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24320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9 1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支架由钢板弯折而成,呈屋脊形结构,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苗床边框上。卷管通过轴承座安装在支架顶部,卷管为圆钢管,双层塑料薄膜的一端沿卷管的轴线方向贴合在其外表面上,并通过沿卷管的轴线方向设置的橡胶磁条吸附固定在卷管上;双层塑料薄膜的另一端卷绕在卷管上后向卷管左右两侧分别引出单层左侧薄膜和单层右侧薄膜,通过卷管的转动收放左侧薄膜和右侧薄膜。左侧薄膜的端部连接左配重杆,左配重杆与支架顶部的卷管平行,左配重杆两端设置滚轮;右侧薄膜的端部连接右配重杆,其结构与左配重杆相同并对称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对苗床上塑料薄膜自动进行覆盖和卷收,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支架由钢板弯折而成,呈屋脊形结构,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苗床边框上。卷管通过轴承座安装在支架顶部,卷管为圆钢管,双层塑料薄膜的一端沿卷管的轴线方向贴合在其外表面上,并通过沿卷管的轴线方向设置的橡胶磁条吸附固定在卷管上;双层塑料薄膜的另一端卷绕在卷管上后向卷管左右两侧分别引出单层左侧薄膜和单层右侧薄膜,通过卷管的转动收放左侧薄膜和右侧薄膜。左侧薄膜的端部连接左配重杆,左配重杆与支架顶部的卷管平行,左配重杆两端设置滚轮;右侧薄膜的端部连接右配重杆,其结构与左配重杆相同并对称布置。本技术可以对苗床上塑料薄膜自动进行覆盖和卷收,操作简便,省时省力。【专利说明】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苗床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可以对苗床上塑料薄膜自动进行覆盖和卷收,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技术介绍
苗床包括固定苗床和移动苗床,主要用于园艺作物的育苗。在冬、春低温时节,通常在苗床的上部覆盖塑料薄膜以提高苗床的防寒保温能力,但需经常掀开塑料薄膜进行通风换气。目前,苗床上塑料薄膜的覆盖、揭掀、叠收过程全部都是依靠人工完成,操作繁琐、工作量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能够自动覆盖、卷收苗床上塑料薄膜。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包括支架、轴承座、卷管、双层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支架由钢板弯折而成,呈屋脊形结构,其宽度为1600 — 1800mm,高度为500 —600mm,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苗床边框上。卷管通过轴承座安装在支架顶部,卷管为薄壁圆钢管。双层塑料薄膜的一端沿卷管的轴线方向贴合在其外表面上,并通过沿卷管的轴线方向设置的橡胶磁条吸附固定在卷管上。双层塑料薄膜的另一端卷绕在卷管上后向卷管左右两侧分别引出单层左侧薄膜和单层右侧薄膜,通过卷管的转动收放左侧薄膜和右侧薄膜。左侧薄膜的端部连接左配重杆,左配重杆与支架顶部的卷管平行,左配重杆两端设置滚轮,可沿支架顶面上下滚动,左侧薄膜在左配重杆所受的重力作用下一直处于张紧状态;右侧薄膜的端部连接右配重杆,其结构与左配重杆相同并对称布置。支架左右两侧弯折处各设有卡座。左导向杆、右导向杆均为薄壁圆钢管,通过卡座分别安装在支架左右两侧上,左导向杆和右导向杆均与支架顶部的卷管平行。左导向杆和右导向杆可对其上覆盖的左侧薄膜和右侧薄膜起到辅助张紧和导向作用,使得左侧薄膜和右侧薄膜的走向分别与支架左右两侧的构形一致。卷管端部空腔中插入管状电机,管状电机的输出轴用销钉与卷管固定连接,通过控制管状电机的正反向转动,卷管同时对左侧薄膜和右侧薄膜进行卷绕或释放,实现卷收或覆盖;支架至少2个以上并列固定在苗床边框上,且相邻两个卷管之间轴向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可以对苗床上塑料薄膜自动进行覆盖和卷收,操作简便,能够完全取代繁杂的人工作业过程,并可同时对多个苗床实行并行操作,显著提升作业效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卷管处剖视图。