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17928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该监测装置包括箱体、尼龙网和过滤棉片,所述监测装置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四面镂空的箱体,用作监测装置的支撑体,同时保证水流畅通;内层为大小等同于外层的尼龙网,用于通过藻类阻止其他残渣;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多个过滤棉片,用于提供藻类着生,供给螺类食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监测装置质量轻、抗冲击性能好、耐腐蚀、使用寿命长,可满足测试的食物要求,测试生物不易被敌害生物取食,不易被水流和刮风带走,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生长环境,干扰少,可以检测污染对田螺不同生长期的影响,适合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和稻田等环境的监测,可长期在水下工作,应用前景广阔。

An in-situ monitoring device for ecological toxicity of snail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situ monitoring device for the ecological toxicity of snails. The monitoring device includes a box body, nylon mesh and filter cotton sheet. The monitoring device consists of two inner and outer layers, and the outer layer is a hollow box with four sides, which is used as a support of the monitoring device and ensures smooth flow of water. The inner layer is nylon mesh of the same size as the outer layer, which is used to prevent other residues through algae. The inner part of the box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filter cotton sheets for algae imbibition. Give snails food. The monitoring device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light weight, good impact resistance,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long service life, and can meet the food requirements for testing. The testing organism is not easy to be eaten by enemy organisms, and is not easy to be taken away by water flow and wind. The original growth environment is maintained to the maximum extent with less interference. It can detect the influence of pollution o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snails and is suitable for ponds, reservoirs, rivers and artificial work. The monitoring of wetland and paddy field environment can work underwater for a long time and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
本技术属于环境生态毒理诊断装置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1975年,美国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提出的“贻贝监测计划”,监测研究海洋域生物个体内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从而评价研究海洋域的污染状况,到了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区域性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然而,目前主要依赖于实验室异位诊断手段,但随着污染生态毒理诊断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深入发展,急需开展以原位毒性诊断为手段的研究,因此,设计更为适应开展原位生态毒性诊断的实验装置则尤为重要,这是保障研究顺利开展以及获得可靠数据的首要条件。另外,对于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而言,监测藻类的生态毒性的装置比较多,但对于底栖动物田螺生态毒性的原位监测装置较少,农业生产残留农药以及工农业流入的重金属污染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使得田螺成为直接的接受者。螺类栖息于淡水的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以及稻田中,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且适应性强,对环境敏感度强,对重金属有很好的富集作用,其幼体对污染物的反应更敏感,死亡率与污染物的含量具有一致性,可用来监测报警突发污染情况。因此,通过螺类移植培养,原位监测污染物对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质量的影响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目前对于底栖动物的调查多采取野外用拖网、采泥器、人工基质采样器等类似器材采样,但上述方法存在一些普遍的缺点:1、对河床具有破坏性,对河床的干扰较大;2、拖网和采泥器在指示生物较小或者密度较小时容易造成数据误差;3、人工基质与真实环境有偏差;4、无法监测污染对指示生物不同生长期的影响。技术内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易的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适用于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等环境的实时检测。本技术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包括箱体、尼龙网和过滤棉片,所述监测装置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四面镂空的箱体,用作监测装置的支撑体同时保证水流畅通;内层为大小等同于外层的尼龙网,用于通过藻类阻止其他残渣;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多个过滤棉片,用于提供藻类着生,供给螺类食物。