化系统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大,相应基建及设备投入较大,且由于分体结构的各构筑物之间液位差较大,通常是在50-80cm之间,回流系统的运行成本也相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占地面积大、投入成本高、液位差大等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式水解酸化系统,采用本技术可将沉淀池及污泥回流系统均设置在酸化池内,可有效的减少占地面积及投资,减少了水位差,使泥水分离后的污泥回流成本也相应降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体式水解酸化系统,包括若干根直廊道平行设置构成的酸化池,直廊道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区,另一端设置有三角区,三角区内设置用于污泥回流的回流泵,直廊道中部靠上位置设置有平流式沉淀池,直廊道上设置有推进器,推进器为单向通行结构,通过推进器开口朝向的不同,实现废水在直廊道中的流向变化。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的进水区包括用于废水输入的回流管和用于排出水分的放空管。所述的回流管末端设置有配水板。所述的直廊道为偶数根,并对称设置于配水板两侧,偶数根直廊道所形成的酸化池为以配水板为对称轴的对称结构。所述的推进器成对设置,相邻直廊道上的推进器方向相反。所述的平流式沉淀池一端设置有手动阀门和出水槽,另一端设置有活动盖板和座封阀,其上方则设置有吸泥机,侧壁设置若干个用于输入待处理废水的连通孔。所述的三角区靠近直廊道的一端处设置有若干个搅拌器以及进水渠、集泥渠和污泥回流渠,搅拌器沿直廊道的深度方向在三角区与直廊道末端之间均匀分布,进水渠和污泥回流渠均位于三角区的上部,集泥渠则位于污泥回流渠的下方。所述的配水板上设置有若干个配水孔,作为优选,所述的配水孔为200*150、相邻配水孔之间间距为530mm的方形孔,配水板上有四组配水孔,每组的数量为10*10。采用本技术水解酸化系统的整体为若干个直廊道构成的酸化池,由于直廊道对称设置在配水板的两侧,从而形成的酸化池为以配水板为对称轴的对称结构,将平流式沉淀池设置于酸化池直廊道中间段区域的上部空间中,即平流式沉淀池位于酸化池的上部区域内,而用于提供污泥回流动力的回流泵则位于酸化池后端的三角区内,使用过程中,待处理的废水经位于进水区的回流管送入直廊道,再经配水板上的配水孔,将废水分配到两边的直廊道中,在直廊道上的推进器作用下,相邻直廊道之间的废水以相反方向流动,并在搅拌器的作用下,使废水呈紊流状态,流动的废水经连通孔进入平流式沉淀池,在平流式沉淀池中沉淀,平流式沉淀池底部的沉淀物经吸泥机吸出后,开启手动阀门和活动盖板,沉淀后的废水回入直廊道中,当废水到达三角区时,进入污泥回流渠,沉淀的污泥进入污泥回流渠下方的集泥渠中,而剩余的废水继续在直廊道中运行,当废水处理完毕后,在动力作用下,处理完毕的废水经进水区的放空管排出。本技术中,平流式沉淀池设置于酸化池的上段部分,污水混合物会直接进入平流式沉淀池,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液位差,液位差最大仅为2-4cm,远远低于常规水解酸化系统的液位差,因而回流运行成本和运行效率更高,从根本上保证了处理效果;回流泵设置在酸化池的末端,可利用酸化池的墙面以及末端的三角区为回流泵设置回流泵房,无需额外占用建设空间;在本技术中,酸化池、平流式沉淀池和污泥回流泵房可设计为一体式合建结构,整体占地面积变小,土地利用率可大幅度提升;各构筑物之间无需使用污水管,结构更加紧凑,也降低了相应的投资费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水解酸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水解酸化系统结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方向示意图;图4为图2中B-B方向示意图(回流泵一端截面示意图);图5为图2中C-C方向示意图;图6为图2中配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直廊道;2.回流管;2a.污泥回流罐;3.放空管;4.推进器;5.配水板;5a.配水孔;6.三角区;7.回流泵;8.平流式沉淀池;9.手动阀门;10.出水槽;11.吸泥机;12.活动盖板;13.座封阀;14.连通孔;15.搅拌器;16.进水渠;17.集泥渠;18.污泥回流渠;19.电动葫芦。【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一体式水解酸化系统,结合图2和图3,包括若干根直廊道I平行设置构成的酸化池,直廊道I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区,另一端设置有三角区,三角区内设置用于污泥回流的回流泵7,直廊道I中部靠上位置设置有平流式沉淀池8,直廊道I上设置有推进器4,推进器4为单向通行结构,通过推进器4开口朝向的不同,实现废水在直廊道I中的流向变化。其中,进水区包括用于废水输入的回流管2和用于排出水分的放空管3 ;回流管2末端设置有配水板5,直廊道I为偶数根,并对称设置于配水板5两侧,偶数根直廊道I所形成的酸化池为以配水板5为对称轴的对称结构。运行过程中,待处理的废水经位于进水区的回流管2送入直廊道1,再经配水板5废水分配到两边的直廊道I中,在直廊道I上的推进器4作用下,相邻直廊道I之间的废水以相反方向流动,流动的废水进入平流式沉淀池8,在平流式沉淀池8中沉淀,沉淀后的废水重回入直廊道I中,当废水到达三角区时,在回流泵7的推动下,废水在直廊道I中不断循环,当废水处理完毕后,在动力作用下,处理完毕的废水经进水区的放空管3排出。本技术中,平流式沉淀池8设置于酸化池的上段部分,污水混合物会直接进入平流式沉淀池,两者之间的液位差最大仅为2-4cm,远远低于常规水解酸化系统的液位差,因而回流运行成本和运行效率更高,从根本上保证了处理效果;回流泵7设置在酸化池的末端,可利用酸化池的墙面以及末端的三角区为回流泵7设置回流泵房,无需额外占用建设空间;在本技术中,酸化池、平流式沉淀池8和污泥回流泵房可设计为一体式合建结构,整体占地面积变小,土地利用率可大幅度提升;各构筑物之间无需使用污水管,结构更加紧凑,也降低了相应的投资费用。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推进器4成对设置在直廊道I上,相邻直廊道I上的推进器4方向相反,以实现相邻直廊道I上的流向不同,可进一步加快处理效率。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推进器4成对设置在直廊道I上,相邻直廊道I上的推进器4方向相反,以实现相邻直廊道I上的流向不同,可进一步加快处理效率;平流式沉淀池8 —端设置有手动阀门9和出水槽10,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体式水解酸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根直廊道平行设置构成的酸化池,直廊道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区,另一端设置有三角区,三角区内设置用于污泥回流的回流泵,直廊道中部靠上位置设置有平流式沉淀池,直廊道上设置有推进器,推进器为单向通行结构,通过推进器开口朝向的不同,实现废水在直廊道中的流向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奚晓东王林君钱建华潘绮徐敏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