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佳木斯大学专利>正文

双螺旋叶片拱泥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82253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5 1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螺旋叶片拱泥机器人,它由:前后拱泥体、左右旋螺旋叶片、第一二平键、第一二液压马达、前后节板、姿态调整机构构成。右旋螺旋叶片固定在前拱泥体上,第一液压马达一端与前拱泥体相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前节板上,左旋螺旋叶片固定在后拱泥体上,第二液压马达一端与后拱泥体相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后节板上,前拱泥体通过姿态调整机构与后拱泥体相连接。该产品采用双螺旋叶片,能同时完成拱泥、前进、支撑三个动作,整体结构小,所需步骤少,提高了工作效率,姿态调整机构采用并联机构,输出力大,且无冗余输出,保证了拱泥机器人在泥土中可靠转向,动力由液压马达与液压缸提供,在低速工作时,可保证机器人完成拱泥穿缆工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螺旋叶片拱泥机器人
技术介绍
:拱泥机器人是沉船打捞作业时,用于拱泥穿缆的特种机器人,主要实现拱泥、前进、转向三个动作,同时需要支撑结构为每个动作提供支撑力。现有的拱泥机器人多采用蠕动原理,节杆式作业方式,即用拱泥头进行拱泥动作,前进机构实现前进动作,姿态调整机构实现转向动作,在前进机构上加装限位块或气囊等支撑装置保证每个动作的实施,机器人整体结构大,实施繁琐复杂,工作性能不可靠,效率低。另外,机器人位于泥土中,支撑装置多次工作后,泥土结构被破坏,支撑力不足,机器人产生前后滑移,姿态调整机构多采用串联机构,输出力小,机器人在泥土中转向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双螺旋叶片拱泥机器人,它主要解决了现有的拱泥机器人采用蠕动原理,节杆式作业方式,整体结构大,实施繁琐复杂,工作性能不可靠,支撑力不足,产生前后滑移,在泥土中转向困难等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双螺旋叶片拱泥机器人由:前拱泥体、右旋螺旋叶片、第一平键、第一液压马达、前节板、姿态调整机构、后节板、第二液压马达、第二平键、左旋螺旋叶片、后拱泥体构成。右旋螺旋叶片有多节,它固定在前拱泥体上,第一液压马达一端通过第一平键与前拱泥体相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前节板上,左旋螺旋叶片有多节,它固定在后拱泥体上,第二液压马达一端通过第二平键与后拱泥体相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后节板上,前拱泥体通过姿态调整机构与后拱泥体相连接。姿态调整机构它包括第一液压缸、第一液压缸推杆、第一球面副、第一滑块、第三球面副、固定支杆、第二滑块、第二球面副、第二液压缸推杆、第二液压缸、前节板、后节板构成。第一液压缸一端固定在后节板上,另一端与第一液压缸推杆相连接,第一液压缸推杆通过第一球面副与第一滑块相连接,第一滑块安装在前节板的滑道内,固定支杆一端安装在后节板上,另一端与第三球面副相连接,第三球面副固定在前节板上,第二液压缸一端固定在后节板上,另一端与第二液压缸推杆相连接,第二液压缸推杆通过第二球面副与第二滑块相连接,第二滑块安装在前节板的滑道内。该产品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它采用双螺旋叶片,能同时完成拱泥、前进、支撑三个动作,整体结构小,每个动作所需步骤少,提高了工作效率,姿态调整机构采用并联机构,输出力大,且无冗余输出,控制成本低,保证了拱泥机器人在泥土中可靠转向,动力由液压马达与液压缸提供,在低速工作时,输出力大,工作性能可靠,便于控制,可保证机器人完成拱泥穿缆工作。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双螺旋叶片拱泥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1—前拱泥体   2—右旋螺旋叶片   3—第一平键4—第一液压马达   5—前节板    6—姿态调整机构7—后节板    8—第二液压马达   9—第二平键10—左旋螺旋叶片    11—后拱泥体附图2是本技术双螺旋叶片拱泥机器人姿态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6—1—第一液压缸     6—2—第一液压缸推杆6—3—第一球面副     6—4—第一滑块6—5—第三球面副     6—6—固定支杆6—7—第二滑块       6—8—第二球面副6—9—第二液压缸推杆    6—10—第二液压缸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双螺旋叶片拱泥机器人由:前拱泥体1、右旋螺旋叶片2、第一平键3、第一液压马达4、前节板5、姿态调整机构6、后节板7、第二液压马达8、第二平键9、左旋螺旋叶片10、后拱泥体11构成。