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地圆钢搭接面弯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27644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0 0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金属塑性成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液压机械配套使用的用于弯制变电站内混凝土电杆接地圆钢搭接面的接地圆钢搭接面弯制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彼此间具备模具接合面的上、下模以及用于提供上、下模以开合动力的动力组件,所述下模在其模具结合面处凹设有下凹槽部,该下凹槽部槽长方向与待弯制圆钢放置方向同向布置;所述上模对应下凹槽部相应布置上凹槽部,所述上、下凹槽部围合构成用于弯制圆钢的模腔,所述模腔的孔型轮廓与待弯制圆钢的设定弯制后的外形轮廓吻合布置;其可极大提高混凝土构支架接地的工艺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圆钢接地制作的废品率和人工、材料的投入,这在相关金属塑性成型领域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金属塑性成型
,具体涉及一种与液压机械配套使用的用于弯制变电站内混凝土电杆接地圆钢搭接面的接地圆钢搭接面弯制模具。本技术彼此间具备模具接合面的上、下模以及用于提供上、下模以开合动力的动力组件,所述下模在其模具结合面处凹设有下凹槽部,该下凹槽部槽长方向与待弯制圆钢放置方向同向布置;所述上模对应下凹槽部相应布置上凹槽部,所述上、下凹槽部围合构成用于弯制圆钢的模腔,所述模腔的孔型轮廓与待弯制圆钢的设定弯制后的外形轮廓吻合布置;其可极大提高混凝土构支架接地的工艺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圆钢接地制作的废品率和人工、材料的投入,这在相关金属塑性成型领域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专利说明】一种接地圆钢搭接面弯制模具
本技术属于金属塑性成型
,具体涉及一种与液压机械配套使用的用于弯制变电站内混凝土电杆接地圆钢搭接面的接地圆钢搭接面弯制模具。
技术介绍
输变电工程施工时,经常使用混凝土构支架;此类构支架目前均使用圆钢为材料制作接地体。由于混凝土构支架的上端部为钢箍结构,其与待配合固接的杆段的表面存在约8?IOmm的高度差。为保证圆钢与杆段的伏贴程度,或者说圆钢由混凝土构支架伸出后能够直接搭接于杆段上,此处就需要将圆钢端部向杆段处弯制IOmm间距的平行搭接段,从而实现两者固接目的。以往圆钢的上述搭接段弯制施工,都首先在采用气焊设备加热圆钢弯制部位后,再使用铁锤等工具手工捶打并弯制搭接面,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人工弯制过程的加热、锤击等操作,常导致圆钢表面受损和镀锌层破坏等状况发生,甚至还易产生局部裂纹等质量缺陷,这对整个接地体的实际安装质量影响很大;此外,由于整个弯制过程过度依赖人工操作,其作业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不但耗材率高,同时人工工时的浪费现象也极为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而易于操控的接地圆钢搭接面弯制模具,其圆钢弯折效率高而工作强度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接地圆钢搭接面弯制模具,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彼此间具备模具接合面的上、下模以及用于提供上、下模以开合动力的动力组件,所述下模在其模具结合面处凹设有下凹槽部,该下凹槽部槽长方向与待弯制圆钢放置方向同向布置;所述上模对应下凹槽部相应布置上凹槽部,所述上、下凹槽部围合构成用于弯制圆钢的模腔,所述模腔的孔型轮廓与待弯制圆钢的设定弯制后的外形轮廓吻合布置。动力组件为导线液压钳,所述上模在其相对于模具接合面的背面处设置有固定销轴,所述固定销轴连接动力组件顶部液压固定端以构成定模约束端;下模在其相对于模具接合面的背面处亦设置有销轴部,所述销轴部固接动力组件上的液压顶升端以构成动模约束端。所述下凹槽部包括沿其槽长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下凹槽部与第二下凹槽部,所述第一、第二下凹槽部的槽底呈沿其槽长方向呈高低错落的阶梯状构造,所述第一、第二下凹槽部的槽底之间设置平滑过渡。所述上、下模的模具接合面与各凹槽部的槽底母线间互为平行布置。