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6587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耗能较低、体积较小、成本较低的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一种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磁路部分、动触点部分和静触点部分,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和设置在线圈架上的线圈,所述线圈架形成有左右贯穿的通孔,通孔内设有铁芯,L形轭铁的一端与铁芯固定,L形轭铁的另一端位于线圈架上侧并与衔铁相配合,所述衔铁两端分别为触动端和吸引端,所述衔铁的吸引端位于铁芯左侧或右侧,所述衔铁的触动端位于轭铁上侧并位于推动杆下端下侧,所述线圈通电以使衔铁的吸引端向铁芯的远离轭铁的一侧端部移动,并使衔铁的触动端带动推动杆向上移动。

Clap-in direct-acting constant-opening relay

The purpos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o provide a clapping direct-acting constant-opening relay with low energy consumption, small volume and low cost. The magnetic circuit part includes a coil rack and a coil set on the coil rack. The coil rack forms a through hole with left and right penetration. The through hole is provided with an iron core. One end of the L yoke iron is fixed with the iron core. The other end of the L yoke iron is located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coil rack.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armature, the two ends of the armature are respectively the touching end and the attracting end. The attracting end of the armature is located on the left or right side of the iron core. The touching end of the armature is located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yoke iron and on the lower side of the driving rod. The coil is electrified so that the attracting end of the armature moves to the end of the side far from the yoke iron core and the driving end of the armature drives the driving rod upwar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具体涉及一种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
技术介绍
现有直动式继电器,如申请号为201610276487.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磁路系统,包括U形轭铁、固定在U形轭铁内的下导磁筒、套设在下导磁筒外的线圈架、下端位于下导磁筒内的动铁芯,动铁芯上方设有轭铁板,轭铁板下端面与动铁芯上端面之间形成有行程间隙,行程间隙的外周上形成有呈环形设置的上导磁筒,动铁芯可在上导磁筒内做上下往复运动,上导磁筒与所述轭铁板相固定,动铁芯与推动杆下端固定,推动杆上段位于轭铁板以使并与动簧片固定,通过动铁芯的上下移动以带动动簧片的上下移动,以使动簧片上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或分断。