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余幼生专利>正文

多功能加压机构旋转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3061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加压机构旋转压机,用于将各种带颗粒粉状物料压制成密度均匀的固体原件。其主要特征是本压机的多功能加压机构总成由左右上压轮组和左右下压轮组、上下压杆组,左右压力细分调节装置、左右成型位置调节装置构成。具有调压精度高、刚性好,结构简单等特点。(*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粉末成型压机类型,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加压机构旋转压机,它可用于将各种带颗粒粉状物料压制成密度均匀的固体原件,通过多功能加压机构可压制圆片、多边形片、环形片、柱形件、带凸台阶片、带凹槽片。广泛适用于电子、粉末治金机械,陶瓷、制药、化工、食品、建材等行业。本技术的已有技术是国外先进压机多属高速、电脑全自动压机,但这些压机存在价格昂贵,维修、零配件供应困难,功能单一,对粉料的要求高实用面不广等问题;在国内,专利号为“99237184.8”的中国专利公布的一种旋转式压机,它的电机放置在机器的顶部,存在振动大、刚性差、重心高维修困难等缺点;特别是该压机的加压机构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偏心蜗轮装在固定不动的芯轴上,上压辊又套在偏心蜗轮的偏心外圆柱面上,这样的结构安排导致压辊的内孔变大、壁厚变薄,压辊的强度及刚度下降,工作时压辊时常出现破裂;二是压辊壁厚太薄,使得转动力矩变小,因此,工作时常出现压辊不转动的情况;三是因为芯轴、偏心套、压辊套在一起,使径向积累误差过高,压片的一致性精度不够;四是单一的蜗轮蜗杆精度不够,调整压力时不能细分,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五是功能单一;六是下压辊无调整机构,不能实现上、下冲头双向等位移加压。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对现有压机的重新构思而设计的一种广泛适于压制不同产品,调压精度更高,刚性更好,结构简单,造价低,真正双向等位移加压及加压润滑的多功能加压机构旋转压机,以克服或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设计方案是由上平板总成1、多功能加压机构总成 2、转盘总成 3、左右支架总成 4、液压站总成 5、下平板总成 6、电磁离合器总成 7、机架总成 8、蜗轮蜗杆传动总成 9、制动器总成 10,下凸轮及充填调节总成 11、上凸轮总成 12、加料除尘总成 13、电器控制总成 14、地脚螺丝 15、油杯 16组成。所述的多功能加压机构总成2由左、右上压轮组和左右下压轮组,上下压杆组,左右压力细分调节装置,左右成型位置调节装置及模具组成。其主要特征为是所述的左右上压轮组和左右下压轮组的结构为上压轮19和下压轮39分别套装在上曲轴20和下曲轴38的偏心段外圆上,上、下曲轴偏心段轴线0′-0′相对左、右共同轴线0-0的偏心量为e,e值决定了上、下压轮在垂直方向的调节量,一般在几毫米到十几毫米之间;曲轴的一端支撑在支架4的轴孔内,另一端支承在上轴座17或下轴座40的轴孔内,曲轴可浇0-0轴线转动,从而实现上、下压轮位置和距离的变化;在支架4的轴孔的一边装有油杯16在上、下轴座上装有油杯42,在曲轴两端进行强制性定时润滑。在上曲轴2的右端、支架4的外侧,装有所述的压力细分调节装置,大圆柱齿轮21通过键30装在上曲轴上并与小圆柱齿轮25啮合,小圆柱齿轮25套在芯轴27上并可绕芯轴表面转动,芯轴固定不动,小圆柱齿轮25外侧有一圆柱形凸台,调整蜗轮31通过键30固定在小圆柱齿轮凸台上并与小圆柱齿轮25一起转动,蜗杆33与调整蜗轮啮合,蜗杆33的一端装有手轮。工作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手轮一圈,通过蜗轮、蜗杆、圆柱齿轮二级减速传动使得上曲轴发生很微小的转动,使得上压轮的加压或减压具有了微调功能,调整压力更精确,从而对压出的毛坯件厚度、密度的公差范围更容易控制,调定好后,工作时也不容易发生变化。所述的左右成型位置调节装置的结构为在下曲轴38的右端有一半圆蜗轮37通过键30三与之相连接,蜗杆33与半圆蜗轮37相啮合,蜗杆33的一端装有手轮34,工作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轮动手轮34通过蜗轮,蜗杆一级减速传动使下曲轴38发生转动,从而改变下压轮的位置,进而改变置于下压轮上的下压杆43和下凸模48在凸模内的位置。