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志忠专利>正文

具光电转换的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70907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3 15:30
一种具光电转换的触控面板,包括一触控区及一相邻触控区的非触控区,该触控区内具有一第一透明基板、一光电转换层、一触控电极层及一第二透明基板,该光电转换层设于该第一透明基板上,该触控电极层则形成在该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上,且与相对该光电转换层相贴设;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的设计,得有效提升光电转换层吸收光面积,以提高转换电流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具光电转换的触控面板,包括一触控区及一相邻触控区的非触控区,该触控区内具有一第一透明基板、一光电转换层、一触控电极层及一第二透明基板,该光电转换层设于该第一透明基板上,该触控电极层则形成在该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上,且与相对该光电转换层相贴设;通过本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的设计,得有效提升光电转换层吸收光面积,以提高转换电流量的效果。【专利说明】具光电转换的触控面板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尤指一种兼具有达到光电转换层吸收光面积,以提高转换电流量的效果,进而更有效提升待机及使用时间的效果的具光电转换的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按现行一般的携带式电子装置首重为电力的供应,借以维持电子装置的待机及使用,携带式电子装置电力的供应其仍需仰赖内建电池供应电力运作,由于现行携带式电子装置更由于大萤幕及结合了触控装置的使用使得其消耗电力更剧,则大幅减少待机及使用的时间。为解决公知携带式电子装置消耗电力甚大的问题,目前是将一太阳能模组与其结合,并通过太阳能模组进行光电的转换,进而令转换产生的电能储存于该携带式电子装置的内建电池元件中,增长携带式电子装置的使用及待机时间,所述太阳能模组主要设置于携带式电子装置的非触控区或该携带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内,为令太阳能模组可吸收光线照射进行光电转换,则该壳体必须设为透明材质,或将太阳能模组凸露出该壳体外部,进而产生使该产品厚度不易降低的缺点。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公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专利技术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提升触控面板的待机与使用时间,以及有效提升光电转换层吸收光面积,以提高转换电流量的具光电转换的触控面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具有减少触控面板整体厚度的效果的具光电转换的触控面板。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光电转换的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包括一触控区及一非触控区,该非触控区相邻该触控区,且该触控区内具有一第一透明基板、一光电转换层、一触控电极层及一第二透明基板,该光电转换层一侧贴设于该第一透明基板的一侧上,该触控电极层则形成在该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上,且与相对该光电转换层的另一侧相贴设;通过该光电转换层设于该触控区的第一透明基板与第二透明基板间的设计,得有效提升光电转换层吸收光面积,以提高转换电流量的效果,进而还有效提升触控面板的待机及使用时间的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触控面板…I触控区…11第一透明基板…111光电转换层…112第一透明电极层…1121光吸收层…1122第二透明电极层 …1123触控电极层…113第一感应电极…1131第二感应电极…1132绝缘层…114第一抗反射层…115第二抗反射层…116第二透明基板…117第一光学胶层…1181胶合层…1182保护层…119非触控区…13软性电路板…131导电胶层…132、133第二光学胶层…134电极走线层…135、136遮蔽层…137【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光电转换的触控面板,请参阅图1、图2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及剖面示意图;该触控面板I包括一非触控区13及一触控区11,该触控区11内具有一第一透明基板111、一光电转换层112、一触控电极层113及一第二透明基板117,其中所述第一、二透明基板111、117于该较佳实施例以玻璃材质所构成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亦可选择为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环烯烃共聚物其中任一材质。另者前述光电转换层112选择为非晶硅(a-Si)、砷化镓(GaAs)、碲化镉(CdTe)、铜锢镓硒(CIGS)或染料敏化电池(Dssc)其中任一种薄膜式太阳电池所构成。并该光电转换层112的一侧贴设于该第一透明基板111的一侧上,其另一侧则与相对的触控电极层113相贴设,且所述光电转换层112具有一第一透明电极层1121、一光吸收层1122及一第二透明电极层1123。再者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1121为一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Oxide, TC0),且其具有高穿透度及高导电的特性,并该第一透明电极层1121贴设相对该第一透明基板111 一侧上;该第二透明电极层1123为一金属层,并于该较佳实施例以金属层(如金属层为银、铝、铬等金属)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续参阅图1、图2示,前述光吸收层1122设置于该第一、二透明电极层1121、1123之间,其用以将接收从该第一透明基板111射入的光线经光电转换后,于该第一、二透明电极层1121、1123间产生电能,该电能可以提供给该触控面板I使用,借以提升触控面板I的待机及使用时间的效果。所以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光电转换层112设在前述触控区11的第一透明基板111与第二透明基板117之间的设计,使得提升光电转换层112吸收光面积,以提高转换电流量的效果。故明显改善公知的太阳能模组设于非触控区造成吸收光面积受限,以及无法提高转换电流量的问题。另者前述第二透明基板117与光电转换层112之间设有一第一光学胶层1181,该第一光学胶层1181为一光学透明胶、一光学胶脂或一液态光学胶(LAL),其用以将该第二透明基板117及其上的触控电极层113与相对第二透明电极层1123相贴设(或相贴合)。再者前述触控电极层113形成在该第二透明基板117的一侧上,且于该较佳实施例的触控电极层113以溅镀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二透明基板117的一侧上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于本专利技术实际实施时,亦可选择以涂布凝胶、电镀或蒸镀的方式形成在第二透明基板117 —侧上。请参阅图1、图2示,前述触控电极层113设有一第一感应电极1131及一第二感应电极1132,该第一、二感应电极1131、1132的材质为铟锡氧化物(IndiumTin Oxide,ΙΤ0)或铺锡氧化物薄膜(Ant imonyTin Oxide, ΑΤΟ);该第一、二感应电极1131、1132交错设置形成在该第二透明基板117的一侧上,换言之,就是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117 —侧上的第一、二感应电极1131、1132分别以水平(即X轴方向)及垂直(即Y轴方向)方式设置,且该第二感应电极1132位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1131上方并相互交错;并前述第一、二感应电极1131、1132彼此之间具有一绝缘层114。并于该较佳实施例以前述触控电极层113与第二透明基板117构成为一单层结构(SITO)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于具体实施时,使用者可以依据透光度、稳定性等需求,改设计成为一双层结构(DITO),亦即如图3示,该触控电极层113改设计仅有一第一感应电极1131,该第一感应电极1131形成在该第二透明基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光电转换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一触控区及一非触控区,该非触控区相邻该触控区,该触控区内具有一第一透明基板、一光电转换层、一触控电极层及一第二透明基板,该光电转换层一侧贴设于该第一透明基板的一侧上,该触控电极层形成在该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上,且与相对该光电转换层的另一侧相贴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忠
申请(专利权)人:林志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