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8555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所述围檩,包括沿咬合桩环向设置的环形支撑,所述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还设置有若干的横撑,所述横撑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相对侧之间,所述环形支撑下方还设置有若干的支座,所述支座与咬合桩固定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上还设置有若干的斜拉件,所述斜拉件的下端与所述环形支撑相连,所述斜拉件的上端与咬合桩固定。本申请的围檩结构,在环向上对咬合桩进行良好支撑,而且还减小了对环形支撑下方支架的承载要求,进而能够大幅简化环形支撑下方的支架结构,减小环形支撑下方支架占用过多施工空间而带来不利影响。

A kind of purlin and its support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
技术介绍
在建筑工程
中,桥梁承台作为桩基与墩柱的转换,在跨江、跨河时,一般设置在低于水位以下,甚至原始河床以下,当原始河床为基岩裸露时,多是采取设计变更提高承台的方式来完成承台施工,或选择先爆破基岩并清渣,再做围护结构,然后施工桩基及承台的方法完成基础的施工。上述方式虽然能够完成承台的施工,但是依然存在有不足,对于变更设计而言,在变更承台设计时,整个工程的其他部分也需要做相应变更,整个施工过程安排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极大的增加了工作量和施工成本;而且,当工程处于内河施工时,由于船只较少,也大幅增加了施工难度,导致实施成本超高的问题,所以,采用密排桩支护施工承台的方法出现了人们的视野中,在该施工方式中,需要在承台外围设置密排桩,在密排桩内开挖基坑,然后在基坑内浇筑承台结构,当基坑较深时,密排桩距离基坑底板的高度较高,支护稳定性较差。所以,在目前需要设计一种具有可靠支护效果的支护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基坑密排桩支护存在支护稳定性不好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可靠支护效果的支护体系。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围檩,包括沿咬合桩环向设置的环形支撑,所述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还设置有若干的横撑,所述横撑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相对侧之间,所述环形支撑下方还设置有若干的支座,所述支座与咬合桩固定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上还设置有若干的斜拉件,所述斜拉件的下端与所述环形支撑相连,所述斜拉件的上端与咬合桩固定。本申请的围檩结构,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之间为固定连接,在环向上对咬合桩进行良好支撑,通过设置斜拉件,对环形支撑提供向上的拉力,如此,减小环形支撑下移风险,而且还减小了对环形支撑下方支架的承载要求,进而能够大幅简化环形支撑下方的支架结构,减小环形支撑下方支架占用过多施工空间而带来不利影响。优选的,所述斜拉件的下端沿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向下延伸,形成贴合在环形支撑内侧上的贴合部,所述贴合部与所述环形支撑内侧之间相焊接。如此设置,使斜拉件在竖向拉起环形支撑的同时,还在横向上对环形支撑形成支撑,而且,还使得贴合部与环形支撑内侧之间的焊缝在竖向上,如此焊缝方向与受力方向相一致,避免焊缝受到其他方向拉扯,极大的提高了焊缝承载能力,进而大幅提高了斜拉件与环形支撑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的提高了环形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选的,所述环形支撑的下侧与所述支座相焊接连接。进一步的提高环形支撑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选的,所述环形支撑包括位于内侧的内板和位于外侧的外板,还包括至少两根环形设置的工字钢,所述内板覆盖在各工字钢朝向内侧的翼板上,所述外板覆盖在各工字钢朝向外侧的翼板上,所述内板与横撑相连,所述外板与咬合桩相连。本申请的环形支撑,采用工字钢与内板和外板合围而成,通过工字钢的腹板形成横向的支撑,可以根据实际支撑要求,选取工字钢数量,采用内板和外板,将各工字钢连接为整体,提供了环形支撑受力时各部位的一致性,而且也利于与其他构件相配合。优选的,所述外板与所述咬合桩之间相隔开,在所述外板与所述咬合桩之间的间隙内浇筑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垫层,通过所述混凝土垫层实现所述内板与所述咬合桩之间的连接。通过设置混凝土垫层,浇筑的混凝土能够与外板良好的相贴合,使外板得到良好支撑,降低因咬合桩侧壁不平整而导致外板局部受力过大损坏,环形支撑失稳的风险。优选的,在所述工字钢中,位于最下层的工字钢翼板下缘与所述支座相焊接。优选的,所述横撑为圆形钢管,在所述横撑与所述内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的设置,一方面是加强了横撑与内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起到加强横撑端部和内板的结构强度。优选的,在所述横撑端部对应的所述工字钢上,同一工字钢的翼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的第二加强筋。在工字钢上受力较大部位的翼板之间设置第二加强筋,进一步的提高环形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小局部受力较大而发生局部形变失稳的风险。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围檩的支护体系,包括上述的围檩,还包括咬合桩,所述咬合桩位于基坑的边缘位置,所述咬合桩为圈状,所述咬合桩包括A类桩和B类桩,所述A类桩和B类桩之间为逐根间隔布置,并且相邻的所述A类桩与B类桩之间存在有部分相重叠。