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及其盖体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61488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1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盖体组件,其中盖体组件用于耦合至相对应电池罐的开口端,且包含上盖、导电盘、绝缘环、PTC元件及安全阀。上盖包含顶盖、外凸缘和连接顶盖与外凸缘的侧壁,且该顶盖的位置高于外凸缘。导电盘包含平台及环状延伸部,绝缘环设置于该外凸缘和环状延伸部之间进行隔离。PTC元件设置于该上盖和导电盘之间,且连接该顶盖和平台,形成导电通路。安全阀连接该环状延伸部并电气连接至该电池罐中的阴极,可泄除电池罐的不正常过大压力和/或截断电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结构上的变化设计,可容纳较厚的PTC元件,从而增加耐电压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盖体组件,其中盖体组件用于耦合至相对应电池罐的开口端,且包含上盖、导电盘、绝缘环、PTC元件及安全阀。上盖包含顶盖、外凸缘和连接顶盖与外凸缘的侧壁,且该顶盖的位置高于外凸缘。导电盘包含平台及环状延伸部,绝缘环设置于该外凸缘和环状延伸部之间进行隔离。PTC元件设置于该上盖和导电盘之间,且连接该顶盖和平台,形成导电通路。安全阀连接该环状延伸部并电气连接至该电池罐中的阴极,可泄除电池罐的不正常过大压力和/或截断电流。本技术利用结构上的变化设计,可容纳较厚的PTC元件,从而增加耐电压特性。【专利说明】二次电池及其盖体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可重复充放电电池)及其盖体组件,特别涉及一种可耐较高电压的二次电池及其盖体组件。
技术介绍
传统的圆柱型二次电池结构如图1所示。一般而言,二次电池10包括电池罐19、安装于电池罐19中的卷心型电极组件50、以及与电池罐19的上部连接的盖体组件11。于电极组件50的结构中,阴极501与阳极502以卷心方式缠绕,且隔离膜夹设于阴极501与阳极502之间进行隔离。阴极501连接阴极(正电极)接头17,阴极接头17与盖体组件11相连接。阳极连接阳极(负电极)接头(图未示),阳极接头连接容器19的下部。盖体组件11包括构成阴极(正电极)末端的上盖12、于电极组件50内部温度上升时截断电流的正温度系数(PTC)元件13、当电池的内部压力上升时截断电流和/或排放气体的安全阀14、衬垫15及焊接板16。焊接板16连接阴极接头17,阴极接头17连接阴极501。盖体组件11的结构为上盖12、PTC元件13、安全阀14、衬垫15以及焊接板16依序堆叠。电极组件50包含上绝缘板51及下绝缘板(图未示出)循序通过电池罐19的开口而插入电池罐19。上绝缘板51及下绝缘板分别安装在电池罐19的上及下方部分。电池罐19上方部分中的外壁朝着其中心压按以形成凹陷部分191。亦即,凹陷部分191凹入在电池罐19的外壁。凹陷部分191避免电极组件50在电池罐19中移动。盖体组件11与电池罐19间可利用衬垫18隔开。上述PTC元件13是中空的碟型(DISC)设计,而PTC元件13的厚度影响电极组件50的容量。一般而言,PTC元件13愈厚,电极组件50高度将受到压缩,相对降低电极组件50的容量。有鉴于此,传统上PTC元件13的最大厚度受限为约0.3mm,使得其耐电压仅可达约15V。目前市面上高功率产品众多,耐电压特性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使得包含PTC元件的传统盖体组件设计已不符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盖体组件,利用增加PTC元件的厚度,从而增进耐电压特性。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公开一种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包含电池罐及盖体组件。盖体组件耦合至电池罐的开口端,盖体组件包含上盖、导电盘、绝缘环、PTC元件及安全阀。上盖包含顶盖、外凸缘和连接顶盖与外凸缘的侧壁,且该顶盖的位置高于外凸缘。导电盘包含平台及环状延伸部,绝缘环设置于该外凸缘和环状延伸部之间进行隔离。PTC元件设置于该上盖和导电盘之间,且连接该顶盖和平台,形成导电通路。安全阀连接该环状延伸部,并电气连接至该电池罐中的阴极,可泄除电池罐的不正常过大压力和/或截断电流。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公开示一种二次电池的盖体组件,盖体组件耦合至电池罐的开口端,其包含上盖、导电盘、绝缘环、PTC元件及安全阀。上盖包含顶盖、外凸缘和连接顶盖与外凸缘的侧壁,且该顶盖的位置高于外凸缘。