由于动铁芯和下导磁筒的存在,线圈架势必做的很大,同时为了保证动铁芯的上下移动,线圈架上缠绕的线圈匝数较多,使得继电器体积较大、耗能较高,且继电器零部件较多,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耗能较低、体积较小、成本较低的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磁路部分、动触点部分和静触点部分,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和设置在线圈架上的线圈,所述线圈架形成有左右贯穿的通槽,通槽内设有铁芯,L形的轭铁的一端与铁芯固定,L形的轭铁的另一端位于线圈架上侧并与衔铁相配合,所述衔铁两端分别为触动端和吸引端,所述衔铁的吸引端位于铁芯左侧或右侧,所述衔铁的触动端位于轭铁上侧并位于推动杆下端下侧,所述动触点部分包括固定于推动杆上的动簧片和设置在动簧片左右两端的动触点,所述静触点部分包括与动触点对应并位于动触点上侧的静触点,所述线圈通电以使衔铁的吸引端向铁芯的远离轭铁的一侧端部移动,并使衔铁的触动端带动推动杆及动簧片向上移动。本技术通过衔铁的移动以替代动铁芯的移动,以使线圈架横向设置而不竖向设置,以降低继电器高度上的空间,同时线圈架内只设置有铁芯,没有设置导磁筒,线圈架可做的更小,线圈的匝数和体积更小,以实现继电器体积的缩小。其中,衔铁与轭铁的连接固定方式采用常规拍合式继电器中衔铁的固定方式。本技术磁路部分的零部件更少,制造生产装配成本更低,并能适应小体积外壳以使本技术继电器保持小型化。本技术的继电器只有当线圈通电情况下才会使衔铁活动,以使继电器在未通电情况下具有常开功能。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设有返力弹簧座,所述返力弹簧座位于动簧片下侧,且返力弹簧座与动簧片之间连接有若干返力弹簧,当线圈断电,在所述返力弹簧的作用下,动簧片和推动杆向下移动,以使推动杆下端的衔铁触动端下移,以使衔铁的吸引端偏离铁芯。返力弹簧座用于对返力弹簧下端的固定,返力弹簧用于继电器断电后动簧片的拉回及衔铁的复位。当继电器断电后,返力弹簧收缩以将动簧片下拉,以带动推动杆向下移动,以使衔铁的触动端向下移动,从而使衔铁的吸引端向远离铁芯的一侧移动,以实现衔铁的复位。作为优选,所述返力弹簧固定座包括位于左侧的左返力弹簧固定座和位于右侧的右返力弹簧固定座,所述返力弹簧包括左返力弹簧和右返力弹簧,所述动簧片左端与左返力弹簧固定座之间连接有左返力弹簧,所述动簧片右端与右返力弹簧固定座之间连接有右返力弹簧;所述动簧片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左动簧片凸起和右动簧片凸起,所述左动簧片凸起和右动簧片凸起均形成有用于配合返力弹簧上端钩部的钩槽,所述钩槽位于所述动簧片下侧,所述左返力弹簧上端钩部与左动簧片凸起的钩槽配合,所述右左返力弹簧上端钩部与右动簧片凸起的钩槽配合。本技术的返力弹簧不仅用于动簧片和衔铁的复位,返力弹簧为动静触点提供分断力,由于左返力弹簧和右返力弹簧是直接作用在动簧片上,故在动静触点需要分离时可使动触点与静触点快速分离,继电器响应迅速;另外,由于动簧片两端分别被拉紧作用在返力弹簧座上,因此,左返力弹簧和右返力弹簧始终具有一个阻止动簧片水平转动的作用力,从而保证动触点和静触点的精确对准,保证动静触点能可靠精准地接触,以保证本技术继电器的性能。其中,钩槽均位于动簧片下侧,动静触点分断产生的电弧不会打在返力弹簧上,以避免返力弹簧受损,以延长返力弹簧使用寿命。作为优选,所述左返力弹簧固定座结构与右返力弹簧固定座结构相同,所述左返力弹簧下端钩部与左滑杆固定,所述右返力弹簧下端钩部与右滑杆固定,所述左返力弹簧下端钩部能在左滑杆上滑动,所述右返力弹簧下端钩部能在右滑杆上滑动,所述左滑杆与左返力弹簧固定座固定,所述右滑杆与右返力弹簧固定座固定;所述左返力弹簧固定座由左第一返力弹簧固定座和左第二返力弹簧固定座构成,所述右返力弹簧固定座由右第一返力弹簧固定座和右第二返力弹簧固定座构成,所述左滑杆的两端分别与左第一返力弹簧固定座和左第二返力弹簧固定座固定,所述右滑杆的两端分别与右第一返力弹簧固定座和右第二返力弹簧固定座固定。当动簧片的装配位置相对设定位置偏转时,由于返力弹簧上下端钩部中均能滑动以改变位置,返力弹簧能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自动调整位置,以使返力弹簧的长度缩小,从而改变返力弹簧沿推动杆轴线上的力的大小,以使返力弹簧具有足够将动簧片向下拉的拉力,以保证继电器动静触点的迅速分断。本技术能避免因装配原因造成动簧片偏转所导致的动静触点不能迅速分断,并用于防止推动杆上下移动以带动动簧片偏转。其中,根据需要选择左滑杆和右滑杆的形状,并根据需要选择左滑杆和右滑杆的固定方式。作为优选,所述衔铁的触动端固定有绝缘块,所述绝缘块上端面形成有弧面槽,所述推动杆下端呈球面型,所述推动杆下端始终位于所述弧面槽内。绝缘块的设置用于增加爬电距离,同时绝缘块弧面槽的设置用于使推动杆的上下更为方便,以使推动杆下端不会与衔铁触动端侧的绝缘块相脱离。作为优选,所述衔铁的触动端上形成有若干向外凸出的第一定位凸起,所述衔铁的触动端上形成有若干内凹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绝缘块固定在衔铁的触动端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相配合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绝缘块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凸起;所述轭铁上端面形成有沉槽以对所述绝缘块下端让位。