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磁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37871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1 04:19
新型电磁线圈,包括电磁屏蔽层、磁极板孔、线圈引线、线圈、内壳体。所述的线圈和磁极板孔设在内壳体内,内壳体为长方体壳体,所述的电磁屏蔽层设在内壳体外部,内壳体的8个顶点分别固定在电磁屏蔽层的侧面中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新型电磁线圈,采用对折型屏蔽层屏蔽线圈产生的电磁,屏蔽效果更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新型电磁线圈,包括电磁屏蔽层、磁极板孔、线圈引线、线圈、内壳体。所述的线圈和磁极板孔设在内壳体内,内壳体为长方体壳体,所述的电磁屏蔽层设在内壳体外部,内壳体的8个顶点分别固定在电磁屏蔽层的侧面中心。本技术提出的新型电磁线圈,采用对折型屏蔽层屏蔽线圈产生的电磁,屏蔽效果更好。【专利说明】新型电磁线圈
本技术涉及光纤通信配件,特别的是指一种电磁线圈。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磁线圈大多由线圈直接绕成,而在工作中,线圈产生的磁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电磁线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新型电磁线圈,包括电磁屏蔽层、磁极板孔、线圈引线、线圈、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和磁极板孔设在内壳体内,内壳体为长方体壳体,所述的电磁屏蔽层设在内壳体外部,内壳体的8个顶点分别固定在电磁屏蔽层的侧面中心。进一步的,所述的电磁屏蔽层上下两端为平面,上端平面为开放口,下端平面为封闭端。进一步的,所述的电磁屏蔽层与内壳体之间填充用作缓冲的泡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根据线圈产生的电磁感应的方向,采用对折型屏蔽层屏蔽线圈产生的电磁,在电磁的垂直方向消磁,屏蔽效果更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新型电磁线圈,包括电磁屏蔽层1、磁极板孔2、线圈引线3、线圈4、内壳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4和磁极板2孔设在内壳体内,内壳体5为长方体壳体,所述的电磁屏蔽层I设在内壳体外部,内壳体的8个顶点分别固定在电磁屏蔽层的侧面中心。所述的电磁屏蔽层上下两端为平面,上端平面为开放口,下端平面为封闭端。上端的开放口用作线圈的出口或进口,方便连接,线段的封闭口易于整体的摆放。所述的电磁屏蔽层与内壳体之间填充用作缓冲的泡沫,一方面能够保护内部的线圈,使其在碰撞中不会松动或者损坏,另一方面能有限的防水,维持内部线圈的工作环境的干燥,延长电磁线圈的使用寿命。【权利要求】1.新型电磁线圈,包括电磁屏蔽层(I)、磁极板孔(2)、线圈引线(3)、线圈(4)、内壳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4)和磁极板孔(2)设在内壳体(5)内,内壳体(5)为长方体壳体,所述的电磁屏蔽层(I)设在内壳体(5)外部,内壳体(5)的8个顶点分别固定在电磁屏蔽层的侧面中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屏蔽层(I)上下两端为平面,上端平面为开放口,下端平面为封闭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屏蔽层与内壳体之间填充用作缓冲的泡沫。【文档编号】H01F5/00GK203588784SQ201320646899【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8日 【专利技术者】陈铁迪 申请人:常州市沿江通信器材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电磁线圈,包括电磁屏蔽层(1)、磁极板孔(2)、线圈引线(3)、线圈(4)、内壳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4)和磁极板孔(2)设在内壳体(5)内,内壳体(5)为长方体壳体,所述的电磁屏蔽层(1)设在内壳体(5)外部,内壳体(5)的8个顶点分别固定在电磁屏蔽层的侧面中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铁迪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沿江通信器材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