在本申请中,A类桩和B类桩逐根咬合,桩之间呈紧密结合状态,在施工时,可以先浇筑A类桩或者B类桩,待浇筑桩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在进行B类桩或者A类桩的冲孔,在该冲孔时,将相邻已浇筑桩体的部分切除,在进一步的浇筑后,即形成存在有部分重叠的咬合状态,这样的方式,使咬合桩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以及密闭性能,便于后续的土方开挖等施工;而且,咬合桩的设置,还对围堰主体形成了良好的支撑,特别是对咬合桩外围围堰的加强支撑,使该部分在作为施工平台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平台上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优选的,所述A类桩和B类桩都为钢筋混凝土桩,所述A类桩的钢筋笼直径大于所述B类桩的钢筋笼的直径,并且A类桩的钢筋笼的其中部分位于B类桩的浇筑区域内,如此,提高咬合桩的整体性,使在后浇筑的A类桩与在先浇筑的B类桩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并且结合处也存在钢筋笼的结构加强,减小咬合出渗漏风险,确保咬合桩各位置都具有良好的结构可靠性和稳定性。优选的,所述A类桩和B类桩的外径相同。通过将A类桩和B类桩的外径设置为相同,利于对其实现一致的支撑效果,以及,确保咬合桩各部位受力的一致性,进而提高咬合桩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选的,所述咬合桩顶部还设置有冠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围檩结构,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之间为固定连接,在环向上对咬合桩进行良好支撑,通过设置斜拉件,对环形支撑提供向上的拉力,如此,减小环形支撑下移风险,而且还减小了对环形支撑下方支架的承载要求,进而能够大幅简化环形支撑下方的支架结构,减小环形支撑下方支架占用过多施工空间而带来不利影响;本申请的支护体系,A类桩和B类桩逐根咬合,桩之间呈紧密结合状态,在施工时,可以先浇筑A类桩或者B类桩,待浇筑桩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在进行B类桩或者A类桩的冲孔,在该冲孔时,将相邻已浇筑桩体的部分切除,在进一步的浇筑后,即形成存在有部分重叠的咬合状态,这样的方式,使咬合桩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以及密闭性能,便于后续的土方开挖等施工;而且,咬合桩的设置,还对围堰主体形成了良好的支撑,特别是对咬合桩外围围堰的加强支撑,使该部分在作为施工平台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平台上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土围堰的剖视图;图2为基坑内承台及咬合桩结构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围檩与咬合桩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咬合桩的A类桩与B类桩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围堰与咬合桩配合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横撑与工字钢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7深水裸露基岩密排桩支护施工承台的方法的流程框图,图中标示:1-围堰主体,2-袋装填充层,3-防水层,4-基坑,5-咬合桩,6-承台,7-承台桩基,8-围檩,9-A类桩,10-B类桩,11-钢筋笼,12-冠梁,13-横撑,14-斜拉件,15-支座,16-内板,17-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围檩,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咬合桩环向设置的环形支撑,所述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还设置有若干的横撑,所述横撑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相对侧之间,所述环形支撑下方还设置有若干的支座,所述支座与咬合桩固定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上还设置有若干的斜拉件,所述斜拉件的下端与所述环形支撑相连,所述斜拉件的上端与咬合桩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围檩,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咬合桩环向设置的环形支撑,所述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还设置有若干的横撑,所述横撑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相对侧之间,所述环形支撑下方还设置有若干的支座,所述支座与咬合桩固定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上还设置有若干的斜拉件,所述斜拉件的下端与所述环形支撑相连,所述斜拉件的上端与咬合桩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檩,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件的下端沿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向下延伸,形成贴合在环形支撑内侧上的贴合部,所述贴合部与所述环形支撑内侧之间相焊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围檩,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撑包括位于内侧的内板和位于外侧的外板,还包括至少两根环形设置的工字钢,所述内板覆盖在各工字钢朝向内侧的翼板上,所述外板覆盖在各工字钢朝向外侧的翼板上,所述内板与横撑相连,所述外板与咬合桩相连。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围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与所述咬合桩之间相隔开,在所述外板与所述咬合桩之间的间隙内浇筑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云谢全鸿蒙文武陈星旭陈东川刘瑞斌漆涛何煜民杨闯李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