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直流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5971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6:4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直流马达的特征在于,包括:盖组件(10);轭组件(30),具有与上述盖组件(10)相结合的下部壳体(40)和配置于上述盖组件(10)的内部的多个励磁极(31);电枢组件(20),包括电枢芯(22)以及上绝缘体(23)、下绝缘体(24),上述电枢芯(22)具有用于卷绕与上述励磁极(31)相互作用的线圈(21)的多个电极齿(22A),上述上绝缘体(23)、下绝缘体(24)与上述电枢芯(22)的上下部相结合;整流子(50),设置于上述电枢芯(22)的下方,与励磁极(31)相对应地,具有数量与上述励磁极(31)的数量相同的整流子薄膜(51);刷握(60),配置于上述下部壳体(40)的内侧,包括随着上述电枢组件(20)的旋转来选择性地与上述整流子(50)相接触的电刷(61);旋转轴(70),与上述电枢芯(22)和整流子(50)相结合,并一同进行旋转;上下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80),分别设置于上述旋转轴(70)的上下部;刷握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90),设置于上述刷握(60),插入设置于构成轭组件(30)的轭圆筒体(32);接地单元(110),包括供电用连接器(100),上述供电用连接器(100)与在上述刷握(60)的支撑体(62)形成的连接器放置部(63)相结合;以及绝缘单元(120),以面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在上述刷握(60)的支撑体(62)的中心所设置的整流子(50)的上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直流马达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直流马达。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如下的车辆用直流马达:防止噪音及振动,马达效率优秀,可适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等。
技术介绍
通常,作为为了使作为汽车空调装置的空调系统工作而吸入外部空气的装置,有在专利公开公报第2001-0097340号、第2003-0035232号等公开的直流马达。这种直流马达利用鼓风机风扇(blowerfan)旋转大气中的空气或汽车室内的空气来使空气向蒸发器周围通过,将高温多湿的空气变化为低温除湿的空气,使其向室内流入,从而维持舒适的环境。在这种直流马达中,在内周面配置有磁铁的轭(yoke)的内侧以自由旋转的方式配置有电枢(armature)。上述电枢具有从旋转轴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电极齿(teeth),在电极齿与相邻的其他电极齿之间,沿着轴方向长长地形成有多个用于卷绕电枢线圈的缝隙(slot)。在缝隙隔着规定间隔卷绕有多个线圈(coil),各自的线圈以可通电的方式与在和上述电枢隔开规定距离的旋转轴安装的整流子(commutator)的整流子薄膜(区间:segment)相联接。并且,各个整流子薄膜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电刷(brush)相联接。因此,若从上述电刷向整流子供电,则在各个线圈形成磁场,通过以如上所述的方式产生的磁场与附着于上述轭的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使安装有电枢及整流子的上述旋转轴旋转并产生驱动力,使鼓风机风扇进行旋转驱动来适用于车辆用空调系统等。如上所述的直流马达可进行大范围且高精密度地速度控制,因此,还可用于在车辆的制动装置使用的防抱死制动系统(ABS,Anti-LockBrakeSystem)。尤其,最近,根据车辆用直流马达市场的需求,为了马达的小型化、驱动效率的最大化及防止噪音及振动,研究研发了多种结构的马达。在上述内容中公开的专利公开公报第2001-0097340号、第2003-0035232号的直流马达具有如下的问题,即,在前者的情况下,向马达的侧面插入用于吸收噪音及振动的橡胶,但是,无法阻隔马达的上下方向振动,当高速旋转时,马达的振动被放大,在后者的情况下,向马达的上部及西部插入O环,由于根据O环压缩的硬度增加,振动防止效果变得微弱。并且,在使卷绕于电枢芯缝隙的多个线圈以能够通电的方式与整流子的整流子薄膜相连接的情况下,如授权专利第10-0911618号,在隔着规定间以放射状隔配置于整流子的上方周围的线圈联接卡止片使上述线圈卡止联接,来向整流子的整流子薄膜供电,如公开专利第10-2013-0075118号,以能与上述整流子薄膜通电的方式设置的刷握与整流子一同设置于电枢芯的下方。因此,当与整流子的联接卡止片相联接的线圈重复卷绕于电枢芯缝隙时,线圈与线圈相互扭结来卷绕于电枢芯缝隙,因此,与上述卡止片相联接的线圈与线圈通过驱动直流马达时所产生的振动相互接触,由此可能短路现象,从而具有使马达破损等马达的可靠性降低,由此,当产生根据上述整流子的工作的整流现象时,通过与整流子相联接的线圈在向整流子的中心插入的旋转轴周围产生火花放电或在向整流子插入的旋转轴中借助上述线圈的磁场可能泄漏,从而降低马达的驱动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使整流子与电枢芯缝隙相联接的线圈与线圈之间绝缘,并在向整流子插入的旋转轴的周围中防止借助线圈的磁场泄漏。