触动端与绝缘块形状的设置以使绝缘块不会脱离衔铁的触动端,沉槽的设置用于使本技术继电器体积能做的更小。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壁上固定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壳体内壁与衔铁吸引端之间,当线圈通电时,所述衔铁的吸引端向远离铁芯侧移动以与弹性件接触;所述弹性件为弯折的片簧,所述片簧的一端与壳体固定,当线圈通电时,所述衔铁的吸引端向远离铁芯侧移动以与片簧的另一端接触。弹性件的设置用于对衔铁进行限位,以对衔铁进行定位,以防止继电器断电后衔铁复位后的晃动。作为优选,所述推动杆上形成有推动杆凸起,所述推动杆凸起与动簧片之间固定有压缩弹簧,所述推动杆上固定有用于防止动簧片脱出的挡圈。压缩弹簧的设置用于支撑动簧片。作为优选,所述推动杆上套设有托盘,所述托盘包括向上延伸的围合部,所述压缩弹簧下端位于所述围合部内。托盘的设置用于保持压缩弹簧下端的稳定,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固定有下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形成有上下贯穿以供推动杆通过的下通孔,所述推动杆穿过下通孔并使推动杆凸起位于下固定板上侧;所述下固定板下端面形成有向下或向上延伸的下导向凸起,所述下导向凸起呈环形并与所述下通孔相通;所述壳体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磁路部分、动触点部分和静触点部分,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和设置在线圈架上的线圈,所述线圈架形成有左右贯穿的通槽,通槽内设有铁芯,L形的轭铁的一端与铁芯固定,L形的轭铁的另一端位于线圈架上侧并与衔铁相配合,所述衔铁两端分别为触动端和吸引端,所述衔铁的吸引端位于铁芯左侧或右侧,所述衔铁的触动端位于轭铁上侧并位于推动杆下端下侧,所述动触点部分包括固定于推动杆上的动簧片和设置在动簧片左右两端的动触点,所述静触点部分包括与动触点对应并位于动触点上侧的静触点,所述线圈通电以使衔铁的吸引端向铁芯的远离轭铁的一侧端部移动,并使衔铁的触动端带动推动杆及动簧片向上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磁路部分、动触点部分和静触点部分,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和设置在线圈架上的线圈,所述线圈架形成有左右贯穿的通槽,通槽内设有铁芯,L形的轭铁的一端与铁芯固定,L形的轭铁的另一端位于线圈架上侧并与衔铁相配合,所述衔铁两端分别为触动端和吸引端,所述衔铁的吸引端位于铁芯左侧或右侧,所述衔铁的触动端位于轭铁上侧并位于推动杆下端下侧,所述动触点部分包括固定于推动杆上的动簧片和设置在动簧片左右两端的动触点,所述静触点部分包括与动触点对应并位于动触点上侧的静触点,所述线圈通电以使衔铁的吸引端向铁芯的远离轭铁的一侧端部移动,并使衔铁的触动端带动推动杆及动簧片向上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返力弹簧座,所述返力弹簧座位于动簧片下侧,且返力弹簧座与动簧片之间连接有若干返力弹簧,当线圈断电,在所述返力弹簧的作用下,动簧片和推动杆向下移动,以使推动杆下端的衔铁触动端下移,以使衔铁的吸引端偏离铁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力弹簧固定座包括位于左侧的左返力弹簧固定座和位于右侧的右返力弹簧固定座,所述返力弹簧包括左返力弹簧和右返力弹簧,所述动簧片左端与左返力弹簧固定座之间连接有左返力弹簧,所述动簧片右端与右返力弹簧固定座之间连接有右返力弹簧;所述动簧片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左动簧片凸起和右动簧片凸起,所述左动簧片凸起和右动簧片凸起均形成有用于配合返力弹簧上端钩部的钩槽,所述钩槽位于所述动簧片下侧,所述左返力弹簧上端钩部与左动簧片凸起的钩槽配合,所述右左返力弹簧上端钩部与右动簧片凸起的钩槽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合直动式常开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返力弹簧固定座结构与右返力弹簧固定座结构相同,所述左返力弹簧下端钩部与左滑杆固定,所述右返力弹簧下端钩部与右滑杆固定,所述左返力弹簧下端钩部能在左滑杆上滑动,所述右返力弹簧下端钩部能在右滑杆上滑动,所述左滑杆与左返力弹簧固定座固定,所述右滑杆与右返力弹簧固定座固定;所述左返力弹簧固定座由左第一返力弹簧固定座和左第二返力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荣爱郭顺可陈烜王亚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