所述上、下模在其模具接合面与相应凹槽部槽壁结合处圆角过渡。所述上、下凹槽部在其槽端部处设置有倒模圆角。所述模腔内径尺寸为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I)、摒弃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通过采用机械式的开合模具结构,从而简便的完成原本的高负担作业需求;实际应用时,其动力组件或为液压钳,或为其他施压部件,通过将待弯制的圆钢放置于模腔内,依靠上、下模的闭合作用即可达成其弯制目的。由于模腔的孔型轮廓与待弯制圆钢的设定弯制后外形一致,因此一旦进行弯制操作,即可保证弯制后的圆钢外形的一致性和精确性;弯制成型的接地搭接面也即圆钢的平行搭接段能够确保与混凝土杆段钢箍部位及杆段表面的紧密贴合,从而极大提高混凝土构支架接地的工艺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圆钢接地制作的废品率和人工、材料的投入,这在相关金属塑性成型领域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2)、考虑到圆钢的平行搭接段弯制后的独特外形,因此此处通过对其下凹槽部的外形改进,从而使其更为具体化的满足实际弯制需求,而上凹槽部,则由于前述的“模腔”孔型限制,因此必然始终是与下凹槽部间形状互补而最终围合成理想的弯制模腔。本技术依靠模腔内各槽底面的平滑处理结构,从而确保模具整体结构的稳固刚性,其力传递分散均匀,圆钢在进行压制时平滑受力,因此也就不会产生挤压痕迹;较之传统的硬性人工强制加热和锤锻,本技术的平滑弯制操作显然更为符合实际的操作需要,其操作简洁而效率高,同时弯制效果明显,弯制成品质量也可得到有效保证。3)、上、下凹槽部的各部位倒角处理,用意在于消除圆钢弯制过程中模具折弯处及其端部对于圆钢施力时的挤压痕迹,从而更能确保圆钢弯制后的弯制质量,杜绝了采用锐角模具等弯制时所可能导致的圆钢弯折处表面受损、镀锌层破坏甚至产生局部裂纹等质量缺陷,以有效保证其弯制成品质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弯制后圆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与各部件对应关系如下:10-上模11-上凹槽部12-固定销轴20-下模21-下凹槽部21a_第一下凹槽部21b-第二下凹槽部22-销轴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组成结构及相应工作流程作以下描述: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可参照图1-2所示,其包括上部定模(也即上模10)和下部动模(也即下模20);由于其上凹槽部11的结构特殊性,其上部定模和下部动模的模具接合面呈现类似?型面状结构。上部定模通过固定轴销12与导线液压钳顶部固定,而下部动模通过则轴销部22与液压钳液压顶升机构固定。上部定模上加工有定模压接导槽(也即上凹槽部11),下部动模上加工有动模压接导槽(也即下凹槽部12),各导槽在模具合模时自然形成模腔,从而用以约束圆钢;各导槽在其各弯折部位以及其锐角转折处均倒圆角布置,尤其是各导槽内的用于弯折圆钢的弯折处(也即第一、第二下凹槽部21a、21b的槽底结合处)尤为注意,以消除圆钢弯制过程中折弯处的挤压痕迹,确保弯制后圆钢的表面乃至整体的工艺度及使用度要求。上、下模21、22的模具接合面与各凹槽部的槽底母线间互为平行布置,以附图1-2的实施例为例,也即其在各凹槽部的槽底母线呈现“?”型线状结构时,其模具接合面亦呈与其平行的“?”型面状构造,从而确保在上、下模21、22合模时,其模腔孔型满足实际圆钢的弯制需求。具体操作时,首先将待弯制圆钢放置在动模压接导槽上,从而达到部分约束圆钢的目的;之后启动导线液压钳,通过其内液压机械的液压传动,带动液压钳的顶升机构工作。当导线液压钳内的液压机压力达到圆钢弯制设计的压力值后,通过上部定模和下部动模的合模力,完成其内模腔相对于待弯制圆钢的空间约束塑型,从而完成圆钢的指定弯折间距的平行搭接面弯制作业;其圆钢的最终弯制状态如图3所示。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整体结构稳固刚性好,力传递分散均匀,且圆钢弯制后也不会产生挤压痕迹的弯制模具,杜绝了传统人工锤锻所导致的圆钢表面受损、镀锌层破坏甚至产生局部裂纹等质量缺陷的发生,利用场地上现有的液压机械,实现变电站内接地圆钢弯制的批量加工目的;其产品成型效果美观,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避免了加热用氧气、乙炔材料的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徐方林段国强何平王文斌朱立明黄朝勇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