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式单管网箱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41353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4 1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产动物养殖所用的升降式单管网箱框架。解决了现有网箱框架部件多、成本高及升降速度慢的问题。其是由一圆环状的底管、一圆环状的上管和若干设置在底管与上管之间的立管组成,特点是:立管的下端分别经三通件与底管相连通,立管的上端分别经三通件与上管相连通,底管、上管的内部管腔分别对应采用下隔板分隔成至少两个封闭的隔离舱,在对应每一封闭隔离舱的底管上设置至少一个进排水管,在对应每一封闭隔离舱的上管上设置至少一个进排气管,上隔离舱与下隔离舱相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底管采用单管结构,所用部件少,成本低。底管、上管与立管是相连通的,升降速度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鱼类等海产动物的养殖,尤其是一种升降式单管网箱框架
技术介绍
由于作业渔场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传统捕捞业向养殖增殖业转变,因此海水网箱养殖业已变成发展海洋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的养殖网箱有竹筏式、木板式、钢管结构三种形式,因存在养殖容量小、抗风浪能力差、使用寿命短、养殖海区局限性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海水网箱养殖逐渐向深海发展,深海风大浪急,为此广大技术人员专利技术了升降式网箱,在大风浪来临时,将风箱沉降到水下一定深度以躲避风浪的袭击。例如,2002年8月28日授权公告的CN2507251Y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中公开的“下潜式深海养殖网箱框架”、2005年6月22日授权公告的CN2705011Y中国技术专利说明书中公开的“深水升降式抗风浪网箱”。上述公开文件中的升降式网箱框架均是圆形,用高密度聚乙烯管材制成。框架是由圆环状的底管、圆环状的上管和连接在底管与上管之间的立管组成,底管由直径250mm的聚乙烯管制成的内底管和外底管组成,内、外底管之间径向采用连接件将其固定连接,用以网箱的成形和浮力,人可在上面行走操作。在内、外底管上分别设有进出水阀、进出气阀,实现了网箱的沉浮;上管用直径125mm聚乙烯管制成,作为扶手栏杆。这种结构的网箱框架的底管为两只,所用部件多,成本高。立管只起到连接底管与上管的作用,立管与上管因其内部存在封闭管腔而产生一定的浮力,从而造成了网箱沉降速度缓慢。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升降式网箱框架所用部件多、成本高及沉降速度慢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沉降速度快的升降式单管网箱框架。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升降式单管网箱框架,其是由一圆环状的底管、一圆环状的上管和若干设置在底管与上管之间的立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管的下端分别经三通件与底管相连通,所述的立管的上端分别经三通件与上管相连通,所述的底管的内部管腔分别采用下隔板分隔成至少两个封闭的下隔离舱,在对应每一封闭下隔离舱的底管上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底管内部管腔的进排水管,所述的上管的内部管腔分别采用上隔板分隔成至少两个封闭的上隔离舱,在对应每一封闭上隔离舱的上管上设置至少一个连通上管内部管腔的进排气管,所述的上隔离舱与所述的下隔离舱相对应。所述的进排水管设置在所述的底管的管体下方;所述的进排气管设置在上管的管体上方。本专利技术是在底管与上管之间分别由三通件连通立管,底管、上管与立管的内部管腔相连通;本专利技术的底管采用的是单管,所用部件少,成本低。在底管、下管的内部管腔相对应采用隔板分隔成至少两个封闭的隔离舱,在对应每一封闭隔离舱的底管上设置至少一个进排水管,在对应每一封闭隔离舱的上管上设置至少一个进排气管。本专利技术通过进排水管向底管的下隔离舱、立管和上管的上隔离舱内注入海水,则可使本实用型快速沉降于水面下的预定深度,躲避风浪;通过进排气阀管向上管的上隔离舱、立管及底管的下隔离舱内注入气体,则可使本专利技术快速上浮至海面上,进行日常管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所用部件少,成本低,升降速度快,特别适合于底栖海产动物的集约化养殖。