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窄边框的G1F结构触摸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74916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触摸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窄边框的G1F结构触摸屏,包括触控基板,触控基板包括导线和与导线连接的柔性电路板,导线包括与第一导电层连接的第一导线和与第二导电层连接的第二导线,触控基板分为透明视窗区和位于透明视窗区四周的非透明边框区,非透明边框区设有走线区,柔性电路板连接于走线区,柔性电路板包括设有引线的引线区,引线区包括与第一导线连接的第一引线区和与第二导线连接的第二引线区,第一引线区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引线区设置于两个第一引线区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走线布局变得更分散,导线占据走线区的左右两侧的面积得以有效缩减,进而达成触控基板窄边框的设计,给产品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触摸屏
,尤其涉及一种窄边框的G1F结构触摸屏,包括触控基板,触控基板包括导线和与导线连接的柔性电路板,导线包括与第一导电层连接的第一导线和与第二导电层连接的第二导线,触控基板分为透明视窗区和位于透明视窗区四周的非透明边框区,非透明边框区设有走线区,柔性电路板连接于走线区,柔性电路板包括设有引线的引线区,引线区包括与第一导线连接的第一引线区和与第二导线连接的第二引线区,第一引线区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引线区设置于两个第一引线区之间。本技术的走线布局变得更分散,导线占据走线区的左右两侧的面积得以有效缩减,进而达成触控基板窄边框的设计,给产品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专利说明】一种窄边框的G1F结构触摸屏
本技术涉及触摸屏
,尤其涉及一种窄边框的GlF结构触摸屏。
技术介绍
触摸屏是一种将显示与触控传感器相结合,通过对显示界面进行操作,实现人机交互的技术。触摸传感器感知操作者指向显示屏幕或与显示屏幕发生接触的区域,控制电路将此区域的位置与显示屏显示的内容相关连,从而实现对电子设备直观的操作。触摸屏根据感知操作者触摸位置的不同机理,分为电阻式、电容式、红外式、超声波式、压电式、光学式等多种,经过多年的发展,上述的触摸传感技术在不同的应用场合,均已广泛应用。一般来说,触摸屏包含有连接触控电极与外部的处理器的信号导线,其用以传递触控电极与处理器之间的电信号。为了掩盖信号导线,触摸屏的盖板部分必须增加一个宽的不透明的、用来遮盖来走线区的边框,此设计使触摸屏的边框较宽。为了在便携式电子装置有限的尺寸上尽可能地显示更多的内容,使产品更具吸引力,外观更吸引消费者,将信号导线所占据的边框的面积减小的,使触摸屏具有更大面积的显示屏和更小的显示屏边框,极力营造无视界的显示效果,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减小导线占用边框面积的窄边框的GlF结构触摸屏。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窄边框的GlF结构触摸屏,包括触控基板,触控基板包括由上往下依次层叠的玻璃盖板、感应层和PET薄膜层,感应层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设置于玻璃盖板的下表面,第二导电层设置于PET薄膜层的上表面,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通过光学透明胶层连接,触控基板还包括导线和与导线连接的柔性电路板,导线包括与第一导电层连接的第一导线和与第二导电层连接的第二导线,触控基板分为透明视窗区和位于透明视窗区四周的非透明边框区,非透明边框区设有走线区,柔性电路板连接于走线区,柔性电路板包括设有引线的引线区,引线区包括与第一导线连接的第一引线区和与第二导线连接的第二引线区,第一引线区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引线区设置于两个第一引线区之间。其中,走线区包括横向走线区和两个纵向走线区,柔性电路板设于横向走线区,两个纵向走线区设于横向走线区的两端,第一引线区的宽度等于横向走线区的宽度,第二引线区的顶部边缘与横向走线区的朝向透明视窗区的边缘之间设有间隙。其中,与横向走线区对应的非透明边框区的宽度为18.3-18.4_。其中,与两个纵向走线区对应的两个非透明边框区的宽度均为11.3-11.4_。其中,玻璃盖板为钢化玻璃盖板。其中,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均为氧化铟锡导电层。其中,触控基板的厚度为1.30-1.35mm。