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模压机的塑模夹持横构件和包含所述横构件的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1412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塑模夹持横构件(9)包含适于压缩塑模(S)的支撑底座(91),且在合模方向上比末端(90)更为凸出,通过它横构件与安装该横构件的压机的滑动柱(6)连接。底座(91)通过底座中央区域延伸的狭窄部分(99)与横构件的其余部分连接,该狭窄部分在底座的中央区域和在压床(2)的压机的双肘节的铰链区(7,8)的投影之间延伸,并且基本上不超出这部分投影。通过这种方式,压力更均匀分布在塑模(S)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安装有上述横构件的压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模压机的塑模夹持横构件和包含有所述横构件的压机。
技术介绍
对于塑料物体的注塑成型,在一些情况下要使用压机,压机配有两个塑模夹持板或横构件,例如,一个相对于压机的余下部分是固定的,也称为压床,而另一个是可移动的。特别地,在矩形塑模或者具有另一显著延伸外形的塑模的情况下-----例如塑模长宽比例等于两倍,三倍或四倍----已经发展出具有合模系统的压机,该系统的两个横构件上横构件自身的相互不同的至少两个区域施加合模力及压缩力例如,在附图说明图1显示的已知类型的压机中,上部的横构件1以及压床上的闭合和打开的运动分别为可移动的和相对于压机自身框架为固定的,由双肘节机构3推动,其反过来又由液压汽缸4来推动;在一侧,双肘节机构3直接固定在压床2上,在另一侧,它推动下方可移动的横构件5,其反过来,通过四个滑动柱6又带动了上方的横构件1。滑动柱6在上方横构件1的两个末端对塑模施加压缩力,同时,双肘节机构3的杠杆在压床2的两个不同的区域施加上述的压缩力。在图1中的已知的压机的例子中,上方的横构件1为一组焊接到一起的钢板,以使得形成的横梁在弯曲应力下具有某种性能,该性能与对沿着横构件整体的长度方向的弯曲应力具有大致相等的阻力模数的简单横梁很相似,至少一级相似。尽管这种解决方案能确保在塑模的两半上的压力,比仅在压床上一个位点施加的合模力和载重量(tonnage),即使用已知类型的双肘节,特别是当塑模有显著的如上所述的延伸形状的情况下,分布更加均匀,然而,塑模的闭合压力的分布却是极不均匀的;特别地,两对柱6会向上弯曲横构件1-参见附图1-将半模(半型)的闭合压力集中在其末端上,并且减轻塑模中央的闭合压力;一般会造成塑模中央的塑模型腔中的压模的胚料的的瑕疵;两个半模之间相对的滑移和在两个半模之间的接缝形成显著的毛刺。事实上,压床2通常不可能体积特别大也不可能特别坚硬,由于体积的原因,还因为它的内部必须容纳合适的装置—其程度是,它比上方的横构件1更柔韧的并且可变形的—这个事实意味着在压床2的双肘节的杠杆的铰接点的集中的应力,对固定在压床2上的半模产生了不希望的严重且广泛的不均匀的分布的闭合压力。附图2显示了附图1中沿着固定在配备有横构件1的压床上的塑模S的压力分布的图解压力趋势显示是凹形的,在塑模的两端集中着压力的最大值,在塑模的中央为压力最小值。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改善塑模的闭合压力的分布,特别地,比上述已知类型的塑模方式的闭合压力分布更加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如下实现用适于与模压机的压床协同作用的塑模夹持横构件,根据预先设定的合模方向,通过在压床的两个第一致动器推动区中的两个致动器,将两个半模合到一起,其中所述的横构件包含-至少两个横构件传动末端,每一个包含有第二致动器推动区,该区域至少有一个合适的横构件致动器可以相连在横构件上并在其上施加合模力,其中,第一致动器推动区的投影位于至少两个第二致动器推动区之间;-一支撑底座,根据塑模的闭合方向,相对于横构件的传动末端位于比较突出的部位,并且适于将施加在横构件传动末端的压缩力传递给塑模;-一位于两者之间的狭窄部分,根据合模方向,插在至少两个横构件传动末端和支撑底座之间,并且适于将施加在至少两个横构件传动末端上的压缩力传递给支撑底座;其中,每个横构件传动末端,按照与合模方向垂直的方向突起,超出狭窄部分,狭窄部分在第一致动器推动区的投影之间延伸并且基本不超过这个范围。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目的用一种模压机实现,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如上所述的一种塑模夹持横构件;-一压床,其中模具夹持横构件和压床可以彼此相对移动,并且每个都适于将自身固定在塑模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且闭合所述塑模;-用于启动压床的装置,适合于将压缩力施加到所述的压床的基本上彼此分开的至少两个第一致动器推动区,用以在压床和塑模夹持横构件之间闭合塑模。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非常明显,下面通过详细描述的但不限于此的具体实施方式,并参考下列附图来说明。