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扩散片、直下式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78265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17:31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扩散片、直下式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器,其中,该扩散片包括:包括扩散胶层,该扩散胶层包括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径属于第一粒径范围,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径属于第二粒径范围,第一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在扩散片的四角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在本申请中,扩散片的四角区域上,粒径大的折射粒子比较多,使得扩散片的四角区域上的亮度增加。(*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扩散片、直下式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器,其中,该扩散片包括:包括扩散胶层,该扩散胶层包括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径属于第一粒径范围,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径属于第二粒径范围,第一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在扩散片的四角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在本申请中,扩散片的四角区域上,粒径大的折射粒子比较多,使得扩散片的四角区域上的亮度增加。【专利说明】—种扩散片、直下式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本申请涉及测试
,特别是涉及一种扩散片、直下式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技术介绍
直下式液晶模组包括背板、光源、扩散板、光学膜片、液晶面板、电路驱动系统和结构附件,具有成本低等优势。为了得到更好的画质,直下式液晶模组通常很厚,这是因为厚可以增加混光距离,使光线均匀地通过液晶面板,其中,混光距离为光源与扩散板之间的距离。但是,随着市场的变换,超薄形态的显示终端如电视(TeleviSion,TV)、平板电脑(PAD)等,受到市场的不断关注。减薄形态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开始推向市场。减薄形态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在减小厚度的同时,也减小了混光距离,减薄形态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容易产生四角发暗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扩散片、直下式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器,能够使通过扩散片四角的光亮度提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扩散片,包括扩散胶层,其中,该扩散胶层包括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径属于第一粒径范围,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径属于第二粒径范围,第一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在扩散片的四角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优选的,在扩散片的中间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大于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优选的,第一粒径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粒径范围的最小值。可选的,在扩散片的中间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60%,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20%。优选的,在扩散片的四角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20%,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60%。优选的,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径是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径的2.5到3倍。优选的,第一粒径范围为10-15微米,第二粒径范围为25-30微米。优选的,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使用同一种材料。优选的,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均使用以下材料之一: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碳酸酯PC。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包括上述任一种扩散片。优选的,液晶模组还包括:棱镜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上述任一种液晶模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在本申请中,扩散片的四角区域上,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即,粒径大的折射粒子比较多。由于粒径大的折射粒子处直射的光较多,被散射的光较少,使得扩散片的四角区域上的亮度增加。【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一种扩散片的示意图;图2是相关技术中扩散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扩散片粒子对光的折射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的示意图;图5是相关技术中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的示意图;图6是相关技术中直下式液晶模组的中心区域的光程示意图;图7是相关技术中直下式液晶模组的四角区域的光程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的另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扩散片表面涂布粒子粒径分布图;图10是图9所示的扩散片的扩散效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扩散片。该扩散片可以用在直下式液晶模组中。该扩散片包括:扩散胶层,该扩散胶层包括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径属于第一粒径范围,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径属于第二粒径范围,第一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在扩散片的四角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扩散片在液晶屏背光中主要用来打散光线和提高亮度,同时也起到遮蔽背光瑕疵的作用。扩散片的结构如图2所示,以光学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thyleneterephthalate, PET)做为基材,使用光学级的化学粒子(如树脂和PMMA粒子)涂布于PET的正面作为扩散胶层,扩散粒子排布在扩散胶层的上表面,对光进行扩散,光线经过扩散片时会不断地在折射率相异的两介质中(光学级基材和光学级粒子)穿过,同时发生折射与反射,从而达到将光线打散的效果。扩散片背面还涂有粒子(如尼龙(Nylon)、PMMA)即防粘结层,背面涂布粒子的作用是防止与下面的光学膜片或材料产生吸附现象。在扩散片中,扩散片的粒子对于光线的折射,光晕的重新分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于大粒子,光线基本按照原来的方向射出,入光有效面积大,光晕也大,所以相对较亮;而小粒子扩散性强,会将光线打散,光晕小,所以在材质相同的情况下亮度较低。在本实施例中,扩散片的四角区域上,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即,粒径大的折射粒子比较多。由于粒径大的折射粒子处直射的光较多,被散射的光较少,使得扩散片的四角区域上的亮度增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扩散片四角的光亮度小的问题。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例中,在扩散片的中间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大于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在本实施例中,在扩散片的中间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大于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即,粒径小的折射粒子比较多。由于粒径小的折射粒子处被散射的光较多,使得扩散片的中央位置和四角区域的亮度是均匀的,提高了通过扩散片的光的均匀度。在具体实现时,第一粒径范围和第二粒径范围可以有交叉,只要第一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即可实现本申请。如果第一粒径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粒径范围的最小值,则第一粒径范围的所有的值均小于第二粒径范围的所有的值,此时更可以保证四角区域的大粒子较多,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四角区域的光亮度。优选的,在扩散片的中间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60%,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20%。优选的,在扩散片的四角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20%,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60%。上述实施例中的比例是经过实验得到的优选的比例,在该比例下,通过扩散片的光均勻度最好。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和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数量比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值,只要满足中间区域第一折射粒子较多,和/或,四角区域第二折射粒子较多即可。例如,在扩散片的中间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70%,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30% ;和/或,在扩散片的四角区域,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30%,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为70%。可选的,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径是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径的2.5到3倍。优选的,第一粒径范围为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扩散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扩散胶层,所述扩散胶层包括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所述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径属于第一粒径范围,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径属于第二粒径范围,所述第一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在所述扩散片的四角区域,所述第一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所述第二折射粒子占总折射粒子的比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响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