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2404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11:19
一种电连接器,包含端子模块与容置端子模块的外壳;端子模块包括具有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与第四端子组的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第三端子模块及第四端子模块,第二端子组与第三端子组位于第一端子组与第四端子组后方,且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及第四端子组其中之一的至少一侧由外而内排列有接地端子、信号端子及信号端子;而外壳包括有相互结合的上壳体及下壳体,下壳体具有容置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与第四端子组连接端的贯穿部。

Electrical connect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includes a housing of a terminal module and a capacitive terminal module; the terminal module includes a first terminal module with a first terminal group, a second terminal group, a third terminal group and a fourth terminal group, a second terminal module, a third terminal module and a fourth terminal module, and the second terminal group and a third terminal group are located behind the first terminal group and the fourth terminal group, and the first terminal group is located behind the first terminal group and the fourth terminal group. Grounding terminals, signal terminals and signal terminals are arranged on at least one side of group A, group II, group III and group IV from outside to inside, while the shell includes an upper shell and a lower shell which are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lower shell has a penetrating part which can accommodate the connecting ends of the first terminal group, the second terminal group, the third terminal group and the fourth terminal gro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涉及电子插接片使用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一般用以插接电子插接片的电连接器,通常由壳体、四组端子组以及至少四个支架所构成,可将该等端子组分别上下排列设于该等支架上,之后将设有该端子组的支架依序设置于该壳体中,以完成该电连接器。以上述常用的电连接器而言,由于该电连接器为符合相关的电子产品,其体积皆较设计为轻、薄、短、小,使得该些端子组的各端子也相对细小,当各端子组的端子装设于支架之后,更要依序将具有端子组的支架逐一放入壳体内,使得组装的过程中各端子组会互相干涉,而导致该些端子组的各端子弯折甚至损坏的情形发生,进而影响电连接器的制作合格率以及后续的使用。因此,如何专利技术出一种电连接器,以使其具有快速组合、易于制作以及提升制作合格率的目的,借以有效改善习用的缺失,将是本专利技术所欲积极公开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憾,专利技术人有感其未臻于完善,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服,进而研发出一种电连接器,以期可达到快速组合、易于制作以及提升制作合格率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端子模块包含有:端子模块以及外壳;所述端子模块包括有由下而上相重叠的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第三端子模块及第四端子模块,所述第一端子模块具有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模块具有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模块具有第三端子组,所述第四端子模块具有第四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四端子组相互对应,所述第二端子组与所述第三端子组相互对应,且所述第二端子组与所述第三端子组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四端子组后方,而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组及所述第四端子组其中之一的至少一侧由外而内排列有接地端子、信号端子及信号端子;而所述外壳容置所述端子模块,其包括有相互结合的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具有贯穿部,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组及所述第四端子组的连接端容置于所述贯穿部。上述的电连接器中,第一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第一座体,第一座体与第一端子组结合,且第一端子组包括有多个第一端子,第一端子具有本体部,本体部的两端分别具有接触端及连接端。上述的电连接器中,第二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第二座体,第二座体与第二端子组结合,且第二端子组包括有多个第二端子,第二端子具有本体部,本体部的两端分别具有接触端及连接端,第二座体包覆第二端子的本体部。上述的电连接器中,第三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第三座体,第三座体与第三端子组结合,且第三端子组包括有多个第三端子,第三端子具有本体部,本体部的两端分别具有接触端及连接端,第三座体包覆第三端子的本体部。上述的电连接器中,第四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第四座体,第四座体与第四端子组结合,且第四端子组包括有多个第四端子,第四端子具有本体部,本体部的两端分别具有接触端及连接端,第四座体包覆第四端子的本体部。上述的电连接器中,贯穿部具有相邻的第一贯穿部、第二贯穿部、第三贯穿部及第四贯穿部,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及第四端子组的连接端分别容置于第一贯穿部、第二贯穿部、第三贯穿部及第四贯穿部。上述的电连接器中,第一贯穿部具有第一横向容置孔、及连通第一横向容置孔的多个第一纵向容置孔,而第一端子组的连接端容置于第一横向容置孔与第一纵向容置孔。上述的电连接器中,第二贯穿部具有第二横向容置孔、及连通第二横向容置孔的多个第二纵向容置孔,而第二端子组的连接端容置于第二横向容置孔与第二纵向容置孔。上述的电连接器中,第三贯穿部具有第三横向容置孔、及连通第三横向容置孔的多个第三纵向容置孔,而第三端子组的连接端容置于第三横向容置孔与第三纵向容置孔。上述的电连接器中,第四贯穿部具有第四横向容置孔、及连通第四横向容置孔的多个第四纵向容置孔,而第四端子组的连接端容置于第四横向容置孔与第四纵向容置孔。上述的电连接器中,下壳体的第一贯穿部与第二贯穿部之间设有第一凸肋,第一凸肋设有第一接地件,第二贯穿部与第三贯穿部之间设有第二凸肋,第二凸肋设有第二接地件,第三贯穿部与第四贯穿部之间设有第三凸肋,第三凸肋设有第三接地件。上述的电连接器中,第一接地件、第二接地件及第三接地件设有多个接脚,接脚分别与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及第四端子组的接地端子接触。