说明书附1显示了已知类型的压机的前视图;图2显示了图1中的安装在压床上的塑模的压力趋势图;图3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横构件和压机的第一实施例的前视图;图4显示了图3中压机的上方塑模夹持横构件的透视图;图5显示了图4中横构件的侧视图;图6显示了图4中横构件的正中间的纵断面的剖面图;图7和图8显示了分别沿着图4中的横构件的F-F和E-E面的剖面图;图9显示的是本专利技术上方塑模夹持横构件的第二实施例,显示了支撑底座的横翼的连接区连接底座自身的其它部分的剖面图;图10和图11显示了分别沿着图4中的横构件的B-B和C-C面的剖面图;图12显示了沿着图9中的横构件的D-D面的剖面图;图13显示了沿着图9中的横构件按照横构件的纵面,并与图9和图12中的剖面相垂直的剖面图;图14显示了图3中安装在压机上的塑模的受力趋势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3-8涉及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塑模夹持横构件和压机。在本专利技术中,该压机包含压床2,双肘节闭合机构3,用于启动机构3的液压缸4,下方的可移动的横构件5和两对滑动柱6,但是不一定就是图1中的已有类型的压机的相应的部件2、3、4-6或与之相似;类似图1中的压机,图3中压机的双肘节系统,直接通过压床2的两个杠杆的两个铰接位点7、8,对相对于压机框架固定的压床2上的两个半模型SS和SI施加闭合力,并且通过下方活动横构件5和两对滑动柱6对相对于压机的框架可移动的上方的塑模型持横构件9(后面也简称为“上方横构件”或“塑模夹持横构件”)来施加闭合力;下方的半模SI固定在压床2上,上方的半模SS固定在上方的塑模夹持横构件9上。在本特定的实施例中,塑模S具有伸长的形状,其长宽比例约为3-4倍;压床2的双肘节系统3的两个铰接位点7、8,产生基本上不同的力的两个集中的区域,该力沿着模S的纵轴方向相互分离D距离;在其它实施例中(未图示),用于启动压床的合适的装置甚至是不同于双肘节机构的—例如,具有杠杆或液压缸的其它机构,可以与塑模夹持床直接连接,或螺杆系统或千斤顶系统,或是其它的启动压床的装置—在以下称为“第一致动器推动区7、8”的至少两个区域(它们基本上相互分开),对压床施加推力。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用于启动压床的装置,还可以是对压床的三个或更多的致动器推动区(它们之间基本上相互分开的)施加推动力,本专利技术所叙述的内容要理解为相互分离得最远的一对致动器推动区。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塑模夹持横构件(见图4-8)包含-两个末端90,后面也称为“横构件传动末端90”,其中每一个都有穿孔98(或者,在其它没有显示的实施例中,具有合适的横构件致动器推动区,在本专利技术中,称为“第二致动器推动区”),来容纳滑动柱6,及-支撑底座91(图4),位于两个末端90之间的位置,并且适于将上方的横构件9的通过柱6施加的合模力和压缩力施加在塑模S上,或者以任意比率,传输给塑模S。根据本专利技术,支撑底座91,视合模方向,相对于横构件传动末端90突出。横构件9还包含一“颈部”或狭窄部分99(图4-6),视合模方向DS(图4),插在两个横构件传动末端90和支撑底座91之间;狭窄部分99适于将由横构件的末端90上柱6施加的压力传送给底座91。在横构件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末端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塑模夹持横构件(9),适于与模压机的压床(2)协同使用,通过应用压床(2)的两个第一致动器推动区(7、8)的两个致动器,根据预先设定的合模方向,用以将两个半模关闭并压合,所述的横构件(9)包含:-至少两个横构件传动末端(90),每 一个包含第二致动器推动区(98),该区域中至少一个合适的横构件致动器(6)可以与之相连,以使在横构件上对施加合模力,其中,第一致动器推动区(7、8)的投影位于至少两个第二致动器推动区(98)之间;-支撑底座(91),根据塑模的闭合方 向,相对于横构件的传动末端(90)位于比较突出的部位,并且适于将施加在横构件传动末端的压缩力传递给塑模;-狭窄部分(99),根据合模方向,插在至少两个横构件传动末端(90)和支撑底座(91)之间,并且适于将施加在至少两个横构件传动末 端(90)上的压缩力传递给支撑底座;其中,每个横构件传动末端(90),按照与合模方向(DS)垂直的方向,突出超过狭窄部分(99)之外,狭窄部分(99)在第一致动器推动区(7、8)的投影之间延伸并且基本不超过这个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法比奥特农戴卫考拉玛蒂奥赵朴斯
申请(专利权)人:意大利SIPA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T[意大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