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控式扣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34067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0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扣接两物体的手控式扣接结构,包含扣接组件、帽套及套筒;扣接组件具有依序连接的头部、杆部及扣接部,扣接部扣接于一物体;帽套环设于头部,且帽套具有设于帽套底部的第一限位部、设于帽套侧面的第一凸部、设于帽套侧面的第二凸部及界于第一与第二凸部间的第一手控空间;套筒活动套设于杆部,套筒由上而下依序具有第二限位部及组接部,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相互干涉,以使该套筒与该帽套活动结合且不会分离,且组接部组接于另一物体。通过这种,能让使用者以徒手旋转该手控式扣接结构来快速固定两物体。(*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扣接两物体的手控式扣接结构,包含扣接组件、帽套及套筒;扣接组件具有依序连接的头部、杆部及扣接部,扣接部扣接于一物体;帽套环设于头部,且帽套具有设于帽套底部的第一限位部、设于帽套侧面的第一凸部、设于帽套侧面的第二凸部及界于第一与第二凸部间的第一手控空间;套筒活动套设于杆部,套筒由上而下依序具有第二限位部及组接部,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相互干涉,以使该套筒与该帽套活动结合且不会分离,且组接部组接于另一物体。通过这种,能让使用者以徒手旋转该手控式扣接结构来快速固定两物体。【专利说明】手控式扣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扣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手控式扣接结构,能让用户以徒手旋转该手控式扣接结构来快速固定两物体。
技术介绍
公知的用于固定两物体的固定组件,通常采用锁螺的方式来达成,该固定组件至少包含一螺丝,使用者必须以工具对该螺丝施以外力,进而使该螺丝锁固该等物体,从而完成连接两物体的组合结构;对用户而言,无法徒手旋转该固定组件,故于使用上,实属不便。因此,如何创作出一种固定组件,能让用户可徒手旋转该固定组件来快速固定该等物体;此外,使用者能借助一工具的辅助,来快速固定该等物体,将是本技术所欲积极公开的特征。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控式扣接结构,能利于用户徒手借由该手控式扣接结构来快速固定两物体,更具体而言,使用者可徒手旋转该手控式扣接结构。为达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手控式扣接结构,用于扣接第一物体及第二物体,该手控式扣接结构包含扣接组件、帽套及套筒。该扣接组件具有依序连接的头部、杆部及扣接部,该扣接部扣接于该第二物体。该帽套环设于该扣接组件的头部,且该帽套具有第一限位部,设置于该帽套的底部;第一凸部,凸设于该帽套的侧面;第二凸部,凸设于该帽套的侧面;及第一手控空间,界定于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之间。该套筒活动套设于该扣接组件的杆部,该套筒由上而下依序具有第二限位部及组接部,该第二限位部与该第一限位部相互活动干涉,以使该套筒与该帽套活动结合且不会分离,且该组接部组接于该第一物体。在上述的手控式扣接结构,该第一凸部的边缘至该帽套的中心具有第一距离,该第二凸部的边缘至该帽套的中心具有第二距离,该第一距离与该第二距离相同或不相同。在上述的手控式扣接结构,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为不对称排列。在上述的手控式扣接结构,该第一凸部的边缘至该帽套的中心具有第一距离,该第二凸部的边缘至该帽套的中心具有第二距离,该第一距离与该第二距离不相同,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为对称排列。在上述的手控式扣接结构,该帽套更具有第三凸部,凸设于该帽套的侧面;第四凸部,凸设于该帽套的侧面;第二手控空间,界定于该第二凸部与该第三凸部之间;第三手控空间,界定于该第三凸部与该第四凸部之间;及第四手控空间,界定于该第四凸部与该第一凸部之间;其中,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三凸部对称排列,该第二凸部与该第四凸部相对排列。在上述的手控式扣接结构,该帽套的材质为塑料。在上述的手控式扣接结构,该扣接组件的扣接部为螺牙结构、卡扣结构或柱体结构。