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52828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30 19:20
具有:底座(1);放电加工单元(20),其搭载在底座(1)上,构成机械主体(30);框架(2),其具有搭载面(15),并固定在底座(1)的侧面上;加工液箱(3)、(4),它们是在放电加工单元(20)进行加工作业时使用的,能够成为第1状态和第2状态,该第1状态是在框架(2)的上方与搭载面(15)分离而自行立起的状态,该第2状态是载置在搭载面(15)上的状态;以及可装卸的运输固定金属件(11),其将载置在框架(2)的搭载面(15)上的加工液箱(3)、(4)固定在框架(2)上,在放电加工单元(20)运转时,将加工液箱(3)、(4)设为第1状态,并将运输固定金属件(11)拆下,在使机械主体(30)及加工液箱(3)、(4)移动时,将加工液箱(3)、(4)设为第2状态,并安装运输固定金属件(1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具有:底座(1);放电加工单元(20),其搭载在底座(1)上,构成机械主体(30);框架(2),其具有搭载面(15),并固定在底座(1)的侧面上;加工液箱(3)、(4),它们是在放电加工单元(20)进行加工作业时使用的,能够成为第1状态和第2状态,该第1状态是在框架(2)的上方与搭载面(15)分离而自行立起的状态,该第2状态是载置在搭载面(15)上的状态;以及可装卸的运输固定金属件(11),其将载置在框架(2)的搭载面(15)上的加工液箱(3)、(4)固定在框架(2)上,在放电加工单元(20)运转时,将加工液箱(3)、(4)设为第1状态,并将运输固定金属件(11)拆下,在使机械主体(30)及加工液箱(3)、(4)移动时,将加工液箱(3)、(4)设为第2状态,并安装运输固定金属件(11)。【专利说明】工作机械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作机械。
技术介绍
—直以来考虑下述的机械结构:在对工作机械进行输送时,将冷却单元、油压单元、冷却剂箱等重量较轻的作为附带设备的单元固定在机械主体上,在工作机械的安装后,将固定金属件拆下并拆下单元,使机械主体不易受到泵振动和发热的影响。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下述结构:在对机械进行运输时,使用固定件将冷却控制器和油压单元等固定在底座上,在工作机械的安装后,将固定件拆下而使各单元与底座分离,单独对各单元进行设置。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技术,S卩,在对工作机械进行运输时,通过将用于回收切屑且作为冷却剂箱的一部分的重量较轻的槽(chute)部,分离并固定在工作机械的底座上,从而减少运输空间。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30012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 - 13697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2所示,在现有的结构中,关于运输时固定在底座上的单元,由于使用固定金属件而直接固定在底座上,因此局限于小型单元。另外,在使用固定件直接将大型单元固定在底座上的情况下,仅为了输送时的固定而必须不必要地提高单元自身的刚性,存在与之相伴的仅为了输送时的固定而使成本增加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工作机械,该工作机械能够将大型附带设备与底座作为一体而进行输送,并在安装时使之分离。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底座;加工机,其搭载在底座上,与底座一起构成机械主体;框架,其具有搭载面,固定在底座的侧面上;附带设备,其是在加工机进行加工作业时使用的,能够成为第I状态和第2状态,其中,第I状态是在框架的上方与搭载面分离而自行立起的状态,第2状态是载置在搭载面上的状态;以及可装卸的固定用部件,其将载置在框架的搭载面上的附带设备固定于框架上,在加工机运转时,将附带设备设为第I状态,并将固定用部件拆下,在使机械主体及附带设备移动时,将附带设备设为第2状态,并安装固定用部件。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工作机械无需拆下用于使附带设备和加工机连接的配线、配管类部件就能够移设,因此具有能够大幅度缩短工作机械的移设所需的时间的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工作机械的实施方式的斜视图。图2是工作机械的俯视图。图3是工作机械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工作机械的其它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图5是表示工作机械的其它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工作机械的其它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工作机械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工作机械的实施方式的斜视图。