为了克服现场实验的指示生物随水流或随意活动,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原生态生境条件,例如提供藻类着床,满足螺类食物供给,尽可能不改变螺类的生境条件,同时适合不同生长期的螺类的实验装置,以适用于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等环境污染物的生物监测,本技术提供的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相当于固定的生境“培养箱”,适合一定量的螺类原位长期生长,适用于原位监测环境污染物对螺类的生态毒性。优选地,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用于将箱体定位在某一相对固定水域的固定竿。优选地,所述尼龙网为18~40目尼龙网。优选地,所述过滤棉片分别设置在箱体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以及等间隔分布于箱体内部。优选地,所述箱体的内侧壁上设有固定穿孔,所述固定穿孔中设置有绑绳,所述过滤棉片通过绑绳固定在箱壁上。优选地,所述过滤棉片通过绑绳与箱体外部框架固定。优选地,所述过滤棉片与箱体等高。优选地,所述过滤棉片与箱体的左端或者右端保留2~4cm的间距。优选地,相邻过滤棉片之间的距离为6~10cm,使螺类可以在不同的箱壁和过滤棉片之间自由爬行,增加了食物的来源同时增加螺类活动的空间。优选地,所述箱体由两个相互对插的文件框组成,可用尼龙扎或松紧绳在两个文件框交接处捆绑固定。优选地,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连接起吊绳索的挂环。优选地,所述箱体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将箱体定位在某一相对固定水域的固定锚。更优选地,所述固定锚呈倒三角型,使监测装置不易被水流和刮风带走。整个箱体为塑料箱体,文件框的材料使用的是PC材料,质量轻、抗冲击性能好、能抵抗酸碱的侵蚀,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化学稳定性好,且具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耐环境应力开裂性也比较好。优选地,所述螺类为滤食性软体动物,包括田螺、坑螺等滤食性软体动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巧妙地将两个文件框组合在一起形成监测装置的主体结构,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废物利用,绿色环保,经济,可自己动手制作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螺类等实验田。(2)本技术水流畅通,箱体变形小,实用化程度高,监测过程中不需另外投喂食物,可以很好地满足螺类的食物要求,螺类移植过程不易被敌害生物取食,不易被水流和刮风带走,满足了培养螺类生长和抗风浪的特殊要求。(3)本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生长环境,保证移植样品全部取回,可以检测污染对螺类生物不同生长期的影响,适合池塘、水库、河溪、人工湿地、稻田等环境的监测,对底栖生物和指示生物干扰少,可长期在水下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两个文件框对插组合形成箱体的平面结构图。其中,1-箱体,11-文件框,3-过滤棉片,4-固定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包括箱体1、尼龙网和过滤棉片3。该监测装置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四面镂空的箱体1,该箱体1由两个相互对插的文件框11组成,可用尼龙扎或松紧绳在两个文件框11交接处捆绑固定,用作监测装置的支撑体,同时保证水流畅通;内层为大小等同于外层的18~40目尼龙网,用于通过藻类阻止其他残渣;箱体1的内部设有多个过滤棉片3,用于提供藻类着生,供给螺类食物。另外,该监测装置还包括固定竿4,用于将箱体1定位在某一相对固定水域。具体地,过滤棉片3分别设置在箱体1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以及等间隔分布于箱体内部。箱体1的内侧壁上设有固定穿孔,固定穿孔中设置有绑绳,过滤棉片3通过绑绳固定在箱壁上,而分布于箱体1内部的过滤棉片3通过绑绳与箱体1外部框架固定。较长的过滤棉片长20cm、宽1cm、高8cm(2片),较短的过滤棉片长15cm、宽1cm、高8cm(2片),过滤棉片3与箱体1等高,过滤棉片3与箱体1的左端或者右端保留2~4cm的间距,两个相邻过滤棉片3之间的距离为6~10cm,保证螺类可以在不同的箱壁和过滤棉片3之间自由爬行,增加了食物来源的同时,增加螺类活动的空间。实施例2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为了更好地实现原位监测效果,减轻风浪的影响,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箱体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连接起吊绳索的挂环;箱体的底部设置有呈倒三角型的固定锚,用于将箱体定位在某一相对固定水域,使监测装置不易被水流和刮风带走。整个箱体为塑料箱体,文件框的材料使用的是PC材料,质量轻、抗冲击性能好、能抵抗酸碱的侵蚀,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化学稳定性好,且具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耐环境应力开裂性也比较好。使用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进行环境监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指示生物培养与准备先在实验室条件下田螺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尼龙网和过滤棉片,所述监测装置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四面镂空的箱体,用作监测装置的支撑体,同时保证水流畅通;内层为大小等同于外层的尼龙网,用于通过藻类阻止其他残渣;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多个过滤棉片,用于提供藻类着生,供给螺类食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尼龙网和过滤棉片,所述监测装置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四面镂空的箱体,用作监测装置的支撑体,同时保证水流畅通;内层为大小等同于外层的尼龙网,用于通过藻类阻止其他残渣;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多个过滤棉片,用于提供藻类着生,供给螺类食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用于将箱体定位在某一相对固定水域的固定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网为18~40目的尼龙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类生态毒性原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棉片分别设置在箱体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以及等间隔分布于箱体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杨贵黎华寿秦俊豪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