上述的电连接器中,第一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与第一端子组结合的第一座体,第二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与第二端子组结合的第二座体,第三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与第三端子组结合的第三座体,第四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与第四端子组结合的第四座体,而外壳的两内侧分别设有卡槽,可使第一座体、第二座体、第三座体与第四座体由下而上相互重叠后以其两侧分别嵌接于卡槽。上述的电连接器中,外壳的一端具有插接口,且上壳体与下壳体的一端内侧具有与插接口连通的多个凹槽,而第一端子组的接触端与第四端子组的接触端分别容置于凹槽中。上述的电连接器中,上壳体设有多个组接部,下壳体具有分别与组接部结合的多个对接部。上述的电连接器中,组接部为凹槽或凸块,而对接部为与组接部结合的凸块或凹槽。借此,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可利用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第三端子模块以及第四端子模块整合成一端子模块后,再设于外壳中形成电连接器,而达到快速组合、易于制作以及提升制作合格率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下壳体的优选具体实施例的俯视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底视状态示意图。符号说明:1端子模块11第一端子模块111第一端子组1110第一端子1111本体部1112接触端1113连接端112第一座体12第二端子模块121第二端子组1210第二端子1211本体部1212接触端1213连接端122第二座体13第三端子模块131第三端子组1310第三端子1311本体部1312接触端1313连接端132第三座体14第四端子模块141第四端子组1410第四端子1411本体部1412接触端1413连接端142第四座体2外壳20插接口21上壳体211组接部212、226凹槽22下壳体220贯穿部221第一贯穿部2211第一横向容置孔2212第一纵向容置孔222第二贯穿部2221第二横向容置孔2222第二纵向容置孔223第三贯穿部2231第三横向容置孔2232第三纵向容置孔224第四贯穿部2241第四横向容置孔2242第四纵向容置孔225对接部23第一凸肋24第一接地件241、261、281接脚25第二凸肋26第二接地件27第三凸肋28第三接地件29卡槽G接地端子S信号端子S信号端子具体实施方式为充分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说明,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至图5,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电连接器,其至少由端子模块1以及外壳2所构成。端子模块1包括有由下而上相重叠的第一端子模块11、第二端子模块12、第三端子模块13及第四端子模块14,第一端子模块11具有第一端子组111,第二端子模块12具有第二端子组121,第三端子模块13具有第三端子组131,第四端子模块14具有第四端子组141,第二端子组121与第三端子组131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端子模块,其包括有由下而上相重叠的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第三端子模块及第四端子模块,所述第一端子模块具有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模块具有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模块具有第三端子组,所述第四端子模块具有第四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四端子组相互对应,所述第二端子组与所述第三端子组相互对应,且所述第二端子组与所述第三端子组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四端子组后方,而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组及所述第四端子组其中之一的至少一侧由外而内排列有接地端子、信号端子及信号端子;以及外壳,容置所述端子模块,其包括有相互结合的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具有贯穿部,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组及所述第四端子组的连接端容置于所述贯穿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端子模块,其包括有由下而上相重叠的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第三端子模块及第四端子模块,所述第一端子模块具有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模块具有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模块具有第三端子组,所述第四端子模块具有第四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四端子组相互对应,所述第二端子组与所述第三端子组相互对应,且所述第二端子组与所述第三端子组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四端子组后方,而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组及所述第四端子组其中之一的至少一侧由外而内排列有接地端子、信号端子及信号端子;以及外壳,容置所述端子模块,其包括有相互结合的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具有贯穿部,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组及所述第四端子组的连接端容置于所述贯穿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第一座体,所述第一座体与所述第一端子组结合,且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有多个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分别具有接触端及所述连接端,所述第一座体包覆所述第一端子的本体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第二座体,所述第二座体与所述第二端子组结合,且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有多个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分别具有接触端及所述连接端,所述第二座体包覆所述第二端子的本体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第三座体,所述第三座体与所述第三端子组结合,且所述第三端子组包括有多个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具有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分别具有接触端及所述连接端,所述第三座体包覆所述第三端子的本体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端子模块进一步包括有第四座体,所述第四座体与所述第四端子组结合,且所述第四端子组包括有多个第四端子,所述第四端子具有本体部,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分别具有接触端及所述连接端,所述第四座体包覆所述第四端子的本体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部具有相邻的第一贯穿部、第二贯穿部、第三贯穿部及第四贯穿部,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组及所述第四端子组的连接端分别容置于所述第一贯穿部、所述第二贯穿部、所述第三贯穿部及所述第四贯穿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穿部具有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策航
申请(专利权)人:至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