其中,非透明边框区设有泡棉条,泡棉条设置于透明视窗区和走线区之间且位于PET薄膜层的下表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柔性电路板由于设置有两个第一引线区和一个第二引线区,第一导线从走线区的左右两边引出并与两个第一引线区连接,取代了传统的从走线区的左右两边引出的走线方式,第二导线直接与第二引线区连接,取代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均由走线区的左右两边引出的较密集走线布局,走线布局变得更分散,导线占据走线区的左右两侧的面积得以有效缩减,进而达成触控基板窄边框的设计,给产品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触控基板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I一触控基板,11一玻璃盖板,12一第一导电层,13一光学透明胶层,14一第二导电层,15—PET薄膜层,2—透明视窗区,3—非透明边框区,4一走线区,41—横向走线区,42—纵向走线区,5—柔性电路板,51—第一引线区,52—第二引线区,6—泡棉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窄边框的GlF结构触摸屏,包括触控基板1,触控基板I包括由上往下依次层叠的玻璃盖板11、感应层和PET薄膜层15,感应层包括第一导电层12和第二导电层14,第一导电层12设置于玻璃盖板11的下表面,第二导电层14设置于PET薄膜层15的上表面,第一导电层12和第二导电层14通过光学透明胶层13连接,触控基板I还包括导线和与导线连接的柔性电路板5,导线包括与第一导电层12连接的第一导线和与第二导电层14连接的第二导线,触控基板I分为透明视窗区2和位于透明视窗区2四周的非透明边框区3,非透明边框区3设有走线区4,柔性电路板5连接于走线区4,柔性电路板5包括设有引线的引线区,引线区包括与第一导线连接的第一引线区51和与第二导线连接的第二引线区52,第一引线区5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引线区52设置于两个第一引线区51之间。本技术的柔性电路板5由于设置有两个第一引线区51和一个第二引线区52,第一导线从走线区4的左右两边引出并与两个第一引线区51连接,取代了传统的从走线区4的左右两边引出的走线方式,第二导线直接与第二引线区52连接,取代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均由走线区4的左右两边引出的较密集走线布局,走线布局变得更分散,导线占据走线区4的左右两侧的面积得以有效缩减,进而达成触控基板I窄边框的设计,给产品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本实施例中,走线区4包括横向走线区41和两个纵向走线区42,柔性电路板5连接于横向走线区41,两个纵向走线区42设于横向走线区41的两端,第一引线区51的宽度等于横向走线区41的宽度,第一引线区51与横向走线区41的边缘接合无缝隙,以使横向走线区41的面积得以缩减;第二引线区52的顶部边缘与横向走线区41的朝向透明视窗区2的边缘之间设有间隙,此间隙便于第二导线的走线。本实施例中,与横向走线区41对应的非透明边框区3的宽度为18.3-18.4mm,与两个纵向走线区42对应的两个非透明边框区3的宽度均为11.3-11.4mm。非透明边框区3由于走线区4面积的缩减而变窄,由于横向走线区41和纵向走线区42的面积缩减幅度不一致,因此非透明边框区3分别与横向走线区41和纵向走线区42对应的区域变窄的幅度也不一致,其中,两个纵向走线区42因减少了第二导线的走线,使与两个纵向走线区42对应的两个非透明边框区3的宽度缩减为11.3-11.4mm,比传统的变窄了 5.5-5.6mm,而横向走线区41汇聚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因此与横向走线区41对应的非透明边框区3变窄幅度不大,比传统的变窄了 1.53-1.54mmο本技术不仅从走线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窄边框的G1F结构触摸屏,包括触控基板,触控基板包括由上往下依次层叠的玻璃盖板、感应层和PET薄膜层,感应层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设置于玻璃盖板的下表面,第二导电层设置于PET薄膜层的上表面,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通过光学透明胶层连接,触控基板还包括导线和与导线连接的柔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导线包括与第一导电层连接的第一导线和与第二导电层连接的第二导线,触控基板分为透明视窗区和位于透明视窗区四周的非透明边框区,非透明边框区设有走线区,柔性电路板连接于走线区,柔性电路板包括设有引线的引线区,引线区包括与第一导线连接的第一引线区和与第二导线连接的第二引线区,第一引线区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引线区设置于两个第一引线区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林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平波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