图3是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立体结构图。其中:1-支架,2-苗床边框,3-轴承座,4-卷管,5-双层塑料薄膜,5a_左侧薄膜,5b-右侧薄膜,6-橡胶磁条,7a-左配重杆,7b-右配重杆,8-滚轮,9-卡座,IOa-左导向杆,IOb-右导向杆,11-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包括支架1、轴承座3、卷管4、双层塑料薄膜5,其特征在于:支架I由钢板弯折而成,呈屋脊形结构,其宽度为1600 - 1800mm,高度为500 —600mm,支架I通过螺栓固定在苗床边框2上。卷管4通过轴承座3安装在支架I顶部,卷管4为薄壁圆钢管。双层塑料薄膜5的一端沿卷管4的轴线方向贴合在其外表面上,并通过沿卷管4的轴线方向设置的橡胶磁条6吸附固定在卷管4上。双层塑料薄膜5的另一端卷绕在卷管4上后向卷管4左右两侧分别引出单层左侧薄膜5a和单层右侧薄膜5b,通过卷管4的转动收放左侧薄膜5a和右侧薄膜5b。左侧薄膜5a的端部连接左配重杆7a,左配重杆7a与支架I顶部的卷管4平行,左配重杆7a两端设置滚轮8,可沿支架I顶面上下滚动,左侧薄膜5a在左配重杆7a所受的重力作用下一直处于张紧状态;右侧薄膜5b的端部连接右配重杆7b,其结构与左配重杆7a相同并对称布置。支架I左右两侧弯折处各设有卡座9。左导向杆10a、右导向杆IOb均为薄壁圆钢管,通过卡座9分别安装在支架I左右两侧上,左导向杆IOa和右导向杆IOb均与支架I顶部的卷管4平行。左导向杆IOa和右导向杆IOb可对其上覆盖的左侧薄膜5a和右侧薄膜5b起到辅助张紧和导向作用,使得左侧薄膜5a和右侧薄膜5b的走向分别与支架I左右两侧的构形一致。卷管4端部空腔中插入管状电机11,管状电机11的输出轴用销钉与卷管4固定连接,通过控制管状电机11的正反向转动,卷管4同时对左侧薄膜5a和右侧薄膜5b进行卷绕或释放,实现卷收或覆盖。支架I至少2个以上并列固定在苗床边框2上,且相邻两个卷管4之间轴向固定连接。【权利要求】1.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包括支架(I)、轴承座(3)、卷管(4)、双层塑料薄膜(5),其特征在于: 支架(I)由钢板弯折而成,呈屋脊形结构,其宽度为1600 - 1800mm,高度为500 —600mm,支架(I)通过螺栓固定在苗床边框(2)上; 卷管(4)通过轴承座(3)安装在支架(I)顶部,卷管(4)为圆钢管; 双层塑料薄膜(5 )的一端沿卷管(4)的轴线方向贴合在其外表面上,并通过沿卷管(4)的轴线方向设置的橡胶磁条(6)吸附固定在卷管(4)上;双层塑料薄膜(5)的另一端卷绕在卷管(4)上后向卷管(4)左右两侧分别引出单层左侧薄膜(5a)和单层右侧薄膜(5b),通过卷管(4)的转动收放左侧薄膜(5a)和右侧薄膜(5b);左侧薄膜(5a)的端部连接左配重杆(7a),左配重杆(7a)与支架(I)顶部的卷管(4)平行,左配重杆(7a)两端设置滚轮(8),可沿支架(I)顶面上下滚动,左侧薄膜(5a)在左配重杆(7a)所受的重力作用下一直处于张紧状态;右侧薄膜(5b)的端部连接右配重杆(7b),其结构与左配重杆(7a)相同并对称布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I)左右两侧弯折处各设有卡座(9);左导向杆(10a)、右导向杆(IOb)均为圆钢管,通过卡座(9)分别安装在支架(I)左右两侧上,左导向杆(IOa)和右导向杆(IOb)均与支架(I)顶部的卷管(4)平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卷管(4)端部空腔中插入管状电机(11),管状电机(11)的输出轴用销钉与卷管(4)固定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苗床塑料薄膜自动化覆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I)至少2个以上并列固定在苗床边框(2)上,且相邻两个卷管(4)之间轴向固定连接。【文档编号】A01G9/22GK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锐廖剑柳国昌万勇张俊峰杜铮李小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