并且,从电刷向整流子供电的刷握的电刷与整流子薄膜的周围面面接触来在整流子进行旋转时供电,由于在构成上述整流子的周围面的整流子薄膜与薄膜之间形成的凹槽,当相互面接触时,在上述电刷与上述凹槽之间产生噪音及振动,从而具有大大降低借助噪音及振动的直流马达的品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以往,如日本特开2001-24545号,在刷握的内侧与电刷的外侧隔着规定间隔设置弹性体,在此情况下,可通过弹性体减少电刷与凹槽之间的振动,但是,借助上述弹性体的振动直接向马达的壳体传递,从而依然具有大大地诱发噪音的问题。并且,在以往的直流马达中,用于向电刷通电的供电用连接器以能够与刷握的支撑体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但是,未坚固地组装,因此,安全性不足,未向刷握提供接地结构,当向电刷供电时,可能产生漏电流,从而无法马达的失灵,进而,若漏电流通过轴承流动,则在窄的轴承之间产火花(spark),即,电弧(arc),产生在轴承表面形成槽的轴承电蚀(电解腐蚀),由此,产生轴承容易破损的现象。因此,为了马达的接地,提出了如下的方式,即,在轴承盖形成额外的接地框架或在轴承盖形成孔,从而在上述孔固定接地端子,但是,这种方式具有如下的问题,即,使轴承盖的结构复杂来增加马达的整体尺寸,由于结构复杂,难以设置及分解作业,从而增加组装马达所需的整体作业工序数量。因此,本专利技术人考虑如上所述的情况提出具有更高的效率且可减少马达的噪音及振动的得到改善的车辆用直流马达。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减少旋转轴进行旋转及电刷进行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及振动,从而使噪音无法向车辆内部传递。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车辆用直流马达:使与整流子相联接的线圈的接触点与接触点绝缘,排除短路现象,同时,使磁场部在向整流子插入的旋转轴的周围泄漏,从而提高马达的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使供电时产生的漏电流无法向轴承壳体传递,从而防止因轴承破损而产生的马达的可靠性的降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直流马达的特征在于,包括:盖组件10;轭组件30,具有与上述盖组件10相结合的下部壳体40和配置于上述盖组件10的内部的多个励磁极31;电枢组件20,包括电枢芯22以及上绝缘体23、下绝缘体24,上述电枢芯22具有用于卷绕与上述励磁极31相互作用的线圈21的多个电极齿22A,上述上绝缘体23、下绝缘体24与上述电枢芯22的上下部相结合;整流子50,设置于上述电枢芯22的下方,与励磁极31相对应地,具有数量与上述励磁极31的数量相同的整流子薄膜51;刷握60,配置于上述下部壳体40的内侧,包括随着上述电枢组件20的旋转来选择性地与上述整流子50相接触的电刷61;旋转轴70,与上述电枢芯22和整流子50相结合,并一同进行旋转;上下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80,分别设置于上述旋转轴70的上下部;刷握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90,设置于上述刷握60,插入设置于构成轭组件30的轭圆筒体32;接地单元110,包括供电用连接器100,上述供电用连接器100与在上述刷握60的支撑体62形成的连接器放置部63相结合;以及绝缘单元120,以面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在上述刷握60的支撑体62的中心所设置的整流子50的上方。在本专利技术中,上下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80可包括上部托架81、下部托架82以及上部弹性缓冲部件83、下部弹性缓冲部件84。在本专利技术的上下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80中,使分别在上述上部托架81、下部托架82各自的支撑部81A、82A的弯曲部的末端形成的凹槽部81C、82C与轭圆筒体32的上部突起部32A、下部突起部32B相结合,在上述上部托架81、下部托架82各自的支撑部81A、82A的上端形成粘连孔81D、82D来向上述粘连孔81D、82D插入突出形成于上部弹性缓冲部件83、下部弹性缓冲部件84的插入突起83A、84A,从而使上述上部弹性缓冲部件83、下部弹性缓冲部件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直流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盖组件(10);轭组件(30),具有与上述盖组件(10)相结合的下部壳体(40)和配置于上述盖组件(10)的内部的多个励磁极(31);电枢组件(20),包括电枢芯(22)以及上绝缘体(23)、下绝缘体(24),上述电枢芯(22)具有用于卷绕与上述励磁极(31)相互作用的线圈(21)的多个电极齿(22A),上述上绝缘体(23)、下绝缘体(24)与上述电枢芯(22)的上下部相结合;整流子(50),设置于上述电枢芯(22)的下方,与励磁极(31)相对应地,具有数量与上述励磁极(31)的数量相同的整流子薄膜(51);刷握(60),配置于上述下部壳体(40)的内侧