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结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中1.底管,2.立管,3.上管,4.第一三通件,5.第二三通件,6.第一进排气管,7.第一上隔离舱,8.上隔板,9.第二进排气管,10.第一上隔离舱,11.第一进排气管,12.第一下隔离舱,13.下隔板,14.第二下隔离舱,15.第二进排气管。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图2中,一种升降式单管网箱框架,其是由一圆环状的底管1、一圆环状的上管3和设置在底管1与上管3之间的立管2组成,底管1、立管2和上管3均是采用直径250mm的聚乙烯管制成。立管2的支数取决底管1与上管3的管圈直径及对网箱强度的要求。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立管2的支数设定为六支。如图1所示,立管2的下端分别经第一三通件4与底管1相连通,立管2的上端分别经第二三通件5与上管3相连通。在图1中,底管1的内部管腔分别采用下隔板将底管的内部管腔分隔成至少两个封闭的下隔离舱。下隔离舱的个数取决于底管的管圈直径以及对网箱升降时平稳性的要求,下隔离舱的个数越多,网箱升降时的平稳性越高。如1所示,本实施例是采用下隔板13将底管1的内部管腔分隔成两个对称的、封闭的下隔离舱,即第一下隔离舱12和第二下隔离舱14。在对应每一封闭下隔离舱的底管上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底管内部管腔的进排水管。进排水管的个数取决于对网箱升降速度的要求,进排水管的个数越多,进排水速度越快,则网箱升降速度越快。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对应第一下隔离舱12、第二下隔离舱14的底管上分别设置连通底管内部管腔的一第一进排水管11和一第二进排水管15。为了增加工作的可靠性,第一进排水管11、第二进排水管15设置在底管1的管体下方。上管的内部管腔采用上隔板将上管的内部管腔分隔成至少两个封闭的上隔离舱。上隔离舱个数设置同样取决于上管的管圈直径以及对网箱升降时平稳性的要求。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采用上隔板8将上管3的内部管腔分隔成两个对称的、封闭的上隔离舱,即第一上隔离舱7和第二上隔离舱10。在对应每一封闭上隔离舱的上管上设置至少一个连通上管内部管腔的进排气管。进排气管的个数同样取决于对网箱升降速度的要求。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对应第一上隔离舱7、第二上隔离舱10的上管3上分别设置连通上管内部管腔的第一进排气管6和第二进排气管9。为了增加工作的可靠性,第一进排气管6、第二进排气管9设置在上管3的管体上方。为了保持网箱升降的平衡性,第一下隔离舱12、第二下隔离舱14与第一上隔离舱7、第二上隔离舱10相对应。本专利技术通过进排水管依次向底管1上的下隔离舱、立管2和上管3的上隔离舱内注入海水,本实用型则快速沉降于水面下的预定深度,以躲避风浪的袭击。通过进排气阀管依次向上管3的上隔离舱、立管2及底管1的下隔离舱内注入气体,使本专利技术快速上浮至海面上,进行日常管理。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升降式单管网箱框架,其是由一圆环状的底管、一圆环状的上管和若干设置在底管与上管之间的立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管的下端分别经三通件与底管相连通,所述的立管的上端分别经三通件与上管相连通,所述的底管的内部管腔分别采用下隔板分隔成至少两个封闭的下隔离舱,在对应每一封闭下隔离舱的底管上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底管内部管腔的进排水管,所述的上管的内部管腔分别采用上隔板分隔成至少两个封闭的上隔离舱,在对应每一封闭上隔离舱的上管上设置至少一个连通上管内部管腔的进排气管,所述的上隔离舱与所述的下隔离舱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式单管网箱框架,其是由一圆环状的底管、一圆环状的上管和
若干设置在底管与上管之间的立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管的下端分别
经三通件与底管相连通,所述的立管的上端分别经三通件与上管相连通,所述
的底管的内部管腔分别采用下隔板分隔成至少两个封闭的下隔离舱,在对应每
一封闭下隔离舱的底管上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底管内部管腔的进排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长涛姜泽明叶春和石建高王文强常忠岳连岩姜泽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威海正明海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