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02251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30 22:47
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即使不将吹出口稍微堵塞也能够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在空调室内机(10)中,通过由控制部(40)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能够利用附壁效应使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形成沿着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下表面流动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11b)的气流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吹出口(15)稍微敞开的状态下,以保持通风阻力较小的状态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即使不将吹出口稍微堵塞也能够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在空调室内机(10)中,通过由控制部(40)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能够利用附壁效应使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形成沿着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下表面流动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11b)的气流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吹出口(15)稍微敞开的状态下,以保持通风阻力较小的状态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专利说明】空调室内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在空调装置中,为了使房间整体的温度分布均匀,需要使吹出空气到达远处。例如,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2 - 61938号公报)公开的空调机中,前面面板的前面倾斜部呈朝向天花板平缓地倾斜的形状。在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通过上下风向板而偏向前面倾斜部时,该调和空气沿着前面倾斜部被向天花板方向引导。其结果是,能够使调和空气沿着天花板面到达更远处。专利技术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空调机中,为了使调和空气朝向前面面板,使上下风向板接近吹出口上端部,将吹出口稍微堵塞,因而压力损失增大。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能够在不怎么增大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具有附壁效应利用模式,在该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利用附壁效应向规定的方向引导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气流,该空调室内机具有第I风向调整板、第2风向调整板和控制部。第I风向调整板是变更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调整板。第2风向调整板设于吹出口的附近,在收纳时至少前端部在送风路径的外侧被收纳在室内机前面部。控制部控制第I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的姿势。并且,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控制部控制第I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的姿势,使得第2风向调整板采取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并且第2风向调整板和第I风向调整板形成规定的角度,以形成使吹出空气沿着第2风向调整板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通过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能够利用附壁效应使在第I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形成沿着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第2风向调整板的下表面流动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的气流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吹出口稍微敞开的状态下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即,以保持通风阻力较小的状态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还具有将被实施空气调和后的空气引导到吹出口的涡旋件。在控制部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时,第I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采取满足如下条件的姿势:涡旋件的末端部的切线和第2风向调整板所成的内角大于涡旋件的末端部的切线和第I风向调整板所成的内角。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吹出空气能够从涡旋件的末端部的切线方向大幅偏向。因此,吹出空气朝向天花板面,而且沿着天花板面到达远处。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相比水平朝向前上方。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在第I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即使是水平或者稍微向下时,也能够利用附壁效应而成为向上的空气,因而刚刚通过吹出口后的空气不需要强制向上。即,能够在抑制基于第I风向调整板的通风阻力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变更风向。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靠上方的位置。例如,在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位于送风路径中的情况下,沿着第2风向调整板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与在第2风向调整板的上侧通过的吹出空气干涉,有可能阻碍向上的气流的行进。与此相对,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靠上方的位置,因而抑制在第2风向调整板的上侧产生较强的气流。因此,不易阻碍向上方引导附壁气流。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四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后端部的高度位置比运转停止时低。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后端部进入到在第I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的行进路径上游侧,因而与后端部不动作的类型相比,容易在更上游侧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五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比吹出口向外侧突出。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比吹出口向外侧突出,由此使附壁气流到达更远处。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被控制成随着朝向前方而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附壁气流远离吸入口,因而防止短路。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七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第2风向调整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为第I风向调整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以上。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接受在第I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全部吹出空气,因而防止吹出空气从第2风向调整板的侧方短路。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八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第2风向调整板以规定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该转动轴设于偏离送风路径的位置。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通过转动采取其后端部的高度位置比运转停止时低的姿势。因此,后端部进入到在第I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的行进路径的上游侧,因而容易在更上游侧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本专利技术的第十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控制部具有下吹模式。下吹模式是使第I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各自的前端朝向前下方,向下方引导吹出空气的模式。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在下吹模式中,能够使风向朝向更下方。尤其是在第I风向调整板比涡旋件的末端部的切线方向朝向下方时等,仅依靠第I风向调整板不容易进行风向控制,但通过具有第2风向调整板,容易生成朝向下方的气流。本专利技术的第十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运转停止时及运转时的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相同。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通过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能够利用附壁效应使在第I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形成沿着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第2风向调整板的下表面流动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的气流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吹出口稍微敞开的状态下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即,以保持通风阻力较小的状态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本专利技术的第十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后端进入到吹出空气的行进路径中。其结果是,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容易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或者第十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由控制部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能够利用附壁效应使在第I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形成沿着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第2风向调整板的下表面流动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的气流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吹出口稍微敞开的状态下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即,以保持通风阻力较小的状态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室内机(10),该空调室内机具有附壁效应利用模式,在该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利用附壁效应向规定的方向引导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气流,该空调室内机具有:第1风向调整板(31),其变更所述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第2风向调整板(32),其设于所述吹出口(15)的附近,在收纳时至少前端部在送风路径的外侧被收纳在室内机前面部;以及控制部(40),其控制所述第1风向调整板(31)及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姿势,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控制所述第1风向调整板(31)及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姿势,使得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采取离开所述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并且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和所述第1风向调整板(31)形成规定的角度,以形成使所述吹出空气沿着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富正直冈本高宏镰田正史寺冈弘宣奥田则之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