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背石磺生态繁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0944 阅读:873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瘤背石磺生态繁育方法,瘤背石磺生态繁殖,要解决石磺增养殖的育苗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用滩涂建立繁殖区,其特征是繁殖区四周开挖环沟,繁殖区中间开挖井字形沟与潮水相通,维持区内良好水质,繁殖区域用40目筛绢网进行网围,引水沟处200目筛绢进行网围;沟涵两边施发酵基肥培育饵料生物供亲本摄食;石磺繁殖盛季在繁殖区内投放亲本石磺,投喂面粉、酵母粉或藻粉补充天然食物的不足,使亲本充足摄食,提高生殖性能;面盘幼虫经10天后发育到匍匐幼虫,要给匍匐幼虫提供附着物和氨基酸和核甘酸促变态物质;匍匐幼虫经15-20天发育成0.2克左右的幼体石磺,经过40-60天育苗后,对培育出的0.5克以上的瘤背石磺幼体转移到养殖区域养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生态繁殖技术。
技术介绍
近年来,浙、沪沿海咸淡水交汇处的潮间带高潮区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为滥捕,瘤背石磺的自然资源量正在迅速下降,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瘤背石磺人工增养殖以满足市场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虽对石磺类的外部形态、生殖行为、生态习性、胚胎发育、性腺发育进行了较多研究,见参考文献:[1]张媛溶,周昭曼,卢卫平发表的《上海沿海蛤蟆石磺的初步研究》[A].贝类学论文集第二辑[C].中国贝类学会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153页;[2]王金庆,成永旭,吴旭干发表的《瘤背石磺的形态、习性和生殖行为》[J].动物学杂志,2005年,40卷(1期):32-40页;[3]王金庆,成永旭,吴旭干发表的《瘤背石磺的生殖系统和性腺发育》[J].动物学杂志,2006年,41卷(1期):19-26页;[4]邱立言发表的《苏沪沿海瘤背石磺的形态和习性》[J].动物学杂志,1991年,26卷(3期):33-36页;[5]沈和定,陈汉春,陈贤龙发表的《石磺繁殖生物学的实验研究》[J].水产学报,2006年,30卷(6期):753-760页;-->[6]黄金田,沈伯平,王资生发表的《瘤背石磺的生态习性观察》[J].海洋渔业,2004年,26卷(2期):103-109页;[7]王金庆,成永旭,吴旭干发表的《瘤背石磺的胚胎和幼虫发育》[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年,14卷(2期):108-115页;[8]沈和定,陈贤龙,陈汉春发表的《水温对石磺胚胎发育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5年,29卷(6期):776-782页;[9].沈和定,陈汉春,陈贤龙发表的《盐度对石磺胚胎发育的影响》[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年,15卷(3期):297-301页;由于缺乏对石磺面盘幼虫发育变态的深入研究,所以至今无法在室内培育出幼体石磺,仍需要利用野外的自然繁殖获得苗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石磺增养殖业的育苗需要,提供一种促进瘤背石磺交配、产卵,开展瘤背石磺生态育苗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湿地滩涂进行开沟、平整建立繁殖区,其特征是在繁殖区四周开挖5-8米宽、深度在2米左右的环沟,繁殖区中间开挖井字形沟与潮水相通,维持繁殖区内的良好水质,沟的坡度在15-30度,整个繁殖区域用40目的筛绢网进行网围,引水沟处200目筛绢进行网围,防止敌害生物进入生态增殖区;在沟涵两边各5米宽的区域内施发酵基肥培育饵料生物,同时供亲本摄食;石磺的繁殖盛季在繁殖区内投放个体14克以上的亲本石磺,投喂面粉、酵母粉或藻粉补充天然食物的不足,使亲本能够充足摄食,提高其生殖性能;孵化的面盘幼虫经10天后发育到匍匐幼虫阶段,要给匍匐幼虫-->提供附着物和氨基酸和核甘酸人工促进变态物质;匍匐幼虫经过15-20天左右发育成0.2克左右的幼体石磺,经过40-60天的育苗后,对繁殖区培育出的0.5克以上的瘤背石磺幼体转移到养殖区域养殖。