导电盘包含平台及环状延伸部,绝缘环设置于该外凸缘和环状延伸部之间进行隔离。PTC元件设置于该上盖和导电盘之间,且连接该顶盖和平台,形成导电通路。安全阀连接该环状延伸部并电气连接至该电池罐中的阴极,可泄除电池罐的不正常过大压力和/或截断电流。一实施例中,导电盘的平台的位置高于环状延伸部,且该平台中设置凹部以容纳及承载PTC元件的底部。一实施例中,导电盘还包含连接平台及环状延伸部的连接部,且连接部中设置至少一开孔。一实施例中,盖体组件为帽状结构,上盖的顶盖形成帽状结构顶部,且上盖的外凸缘形成帽状结构的帽沿部分。一实施例中,PTC元件的厚度为0.8?2mm。本技术利用结构上的变化设计,可容纳较厚的PTC元件,从而增加耐电压特性,例如可耐40V的电压。【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二次电池剖面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剖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二次电池的盖体组件立体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2所示的二次电池的盖体组件的剖面立体示意图。图5示出了所述盖体组件的导电盘的立体示意图。图6示出了所述盖体组件的导电盘的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20 二次电池11盖体组件12 上盖13碟型PTC元件14安全阀15 衬垫16焊接板17阴极接头18 衬垫19 电池罐21 PTC 元件22 上盖23导电盘24绝缘环25安全阀26 衬垫27焊接板28阴极接头29 衬垫30 电池罐40盖体组件50、60 电极组件51,61上绝缘板191、31凹陷部分221 顶盖222外凸缘223 侧壁231 平台232环状延伸部233连接部234 开孔235 凹部501、601 阴极502、602 阳极【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相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图2至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示意图。图2显示二次电池20的剖面示意图,图3显示二次电池20中盖体组件40的立体示意图,图4则为盖体组件40的剖面立体图。如图2至图4所示,二次电池20包括电池罐30、安装于电池罐30中的卷心型电极组件60、以及与电池罐30的上部连接的盖体组件40。于电极组件60的结构中,阴极601与阳极602以卷心方式缠绕,且隔离膜夹设于阴极601与阳极602之间进行隔离。阴极601连接阴极(正电极)接头28,而阴极接头28与盖体组件40相连接。阳极602连接阳极(负电极)接头(图未示),阳极接头602连接电池罐30的下部。盖体组件40包括构成阴极(正电极)末端的上盖22、于电池的内部温度上升时截断电流的碟型PTC元件21、搭配上盖形成容纳PTC元件21空间的导电盘23、隔离上盖22与导电盘23的绝缘环24、当电池罐30的内部压力上升时截断电流和/或排放气体的安全阀25、衬垫26及焊接板27。一实施例中,PTC元件21为上导电箔、PTC材料层及下导电箔依序堆叠的层叠结构。电极组件60包含上绝缘板61及下绝缘板(图未示出)循序通过电池罐30的开口而插入电池罐30。上绝缘板61及下绝缘板分别安装在电池罐30的上及下方部分。电池罐30上方部分中的外壁朝着其中心压按以形成凹陷部分31。亦即,凹陷部分31凹入在电池罐30的外壁。凹陷部分31避免电极组件60在电池罐30中移动。上盖22为中央凸起的结构,包含顶盖221、外凸缘222和连接顶盖221及外凸缘222的侧壁223,其可利用单一平板经压延形成。导电盘23为中央凸起结构,包含平台231和环状延伸部232。绝缘环24设置于外凸缘222和环状延伸部232之间,作为其间的隔离。安全阀25外缘连接环状延伸部232,且其中央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次电池的盖体组件,耦合至电池罐的开口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包含:上盖,包含顶盖、外凸缘和连接顶盖与外凸缘的侧壁,其中该顶盖的位置高于所述外凸缘;导电盘,包含平台及环状延伸部;绝缘环,设置于该外凸缘和该环状延伸部之间进行隔离;PTC元件,设置于该上盖和该导电盘之间,且连接该顶盖和该平台,形成导电通路;以及安全阀,连接该环状延伸部并电气连接至该电池罐中的阴极,可泄除所述电池罐的不正常过大压力和/或截断电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正中苏聪敏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聚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