,包括随着上述电枢组件(20)的旋转来选择性地与上述整流子(50)相接触的电刷(61);旋转轴(70),与上述电枢芯(22)和整流子(50)相结合,并一同进行旋转;上下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80),分别设置于上述旋转轴(70)的上下部;刷握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90),设置于上述刷握(60),插入设置于构成轭组件(30)的轭圆筒体(32);接地单元(110),包括供电用连接器(100),上述供电用连接器(100)与在上述刷握(60)的支撑体(62)形成的连接器放置部(63)相结合;以及绝缘单元(120),以面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在上述刷握(60)的支撑体(62)的中心所设置的整流子(50)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08 KR 10-2016-01667391.一种车辆用直流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盖组件(10);轭组件(30),具有与上述盖组件(10)相结合的下部壳体(40)和配置于上述盖组件(10)的内部的多个励磁极(31);电枢组件(20),包括电枢芯(22)以及上绝缘体(23)、下绝缘体(24),上述电枢芯(22)具有用于卷绕与上述励磁极(31)相互作用的线圈(21)的多个电极齿(22A),上述上绝缘体(23)、下绝缘体(24)与上述电枢芯(22)的上下部相结合;整流子(50),设置于上述电枢芯(22)的下方,与励磁极(31)相对应地,具有数量与上述励磁极(31)的数量相同的整流子薄膜(51);刷握(60),配置于上述下部壳体(40)的内侧,包括随着上述电枢组件(20)的旋转来选择性地与上述整流子(50)相接触的电刷(61);旋转轴(70),与上述电枢芯(22)和整流子(50)相结合,并一同进行旋转;上下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80),分别设置于上述旋转轴(70)的上下部;刷握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90),设置于上述刷握(60),插入设置于构成轭组件(30)的轭圆筒体(32);接地单元(110),包括供电用连接器(100),上述供电用连接器(100)与在上述刷握(60)的支撑体(62)形成的连接器放置部(63)相结合;以及绝缘单元(120),以面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在上述刷握(60)的支撑体(62)的中心所设置的整流子(50)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直流马达,其特征在于,上下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80)包括上部托架(81)、下部托架(82)以及上部弹性缓冲部件(83)、下部弹性缓冲部件(8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直流马达,其特征在于,在上下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80)中,使分别在上述上部托架(81)、下部托架(82)各自的支撑部(81A、82A)的弯曲部的末端形成的凹槽部(81C、82C)与轭圆筒体(32)的上部突起部(32A)、下部突起部(32B)相结合,在上述上部托架(81)、下部托架(82)各自的支撑部(81A、82A)的上端形成粘连孔(81D、82D)来向上述粘连孔(81D、82D)插入突出形成于上部弹性缓冲部件(83)、下部弹性缓冲部件(84)的插入突起(83A、84A),从而使上述上部弹性缓冲部件(83)、下部弹性缓冲部件(84)与上部托架(81)、下部托架(82)相结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直流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弹性缓冲部件(83)、下部弹性缓冲部件(84)在以包围收容上部托架(81)、下部托架(82)各自的上轴承(140)、下轴承(150)的上轴承收容罩(81E)、下轴承收容罩(82E)的外侧周围的形态放置之后,上部弹性缓冲部件(83)的外侧周围与盖组件(10)的旋转轴孔(10A)的内侧面面接触,下部弹性缓冲部件(84)的外侧周围与下部壳体(40)的中心凹入部的周围内侧面面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直流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突起(83A、84A)形成卡定部(83A'、84A')。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直流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刷握左右振动及噪音衰减用缓冲单元(90)包括:多个缓冲部件(90A),与在刷握(60)的支撑体(62)隔着规定间隔突出形成的多个插入突起(62A)相结合;以及插入凹入部(90A'),形成于上述缓冲部件(90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桭远崔哲源
申请(专利权)人:塔玛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