在上述的手控式扣接结构,该第一凸部的顶面比该第二凸部的顶面高或低。此外,本技术更提供另一种手控式扣接结构,用于扣接第一物体及第二物体,该手控式扣接结构包含扣接组件、帽套及套筒。该扣接组件具有依序连接的头部、杆部及扣接部,该扣接部扣接于该第二物体。该帽套环设于该扣接组件的头部,且该帽套具有第一凸部,凸设于该帽套的侧面;第二凸部,凸设于该帽套的侧面;及第一手控空间,界定于该第一凸部与该第二凸部之间。该套筒活动套设于该扣接组件的杆部,该套筒由上而下依序具有止挡部及组接部,该止挡部与该扣接部的顶部相互活动干涉,以使该套筒与该扣接组件活动结合且不会分离,且该组接部组接于该第一物体。在上述的手控式扣接结构,还具有一中空止挡件,套设于该扣接组件的杆部,该中空止挡件与该止挡部相互活动干涉,以使该套筒与该扣接组件活动结合且不会分离综上所述,本技术手控式扣接结构借由上述设计,能让使用者以徒手旋转该手控式扣接结构来快速固定两物体。【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手控式扣接结构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手控式扣接结构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手控式扣接结构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手控式扣接结构的第一具体实施例与两物体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手控式扣接结构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手控式扣接结构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手控式扣接结构的第四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手控式扣接结构的第五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图9为本技术手控式扣接结构的第六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符号说明:10扣接组件11 头部12 杆部13扣接部20 帽套21第一限位部22第一凸部23第二凸部24第三凸部25第四凸部30 套筒31第二限位部32组接部33抵顶部34止挡部40弹性组件50中空止挡件101-106手控式扣接结构1000 第一物体2000 第二物体【具体实施方式】为充分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技术做一详系说明,说明如后:请参照图1至图4,其为本技术手控式扣接结构101的第一具体实施例。该手控式扣接结构101用于扣接第一物体1000及第二物体2000,该手控式扣接结构101包含扣接组件10、帽套20及套筒30。该扣接组件10具有依序连接的头部11、杆部12及扣接部13,该扣接部13扣接于该第二物体2000。其中,该扣接部13为螺牙结构(如图1所示)、内沟槽式的卡扣结构(如图4所示)、卡扣结构(如图5所示)或柱体结构(如图6所示)。该帽套20环设于该扣接组件10的头部11,且该帽套20具有第一限位部21,设置于该帽套20的底部,更具体而言,该第一限位部21凸设于该帽套20的内侧壁;第一凸部22,凸设于该帽套20的侧面;第二凸部23,凸设于该帽套20的侧面,该第一凸部22与该第二凸部23较佳为不对称排列,但不限于此,也可为对称排列;及第一手控空间Al,界定于该第一凸部22与该第二凸部23之间,该第一手控空间Al能利于使用者握持该帽套20。其中,如图2所示,该第一凸部22的高度与该第二凸部23的高度不同,更具体而言,该第一凸部22的顶面较佳比该第二凸部23的顶面更高,藉此设计,能更利于使用者握持该帽套20,以旋转该手控式扣接结构101。此外,虽然图未示,但应了解到,该第一凸部22的顶面也可比该第二凸部23的顶面更低。此外,如图3所示,该第一凸部22的边缘至该帽套20的中心具有第一距离D1,该第二凸部23的边缘至该帽套20的中心具有第二距离D2,该第一距离Dl与该第二距离D2不相同,该第一距离Dl较佳大于该第二距离D2。虽然图未示,但应了解到,该第一距离Dl与该第二距离D2也可相同。该套筒30活动套设于该扣接组件10的杆部12,该套筒30由上而下依序具有第二限位部31及组接部32,该第二限位部31与该第一限位部21相互活动干涉,以使该套筒30与该帽套20活动结合且不会分离,且该组接部32组接于该第一物体1000。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鼎瑞
申请(专利权)人: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