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食品技术领域。该复合软管包括由外到内依次的第一PE层、第一胶粘剂层、第一PET层、印刷油墨层、第二胶粘剂层、第二PET层、第三胶粘剂层、铝箔层、第四胶粘剂层和第二PE层,所述第一胶粘剂层、第二胶粘剂层、第三胶粘剂层和第四胶粘剂层均为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的复合强度和热封强度性能良。软管的复合强度和热封强度性能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食品
,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用于食品包装需要在使用中进行高温蒸煮,然而现有软管包装材料往往存在耐高温性能差、强度不高、甚至在高温蒸煮时容易熔融从而造成复合材料分层或严重形变,不利于其在高温湿热灭菌的食品包装行业中的推广。
[0003]申请人的在先专利CN114379157A公开了一种用于食品包装的能够进行高温蒸煮的复合软管,在对其进行后续的研究中发现,该复合软管在反复使用后容易导致各层的剥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强度和热封强度性能好的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在于公开一种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包括由外到内依次的第一PE层、第一胶粘剂层、第一PET层、印刷油墨层、第二胶粘剂层、第二PET层、第三胶粘剂层、铝箔层、第四胶粘剂层和第二PE层,所述第一胶粘剂层、第二胶粘剂层、第三胶粘剂层和第四胶粘剂层均为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由乙烯单体和丙烯酸单体在包括辛酸铵、正十六烷和去离子水的制备体系中聚合而成。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的制备体系中不包括增稠剂组分。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S01,取去离子水、辛酸铵、正十六烷和过硫酸铵,混合,通氮气;
[0010]S02,升温,通入乙烯单体,聚合,冷却至常温结束聚合;
[0011]S03,加入丙烯酸单体,混合,升温聚合,分离、干燥;
[0012]S04,溶解于甲醇和盐酸混合液,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水解,得到所述乙烯
‑
丙烯酸共聚物。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01中,去离子水、辛酸铵、正十六烷和过硫酸铵的重量比为1000:(1
‑
10):(1
‑
10):(1
‑
10),优选为1000:(3
‑
6):(4
‑
7):(4
‑
6)。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02中,升温至80
‑
90℃后,开始通入乙烯单体至设定压力2.5
‑
3.5MPa,开始聚合,当釜内压力下降0.1MPa后,补充乙烯单体至2.5
‑
3.5MPa,补充2
‑
4次后,继续聚合至压力下降至1.5MPa,冷却至常温结束聚合。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03中,升温至80
‑
90℃继续聚合10
‑
14h。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PE层和所述第二PE层分别由以下组分构
成:50%的高密度聚乙烯、30%的茂金属线性中密度聚乙烯、20%的线形低密度聚乙烯;
[0017]所述线形低密度聚乙烯为乙烯和a
‑
烯烃的共聚物,密度为0.85
‑
0.95g/cm3,熔融指数为0.8
‑
1.2g/10min;
[0018]所述第一PET层和所述第二PET层分别由以下组分构成:65%的高密度PET树脂、15%的中密度PET树脂、20%增塑剂和10%其他助剂;
[0019]所述增塑剂为重量比1:1的乙二醇和丙三醇;
[0020]所述其他助剂为微晶石蜡;
[0021]所述印刷油墨层为耐高温蒸煮型油墨。
[0022]本专利技术的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可以用于食品分装,也可以用于非食品包装的作用,比如输送非食用的膏体、液体、流动粉体等物料。
[0023]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在于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的制备方法,通过专门的渗漏检测装置对复合软管进行检测,所述渗漏检测装置包括:气缸、分流管、软管接头和水槽;气缸通过支架设置在水槽的这个上方,支架上设有与水槽垂直的导杆,气缸设置在导杆上,气缸延导杆轴向上下移动;所述气缸输出端连接所述分流管;所述分流管包括进气口、管体、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管体中部的上方设置出气口,所述管体两端下方设置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气缸输出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处分别设置软管接头;复合软管的两端通过所述软管接头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启动气缸通过分流管向复合软管内通入压缩空气,并下降气缸同时带动复合软管,使复合软管没入气缸正下方的水槽中,观察复合软管的周围是否又气泡产生,进而判断复合软管是否漏气以及泄露位置。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渗漏检测装置连接耐压强度检测系统,所述耐压强度检测系统包括压力检测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所述压力检测单元与所述管体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气缸向复合软管通入压缩空气后复合软管内的压力值大小,气缸持续向复合软管内通入压缩空气,所述数据处理单元根据压力检测单元在一定时间内的压力变化情况,判断复合软管的泄露量的大小以及复合软管的耐压强度等级。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6]1、本专利技术的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由外到内依次包括第一PE层、第一胶粘剂层、第一PET层、印刷油墨层、第二胶粘剂层、第二PET层、第三胶粘剂层、铝箔层、第四胶粘剂层和第二PE层,胶粘剂层为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复合软管的复合强度和热封强度性能良好。
[0027]2、本专利技术的复合软管的胶粘剂层为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制备方法中通过辛酸铵和正十六烷两种物质调节反应体系中的单体溶解情况,不需要增稠剂,得到的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粘性好,反应彻底,剩余单体少。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9]若非特别指出,实施例和对比例为组分、组分含量、制备步骤、制备参数相同的平行试验。
[0030]所述第一PE层的厚度为115μm,所述第二PE层的厚度为100μm,所述第一PET层和第二PET层的厚度均为12μm,所述印刷油墨层的厚度为1μm,所述铝箔层的厚度为20μm,所述第一胶粘剂层、第二胶粘剂层、第三胶粘剂层和第四胶粘剂层的厚度均为4μm。所述重量份单位为公斤。
[0031]实施例1
[0032]一种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所述复合软管由外到内依次为第一PE层、第一胶粘剂层、第一PET层、印刷油墨层、第二胶粘剂层、第二PET层、第三胶粘剂层、铝箔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到内依次的第一PE层、第一胶粘剂层、第一PET层、印刷油墨层、第二胶粘剂层、第二PET层、第三胶粘剂层、铝箔层、第四胶粘剂层和第二PE层,所述第一胶粘剂层、第二胶粘剂层、第三胶粘剂层和第四胶粘剂层均为乙烯丙烯酸共聚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由乙烯单体和丙烯酸单体在包括辛酸铵、正十六烷和去离子水的制备体系中聚合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的制备体系中不包括增稠剂组分。4.根据权利要求1
‑
3任一所述的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取去离子水、辛酸铵、正十六烷和过硫酸铵,混合,通氮气;S02,升温,通入乙烯单体,聚合,冷却至常温结束聚合;S03,加入丙烯酸单体,混合,升温聚合,分离、干燥;S04,溶解于甲醇和盐酸混合液,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水解,得到所述乙烯
‑
丙烯酸共聚物。5.根据权利要求1
‑
4任一所述的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S01中,去离子水、辛酸铵、正十六烷和过硫酸铵的重量比为1000:(1
‑
10):(1
‑
10):(1
‑
10),优选为1000:(3
‑
6):(4
‑
7):(4
‑
6)。6.根据权利要求1
‑
5任一的所述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S02中,升温至80
‑
90℃后,开始通入乙烯单体至设定压力2.5
‑
3.5MPa,开始聚合,当釜内压力下降0.1MPa后,补充乙烯单体至2.5
‑
3.5MPa,补充2
‑
4次后,继续聚合至压力下降至1.5MPa,冷却至常温结束聚合。7.根据权利要求1
‑
6任一所述的具备耐高温蒸煮性能的复合软管,其特征在于,S03中,升温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运龙,王明生,刘健,容龙平,李征,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瑞高包装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