这样由于上下压轮都能调节位置,就可以使得上、下压杆在压缩时的位移量相等,这样就实现了等位移双向加压的功能。在上、下曲轴的0-0轴线处,开了一个很深的油孔,通过油管24注入很高的压力的油,压力油在曲轴的偏心段出来,直接作用于压轮的内孔表面,使压轮相对于曲轴呈浮起状态,具有液体等静压轴承的功能,对于小吨位压机也可以不用压力油,而改用润滑脂油杯,强制性的注入油脂润滑。所述的上压杆组的结构为上凸模50通过上锁紧螺母51与上压杆52连接,在上压杆52的内侧有一十字滑销53与之连接,滚子54套在十字滑销53的另一端,当转盘44转动时,滚子54沿上凸轮总成的凸轮表面滚动,从而实现上压杆和上凸模的上、下住复直线运动。由于在转盘44和上滑套55中开了导向槽,十字销53落在导向槽内,因此上压杆不会转动,只会上、下移动。因此,不仅减少了上压杆与上滑套间的无效磨损,还使得压机具有了压制异型片的功能。所述的下压杆组的结构为下凸模48通过带盘螺母47与下压杆43连接,下压杆中部开有导向槽,防转螺钉46伸入到导向槽,防止下压杆转动,减少了磨损。带盘螺母可以接住从凹模与下凸模48间向漏下的粉料,以免粉料落入下面的下滑套46中。所述的凹模49的模套外圆柱面只有一个台阶,无螺纹结构,芯部为硬质合金模芯,凹模49从转盘44中间台阶的下部向上装入,调平后用凹模压紧块35,压紧螺丝36压紧。本技术在更换上所述的压环模具后便可压制环形件。所述的压环模具的结构自上至下为压环用上凸模60、凹模49,压环用下凸模61,压环用下压杆62,芯杆63穿过它们的中心孔。本技术的优点是a装有蜗轮蜗杆,园柱齿轮二级减速传动装置,使上压轮的加压或减压具有微调的功能,调整压力更精确,毛坯厚度、密度的精度控制更容易,自锁效果更好,调定后,工作中压力不容易发生变化;b、压轮直接套在曲轴上,无中间偏心套,积累误差更小,整机精度大大提高;c、压轮的内孔变小,壁厚增加,压轮的强度、刚度大大提高,工作时不会出现破裂;d、压轮壁厚增加转动力臂增加,从而转动力矩增加,因此,工作时不会出现压轮有时不转动的情况;e、具有下压轮位置调整机构,可以实现上、下冲头双向等位移加压;f、对压轮采取强制性润滑,采取液体等静轴承先进技术,大大减小了压轮与曲轴之间的磨损,提高了机器的使用寿命;g、本技术具有压制各种异型零件的功能。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压机的总装正视示意图;图2是压机的总装侧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多功能加压机构总成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上压杆结构示意图,其中(b)图为(a)图的左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压环用模具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平板总成 2、多功能加压机构总成3、转盘总成 4、左右支架总成5、液压部总成 6、下平板总成7、电磁离合器总成 8、机架总成9、蜗轮蜗杆传动总成 10、制动器总成11、下凸轮及充填调节总成12、上凸轮总成13、加料除尘总成14、电器控制总成15、地脚螺丝16、油杯17、上轴座 18、上调整垫19、上压轮 20、上曲轴21、大圆柱齿轮 22、挡圈23、螺母24、油管25、小圆柱齿轮26、压紧螺母27、芯轴 28、螺母29、挡圈 30、平键31、调整蜗轮 32、蜗杆座33、蜗杆 34、手轮35、凹模压紧块36、压紧螺丝37、半园蜗轮 38、下曲轴39、下压轮40、下轴座41、下调整垫 42、油杯43、下压杆44、转盘45、防转螺钉 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加压机构旋转压机,它由上平板总成(1)、多功能加压机构总成(2)、转盘总成(3)、左右支架总成(4)、液压部总成(5)、下平板总成(6)、电磁离合器总成(7)、机架总成(8)、蜗轮蜗杆传动总成(9)、制动器总成(10)、下凸轮及充填调节总成(11)、上凸轮总成(12)、加料除尘总成(13)、电器控制总成(14)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多功能加压机构总成(2)由左右上压轮组、左右下压轮组、上下压杆组、左右压力细分调节装置、左右成型位置调节装置及专用模具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幼生
申请(专利权)人:余幼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