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适宜的野外条件下或在野外模拟自然繁殖的生态条件进行生态繁殖,单只瘤背石磺每次所产卵块面积为10-40cm2之间,平均每次产卵量为(10.14±3.56)×104个/只亲本石磺,单个受精卵湿重为(8.95±0.55)μg,受精卵的孵化率为90%左右,孵化的面盘幼虫经10天后可以顺利发育到匍匐幼虫阶段,匍匐幼虫经过15-20天左右可以发育成0.2克左右的幼体石磺,不仅可以获得批量的健康苗种,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实施方式瘤背石磺的人工生态繁殖区选择在芦苇湿地滩涂上,采用0.1-10公顷的土地进行开沟和平整,繁殖区四周开挖5-8米宽的环沟,沟的深度在2米左右,繁殖区中间开挖井字形沟,由一条延伸沟与潮水相通,保证大潮时繁殖区内水源与潮水相通,维持繁殖区内的良好水质,沟的坡度在15-30度左右,由于潮水冲刷淤积等原因,每年需要对引水沟涵进行重新修整;整个繁殖区域用40目的筛绢网进行围网,主要防止弹涂鱼、青蛙等敌害生物进入生态增殖区,与瘤背石磺竞争饵料和空间;引水沟处200目筛绢进行网围,防止瘤背石磺幼体随潮水带出网围区域。准备饵料是在沟涵两边各5米宽的区域内,事先(提前1-2个月)施足发酵基肥,用于培育饵料生物,同时供亲本摄食。-->亲本放养和交配是在石磺的繁殖盛季6-8月份之前,收集14克以上的亲本石磺投放在生态繁殖区内,密度根据饵料等情况确定,天然食物不足时,可以补充投喂面粉、酵母粉或藻粉,使亲本能够充足摄食,提高其生殖性能;放养后注意观察繁殖区的瘤背石磺的交配,7-8月初为交配盛期,可见大量两个体间的交配,夜间和白天均可见交配现象,9月中旬后很少见交配个体;单只瘤背石磺每次所产卵块面积为10-40cm2之间,平均每次产卵量为(10.14±3.56)×104个/只亲本石磺,单个受精卵湿重为(8.95±0.55)μg,受精卵的孵化率为90%左右。繁殖区的瘤背石磺胚胎发育时间为4-10天,孵化的面盘幼虫经10天后可以顺利发育到匍匐幼虫阶段,此阶段需要给匍匐幼虫提供附着物和氨基酸和核甘酸人工促进变态物质;匍匐幼虫经过15-20天左右可以发育成0.2克左右的幼体石磺,如果繁殖区水体中天然饵料不足,需要人为补充底栖硅藻、小球藻等饵料,幼体发育的适宜盐度为6-20,最佳盐度在15左右;连续高温和干旱天气,需要对繁殖区进行人工喷水,提高空气湿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育苗的成活率。经过40-60天的育苗后,可在清晨或者雨天后对繁殖区培育出的幼体进行捕捉,捕捉0.5克以上的瘤背石磺幼体转移或者出售到适宜瘤背石磺养殖的区域进行养殖,这样可以降低繁殖区的瘤背石磺密度,提高下一次产卵的幼体成活率。如果亲本第一次产卵后死亡率较高,需要适当补充部分亲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瘤背石磺生态繁育方法,采用湿地滩涂建立繁殖区,其特征是在繁殖区四周开挖5-8米宽、深度在2米左右的环沟,繁殖区中间开挖井字形沟与潮水相通,维持繁殖区内的良好水质,沟的坡度15-30度,整个繁殖区域用40目的筛绢网进行网围,引水沟处200目筛绢进行网围,防止敌害生物进入生态增殖区;在沟涵两边各5米宽的区域内施发酵基肥培育饵料生物,同时供亲本摄食;石磺的繁殖盛季在繁殖区内投放个体14克以上的亲本石磺,投喂面粉、酵母粉或藻粉补充天然食物的不足,使亲本能够充足摄食,提高其生殖性能;孵化的面盘幼虫经10天后发育到匍匐幼虫阶段,要给匍匐幼虫提供附着物和氨基酸和核甘酸人工促进变态物质;匍匐幼虫经过15-20天左右发育成0.2克左右的幼体石磺,经过40-60天的育苗后,对繁殖区培育出的0.5克以上的瘤背石磺幼体转移到养殖区域养殖。

【技术特征摘要】
1、瘤背石磺生态繁育方法,采用湿地滩涂建立繁殖区,其特征是在繁殖区四周开挖5-8米宽、深度在2米左右的环沟,繁殖区中间开挖井字形沟与潮水相通,维持繁殖区内的良好水质,沟的坡度15-30度,整个繁殖区域用40目的筛绢网进行网围,引水沟处200目筛绢进行网围,防止敌害生物进入生态增殖区;在沟涵两边各5米宽的区域内施发酵基肥培育饵料生物,同时供亲本摄食;石磺的繁殖盛季在繁殖区内投放个体14克以上的亲本石磺,投喂面粉、酵母粉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永旭吴旭干杨筱珍王金庆滕炜鸣胡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水产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陕西省安康市联通ADSL] 2014年10月18日 12:58
    想咨询一下瘤背石磺这种生物目前有没有人工养殖的,本人对这种生物很感兴趣。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