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结构、厂区排水系统及排水建造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88326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排水结构、厂区排水系统及排水建造方法,排水结构包括场地及下水管路,场地上设有集水坑,集水坑的底部为渗水层,集水坑的两侧分别为进水部及出水部,出水部用于设置在道路的一侧,下水管路的一端为进水口,进水口用于设置在出水部靠近道路的一侧。上述排水结构,集水坑可用于储存雨水等,若雨水较少,可通过集水坑底部的渗水层使雨水逐渐渗入地下,若雨水较多,无法及时通过渗水层渗入地下,则在集水坑内水集满之后,雨水可流过出水部进入进水口内,则上述排水结构可防止雨水直接流到道路上,减少道路旁下水管路的排水压力,降低下水管路的成本,减少泥沙流到道路上造成扬沙或堵塞下水管路等问题。

Drainage Structure, Plant Drainage System and Drainage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水结构、厂区排水系统及排水建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排水结构、厂区排水系统及排水建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场地的雨水排水组织是竖向设计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场地各处标高的确定,各部分之间标高关系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场地内的排雨水组织。常规场地雨水排水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地表的自然排水方式,这方式不设任何排水设施,利用地形坡度及地质和气象上的特点来排除雨水。第二种是采用地下的雨水管道排水,在场地面积较大、地形平坦时,采用管道式雨水排水方式是较为合适的。除以上两种基本方式外,在场地卫生及环境质量要求较低时,场地中的雨水排水也可采用明沟排水方式。但上述方式排水量大,雨水管道排水压力大,需要使用较大尺寸的雨水管道,同时直接排水时泥沙等杂物会进入管道,有可能造成堵塞,使雨水等直接排到路面,影响交通。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减少排水压力的排水结构、厂区排水系统及排水建造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排水结构,包括:场地,所述场地上设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的底部为渗水层,所述集水坑的两侧分别为进水部及出水部,所述出水部用于设置在道路的一侧;及下水管路,所述下水管路的一端为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用于设置在所述出水部靠近道路的一侧。上述排水结构,集水坑可用于储存雨水等,若雨水较少,可通过集水坑底部的渗水层使雨水逐渐渗入地下,若雨水较多,无法及时通过渗水层渗入地下,则在集水坑内水集满之后,雨水可流过出水部进入进水口内,并由下水管路将雨水排走,则上述排水结构可防止雨水直接流到道路上,减少道路旁下水管路的排水压力,因而可采用较细的管,进而降低下水管路的成本,不会影响交通,同时雨水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泥沙等可在集水坑内沉淀,可减少泥沙流到道路上造成扬沙或堵塞下水管路等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坑靠近所述进水部的侧壁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部的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出水部的高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水管路还包括排水管及雨水管网,所述排水管与所述雨水管网连通,所述排水管远离所述雨水管网的一端为所述进水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渗水层为沙质土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坑内设有固沙材料和/或固沙植被。一种厂区排水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排水结构,所述场地用于设置在建筑物与道路之间,所述出水部用于设置在所述进水部远离建筑物的一侧。上述厂区排水系统,通过将排水结构设置于建筑物与道路之间,可聚集雨水,防止雨水直接流到道路上,可减轻下水管路的排水压力,降低下水管路的成本,同时集水坑可沉淀雨水中的泥沙,防止雨水将泥沙带到道路上造成堵塞下水管路或扬沙等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部用于设置在道路的侧边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部为用于设置在建筑周边的散水坡。一种排水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道路一侧的场地上设置集水坑,所述集水坑的两侧分别为进水部及出水部,使所述出水部靠近道路设置;若所述集水坑底部不渗水,在所述集水坑的底部设置渗水层;在所述出水部靠近道路的一侧开设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下水管路连通。上述排水建造方法,通过设置集水坑,并利用集水坑底部的渗水层,可聚集雨水,若雨水较少,可通过集水坑底部的渗水层使雨水逐渐渗入地下,若雨水较多,无法及时通过渗水层渗入地下,则在集水坑内水集满之后,雨水可流过出水部进入进水口内,并由下水管路将雨水排走,则上述排水结构可防止雨水直接流到道路上,减少道路旁下水管路的排水压力,因而可采用较细的管,进而降低下水管路的成本,不会影响交通,同时雨水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泥沙等可在集水坑内沉淀,可减少泥沙流到道路上造成扬沙或堵塞下水管路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厂区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厂区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附图标记说明:100、场地,110、集水坑,111、渗水层,120、进水部,130、出水部,200、下水管路,201、进水口,210、排水管,220、雨水管网,10、道路,20、建筑物。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排水结构,包括场地100及下水管路200,场地100上设有集水坑110,集水坑110的底部为渗水层111,集水坑110的两侧分别为进水部120及出水部130,出水部130用于设置在道路10的一侧,下水管路200的一端为进水口201,进水口201用于设置在出水部130靠近道路10的一侧。上述排水结构,集水坑110可用于储存雨水等,若雨水较少,可通过集水坑110底部的渗水层111使雨水逐渐渗入地下,若雨水较多,无法及时通过渗水层111渗入地下,则在集水坑110内水集满之后,雨水可流过出水部130进入进水口201内,并由下水管路200将雨水排走,则上述排水结构可防止雨水直接流到道路10上,减少道路10旁下水管路200的排水压力,因而可采用较细的管,进而降低下水管路200的成本,不会影响交通,同时雨水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泥沙等可在集水坑110内沉淀,可减少泥沙流到道路10上造成扬沙或堵塞下水管路200等问题。可选地,出水部130的顶面高于道路10所在的平面。此时出水部130可阻挡雨水,使雨水聚集在集水坑110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集水坑110靠近进水部120的侧壁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此时雨水由进水部120一侧进入集水坑110内,由于集水坑110靠近进水部120的侧壁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雨水流过时较为平缓,有利于雨水中泥沙的沉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进水部120的高度高于或等于出水部130的高度。此时可防止雨水集满后由进水部120处流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下水管路200还包括排水管210及雨水管网220,排水管210与雨水管网220连通,排水管210远离雨水管网220的一端为进水口201。此时雨水进入进水口201,通过排水管210排放至雨水管网220。可选地,排水管210远离雨水管网220的一端高于排水管210的另一端。此时雨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雨水管网2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渗水层111为沙质土层。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场地,所述场地上设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的底部为渗水层,所述集水坑的两侧分别为进水部及出水部,所述出水部用于设置在道路的一侧;及下水管路,所述下水管路的一端为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用于设置在所述出水部靠近道路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场地,所述场地上设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的底部为渗水层,所述集水坑的两侧分别为进水部及出水部,所述出水部用于设置在道路的一侧;及下水管路,所述下水管路的一端为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用于设置在所述出水部靠近道路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坑靠近所述进水部的侧壁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部的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出水部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管路还包括排水管及雨水管网,所述排水管与所述雨水管网连通,所述排水管远离所述雨水管网的一端为所述进水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层为沙质土层。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礼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