右旋螺旋叶片2有多节,它固定在前拱泥体1上,第一液压马达4一端通过第一平键3与前拱泥体1相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前节板5上,左旋螺旋叶片10有多节,它固定在后拱泥体11上,第二液压马达8一端通过第二平键9与后拱泥体11相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后节板7上,前拱泥体1通过姿态调整机构6与后拱泥体11相连接。姿态调整机构6它包括第一液压缸6—1、第一液压缸推杆6—2、第一球面副6—3、第一滑块6—4、第三球面副6—5、固定支杆6—6、第二滑块6—7、第二球面副6—8、第二液压缸推杆6—9、第二液压缸6—10、前节板5、后节板7构成。第一液压缸6—1一端固定在后节板7上,另一端与第一液压缸推杆6—2相连接,第一液压缸推杆6—2通过第一球面副6—3与第一滑块6—4相连接,第一滑块6—4安装在前节板5的滑道内,固定支杆6—6一端安装在后节板7上,另一端与第三球面副6—5相连接,第三球面副6—5固定在前节板5上,第二液压缸6—10一端固定在后节板7上,另一端与第二液压缸推杆6—9相连接,第二液压缸推杆6—9通过第二球面副6—8与第二滑块6—7相连接,第二滑块6—7安装在前节板5的滑道内。工作原理:拱泥机器人前进时,第一液压马达4带动右旋螺旋叶片2旋转,泥土与右旋螺旋叶片2之间摩擦产生沿轴向方向的分力,提供给拱泥机器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产生自身扭矩,通过第二液压马达8旋转带动左旋螺旋叶片10旋转,泥土与左旋螺旋叶片10之间摩擦产生沿轴向方向的分力,且与前进方向相同,保证完成前进动作,同时由于左旋螺旋叶片10与右旋螺旋叶片2的旋转方向相反,产生扭矩相反,抵消了机器人自身旋转扭矩,同时完成了拱泥、前进、支撑三个动作。转向时,通过第一液压缸推杆6—2的往复伸缩带动第一滑块6—4在前节板5的滑道内滑动,通过第二液压缸6—10的往复伸缩带动第二滑块6—7在前节板5的滑道内滑动,通过第一液压缸推杆6—2、第二液压缸推杆6—9的往复伸缩,使第三球面副6—5在固定支杆6—6内旋转,前节板5相对于后节板7产生各个方向的倾角,实现了转向动作,最终通过协调前进与转向动作完成拱泥机器人的穿缆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螺旋叶片拱泥机器人,它由:前拱泥体(1)、右旋螺旋叶片(2)、第一平键(3)、第一液压马达(4)、前节板(5)、姿态调整机构(6)、后节板(7)、第二液压马达(8)、第二平键(9)、左旋螺旋叶片(10)、后拱泥体(11)构成,其特征在于:右旋螺旋叶片(2)有多节,它固定在前拱泥体(1)上,第一液压马达(4)一端通过第一平键(3)与前拱泥体(1)相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前节板(5)上,左旋螺旋叶片(10)有多节,它固定在后拱泥体(11)上,第二液压马达(8)一端通过第二平键(9)与后拱泥体(11)相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后节板(7)上,前拱泥体(1)通过姿态调整机构(6)与后拱泥体(1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螺旋叶片拱泥机器人,它由:前拱泥体(1)、右旋螺旋叶片(2)、第一平键(3)、第一液压马达(4)、前节板(5)、姿态调整机构(6)、后节板(7)、第二液压马达(8)、第二平键(9)、左旋螺旋叶片(10)、后拱泥体(11)构成,其特征在于:右旋螺旋叶片(2)有多节,它固定在前拱泥体(1)上,第一液压马达(4)一端通过第一平键(3)与前拱泥体(1)相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前节板(5)上,左旋螺旋叶片(10)有多节,它固定在后拱泥体(11)上,第二液压马达(8)一端通过第二平键(9)与后拱泥体(11)相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后节板(7)上,前拱泥体(1)通过姿态调整机构(6)与后拱泥体(11)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螺旋叶片拱泥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姿态调整机构(6)它包括第一液压缸(6—1)、第一液压缸推杆(6—2)、第一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兵兵殷宝麟任文博王冬郭士清
申请(专利权)人:佳木斯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