图2是工作机械的俯视图。图3是工作机械的侧视图。此外,在图2、图3中,仅图示出工作机械50的下部。工作机械50具有底座1、框架2、5、加工液箱3、4,图1示出将上述单元组装后的状态。底座I是构成工作机械50的机械主体30且具有引导面的台架,是例如通过铸造而形成的铸件。在底座I的上方搭载放电加工单元20,该放电加工单元20作为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加工机,与底座I一起构成工作机械50的机械主体30。放电加工单元20具有加工槽20a及支柱20b,在底座I的靠近前侧处的横部Ia上方搭载加工槽20a,在底座I的靠近后侧处的纵部Ib上方搭载支柱20b。此外,在横部Ia及纵部Ib上 配置加工槽20a及支柱20b是一个例子,可以采用与此不同的布局。加工液箱3、4作为附带设备,是在放电加工单元20进行工件加工时使用的单元。框架2、5具有能够搭载加工液箱3、4的搭载面15。加工液箱3、4具有能够伸缩的支脚8,并配置在框架2、5的上方。通过使支脚8伸缩,从而加工液箱3、4成为第I状态和第2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其中,第I状态是加工液箱3、4在框架2、5的上方与搭载面15分离而自行立起的状态,第2状态是载置在搭载面15上的状态。框架2、5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在底座I的左右侧面上。在机械输送时,加工液箱3、4通过作为固定用部件的运输固定金属件11而固定在框架2、5上。在将加工液箱3、4固定在框架2、5上时,通过使支脚8缩短而将加工液箱3、4设为第2状态,将它们载置在框架2、5的搭载面15上。在机械安装时,为了防止搭载在加工液箱3、4上的未图示的泵的振动和热量向机械主体30传递,而将运输固定金属件11拆下,并且,使支脚8伸长,将加工液箱3、4设为第I状态,使它们与框架2、5分离。通过将运输固定金属件11拆下并使支脚8伸长,从而加工液箱3、4变为与框架2、5物理分离而以支脚8自行立起的状态,因此,振动和热量不会经由框架2、5从加工液箱3、4传递至底座I。此外,运输固定金属件11的形状和安装位置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也可以是使用运输固定金属件11对加工液箱3、4的支脚8和框架2、5进行固定的构造。通过形成对支脚8和框架2、5进行固定的构造,从而,即使不提高加工液箱3、4的刚性,也能够将加工液箱3、4固定在框架2、5上。通过在底座I的左右侧面分别固定有具备足够刚性的框架2、5,使框架2、5作为构造体而起作用,从而有助于改善底座I前后的扭转方向的刚性。另外,通过将框架2、5固定在底座I的侧面,从而能够充分确保底座I高度方向的尺寸,因此,与例如将框架固定在底座下表面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底座自身的刚性。此外,在底座I是横向较长的形状的情况下,通过将框架2、5固定在该底座I前后侧面上,从而能够改善左右的扭转方向的刚性。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于底座I是T字形,因此,作为框架2、5的形状,能够通过分别在T字形底座I的横部la、纵部Ib上设置固定部位10,而进一步改善底座前后的扭转方向的刚性。即,通过将框架2、5固定在横部Ia的侧面和纵部Ib的侧面这二者上,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底座I扭转方向的刚性。如图2所示,关于框架2、5的形状,以不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配置与固定于底座I上的那一侧相反侧的构造部件或斜撑部件的方式,形成为使框架2、5的前后中央部以V字状退避的形状,在与底座I相反的那一侧的中央部形成有空间14,从而将组装性考虑在内,且容易将用于抬起加工液箱3、4的运输工具等(叉车的货叉等)从安装有框架2、5的底座I的左右插入。另外,也可以形成为使框架2、5的前后中央部以-字状、U字状退避的形状。此外,在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具有:底座;加工机,其搭载在所述底座上,与该底座一起构成机械主体;框架,其具有搭载面,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侧面上;附带设备,其是在所述加工机进行加工作业时使用的,能够成为第1状态和第2状态,其中,该第1状态是在所述框架的上方与所述搭载面分离而自行立起的状态,该第2状态是载置在所述搭载面上的状态;以及可装卸的固定用部件,其将载置在所述框架的所述搭载面上的所述附带设备固定于所述框架上,在所述加工机运转时,将所述附带设备设为所述第1状态,并将所述固定用部件拆下,在使所述机械主体及所述附带设备移动时,将所述附带设备设为所述第2状态,并安装所述固定用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枝嘉德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