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035484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0 22:40
一种热交换系统,风机和微通道换热器的进风面相对设置;微通道换热器设有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板式换热器设有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通过第一传输管连通;第一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媒入口通过第二传输管连通。在微通道换热器中,空气和液态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空气被降温,液态的冷媒吸热变成气态的冷媒输送到板式换热器。在板式换热器中,气态的冷媒和冷水热交换后冷凝形成液态的冷媒并输送至微通道换热器循环利用。利用冷水和冷媒作为热交换介质,不需要从室外引入冷空气,不会带入灰尘,微通道换热器也不容易积尘。同时,微通道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都进行气液热交换,热交换效果好,系统耗功小,能效比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热交换系统,风机和微通道换热器的进风面相对设置;微通道换热器设有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板式换热器设有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通过第一传输管连通;第一冷媒出口和第二冷媒入口通过第二传输管连通。在微通道换热器中,空气和液态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空气被降温,液态的冷媒吸热变成气态的冷媒输送到板式换热器。在板式换热器中,气态的冷媒和冷水热交换后冷凝形成液态的冷媒并输送至微通道换热器循环利用。利用冷水和冷媒作为热交换介质,不需要从室外引入冷空气,不会带入灰尘,微通道换热器也不容易积尘。同时,微通道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都进行气液热交换,热交换效果好,系统耗功小,能效比高。【专利说明】热交换系统
本技术涉及节能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交换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业的迅猛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能耗也越来越大。据发改委统计,三大运营商年耗电量已超过200亿度,其中基站用空调每年耗电量就达70亿千瓦时,占基站耗电量的46%。并每年以5%-10%的数量增加,如此庞大数目的基站电能的消耗量非常巨大。能源危机的今天,节约能源成为各行业关注的重点,减少用电量已经成为通信机房节能的关键。一般的,机房节能应用改造方法有很多种,例如采用智能新风系统节能降温的方法,即利用直接引入室外新风并将室内热风快速排出的方法,但此种方法容易带入灰尘进入机房,并影响室内的空气湿度,对机房通信设备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采用智能热交换系统节能降温的方法,即利用室外冷空气通过翅片式换热芯体与室内的热空气进行冷热交换,将室内的热量导出室外,但此种方法的系统阻力较大,大部分需采用离心风机驱动空气换热,耗能较大,能效比不高,热交换效率较低;此外还有采用气-气热管热交换器系统进行降温的方法,但此种气-气热管热交换器系统也存在热交换效率较低的缺陷,而且室外侧热管芯体容易积尘,导致热交换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不带入灰尘、不易积尘以及热交换效果好的热交换系统。—种热交换系统,包括风机、微通道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第一传输管和第二传输管;所述风机和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设有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 ;所述板式换热器设有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 ;所述第一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二冷媒出口通过所述第一传输管连通;所述第一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媒入口通过所述第二传输管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通过进水管和所述板式换热器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设于第一传输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设于第二传输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内设有微通道,所述微通道的截面的形状为梯形、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内设有微通道,所述微通道内装填有冷媒。上述热交换系统,在微通道换热器中,空气和液态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液态的冷媒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变成气态的冷媒,同时空气被降温。气态的冷媒通过第二传输管输送到板式换热器。在板式换热器中,气态的冷媒和冷水进行热交换,气态的冷媒被冷水降温形成液态的冷媒并通过第一传输管输送至微通道换热器进行循环利用。上述热交换系统通过冷水和冷媒作为热交换介质,不需要从室外引入冷空气对室内的空气进行降温,根本不会带入灰尘。此外,通过微通道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由于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内设有微米级的微通道,系统风阻也较小,不容易积尘。同时,微通道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内部都是进行气液热交换,热交换效果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实施例的扁管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另一实施例的扁管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的热交换系统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请参阅图1,其为热交换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风机110、微通道换热器120、板式换热器130、第一传输管140、第二传输管150、第一截止阀160、第二截止阀170和水泵180。风机110和微通道换热器120的进风面相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机110可以为轴流风机,轴流风机具有低功耗、低噪音、大风量等优点。当然,风机10的类型不限于此,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选用其他类型的风机。微通道换热器120设有第一冷媒入口 122和第一冷媒出口 124。微通道换热器120采用数根扁管、翅片及集流管组成。扁管可以采用全铝扁管。扁管的一端和第一冷媒入口122连通,扁管的另一端和第一冷媒出口 124连通。扁管内设有微米级的微通道。微通道内装填有冷媒。如图2所示的一实施例的扁管121的截面示意图,微通道1212的截面的形状为矩形。如图3所示的另一实施例的扁管121的截面示意图,微通道121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微通道1212的截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梯形、半圆形和三角形等。微通道1212的截面形成微小的当量直径,具有导热迅速、有效换热面积较大等优点,换热效果优于翅片式铜管换热器。此外,微通道换热器120还具有风阻较小,同时不容易积尘等优点。板式换热器130设有第二冷媒入口 132和第二冷媒出口 134。第一冷媒入口 122和第二冷媒出口 134通过第一传输管140连通。第一截止阀160设于第一传输管140。第一截止阀16用于控制第一传输管140中的液态的冷媒的流通与阻断。第一冷媒出口 124和第二冷媒入口 132通过第二传输管150连通。第二截止阀170设于第二传输管150。第二截止阀170用于控制第二传输管150中的气态的冷媒的流通与阻断。水泵180通过入进水管190和板式换热器130连通。出水管195和板式换热器130连通。水泵180用于将冷水泵入板式换热器130。在板式换热器130中,冷水和气态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冷水吸收气态的冷媒的热量后从出水管195流出。冷水可以采用地下水、冷却塔出水和冷水机组出水等。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现场和环境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冷水源。上述热交换系统10工作时,微通道换热器120内装填有冷媒。风机110和微通道换热器120装于室内,板式换热器130和水泵180装于室外。第二冷媒出口 134的位置高于第一冷媒入口 122的位置。室内的空气在风机110的驱动作用下,通过微通道换热器120的进风面送入微通道换热器120。在微通道换热器120中,空气和液态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液态的冷媒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变成气态的冷媒,同时降低进入微通道换热器120的空气的温度。降低温度后的空气在风机110的驱动下穿过微通道换热器120进入室内。气态的冷媒从与扁管连通的第一冷媒出口 124流出,经过第二传输管150和第二截止阀170流入第一冷媒入口 122,从而流入板式换热器130。水泵180将冷水通过进水管190泵入板式换热器。在板式换热器130中,气态的冷媒的热量被冷水吸收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强郑骅飞杨国全王永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同昌汇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