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排座椅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1008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0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排座椅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支撑柱,支撑柱上端与底座的下端连接,支撑柱的下端设置有前后调节丝母块,支撑柱的轴线与前后调节丝母块的轴线垂直,前后调节丝母块水平设置,前后调节丝母块套在丝杠上,丝杠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块固定在底座上,丝杠与固定块之间通过轴承连接,靠近座椅外部的丝杠的端部穿过固定块后设置有第一旋转手持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能够对座椅的前后实现精细的调整,调整是连续性的,适用范围更加的广泛,也会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

A Rear Seat Support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ear seat support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number of support pillars. The upper end of the support pillar is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end of the base. The lower end of the support pillar is provided with front and rear adjusting screw masters. The axis of the support pillar is vertical to the axis of the front and rear adjusting screw masters, and the front and rear adjusting screw masters are horizontally arranged. The two ends of the screw are respectively fixed by the fixing blocks. The screw is fixed on the base,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xing block through a bearing. The end of the screw near the outside of the seat passes through the fixing block and a first rotating hand-held part is arranged after the end of the screw passes through the fixing block.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ingenious design, can fine adjust the front and rear of the seat, the adjustment is continuous, the application scope is wider, and the comfort degree of the user will be increas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排座椅支撑结构
本技术属于后排座椅
,尤其是涉及一种后排座椅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后排座椅一般都是可以前后调节的,现有的调节机构一般都是分档调节,不能实现微调,这样不能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亟需一种能够微调和快速调节集成一体的后排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后排座椅支撑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后排座椅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支撑柱,支撑柱上端与底座的下端连接,支撑柱的下端设置有前后调节丝母块,支撑柱的轴线与前后调节丝母块的轴线垂直,前后调节丝母块水平设置,前后调节丝母块套在丝杠上,丝杠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块固定在底板上,丝杠与固定块之间通过轴承连接,靠近座椅外部的丝杠的端部穿过固定块后设置有第一旋转手持部。进一步的,丝杠上还套有滑动块,滑动块与丝杠之间通过螺纹配合连接,丝杠下方的滑动块套在水平设置的导向杆上,导向杆的长度方向为座椅的前后移动方向,导向杆的两端固定在底板上,导向杆下方设置有相对设置的气缸,气缸与控制器连接,气缸的伸缩杆的端部设置有用于检测滑动块与气缸的伸缩杆之间压力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初始状态时,气缸的伸缩杆的自由端抵顶在滑动块的侧壁上用于对滑动块进行固定。进一步的,气缸的伸缩杆上设置有用于缓冲滑动块冲击的缓冲垫。进一步的,支撑柱上套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的上端与底座的下端固接,减震弹簧的下端与前后调节丝母块固接。进一步的,底座上方设置有缓冲层,缓冲层用缓冲材料制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后排座椅支撑结构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能够对座椅的前后实现精细的调整,调整是连续性的,适用范围更加的广泛,也会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2)本技术还能够快速的对座椅进行前后调整;(3)本技术增加了缓冲层,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颈部支撑与靠背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靠背侧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手机支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底座;111、缓冲层;12、靠背;121、吸热涂层;122、凹槽;13、颈部支撑;131、调节杆;21、支撑柱;22、前后调节丝母块;23、丝杠;24、第一旋转手持部;25、滑动块;26、导向杆;27、气缸;271、缓冲垫;28、减震弹簧;31、第一锥形齿轮;32、第二锥形齿轮;33、上下调节丝母块;34、支撑块;35、传动轴;351、第二旋转手持部;4、手机支架系统;41、第一支撑杆;42、第二支撑杆;43、第三支撑杆、44、支架;441、卡槽;45、限位杆。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后排座椅总成,包括位于底座11上方的缓冲层111,缓冲层111用缓冲材料制成,座椅下方设置支撑座椅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支撑柱21,支撑柱21上套有减震弹簧28,支撑柱21的下端设置有前后调节丝母块22,减震弹簧28的上端与底座11的下端固接,减震弹簧28的下端与前后调节丝母块22固接。支撑柱21的轴线与前后调节丝母块22的轴线垂直,前后调节丝母块22水平设置。前后调节丝母块22套在丝杠23上,丝杠23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块固定在底板上,丝杠23与固定块之间通过轴承连接。靠近底座11外部的丝杠23的端部穿过固定块后设置有第一旋转手持部24。丝杠23上还套有滑动块25,滑动块25与丝杠23之间通过螺纹配合连接。丝杠23下方的滑动块25套在水平设置的导向杆26上,导向杆26的长度方向为底座的前后移动方向。导向杆26的两端固定在底板上。导向杆26下方设置有相对设置的气缸27,气缸27与控制器连接,气缸27的伸缩杆的端部设置有缓冲垫271,缓冲垫271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初始状态时,缓冲垫271抵顶在滑动块25的侧壁上用于对滑动块25进行固定。当需要对底座11的前后进行调整时,旋转第一旋转手持部24,将丝杠23的转动转换成前后调节丝母块22的直线运动,从而实现对底座11的前后调整。压力传感器感受滑动块25对缓冲垫271的压力,压力大于某一设定值时,压力大的一侧的气缸27的伸缩杆收回,压力小的一侧的气缸27的伸缩杆伸长。也就是说当对底座11进行微调时,气缸27的伸缩杆能够随着滑动块25的移动而移动。当需要快速的前后移动底座11时,控制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气缸27,气缸27将伸缩杆收回,可以前后推动底座11,滑动块25在导向杆26上前后移动。如图2所示,座椅的靠背12的最外层设置为吸热涂层121。座椅的靠背12的上方设置有颈部支撑13,颈部支撑13的下端设置有一对对称设置的调节杆131,调节杆131的上端与颈部支撑13的下端固接,调节杆131的下端伸入到靠背12内部。调节杆131上设置有外螺纹,调节杆131的下部套有与其相匹配的上下调节丝母块33,上下调节丝母块33外同轴心的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31。穿过第一锥形齿轮31的上下调节丝母块33的下端可转动的与支撑块34的上端连接,调节杆131的下端伸入到支撑块34的内部,支撑块34固定在靠背12上。第一锥形齿轮31与第二锥形齿轮32啮合,第二锥形齿轮32设置在传动轴35的端部,传动轴35的两端可转动的设置在支撑块34的侧壁上,支撑块34对传动轴35进行支撑。传动轴35上设置有便于旋转传动轴35的第二旋转手持部351。为了美观,调节杆131的下方设置有防护罩,第一锥形齿轮31、第二锥形齿轮32、第二旋转手持部351、上下调节丝母块33、支撑块34均位于防护罩内,防护罩上设置有便于开启的拉链结构。当需要调节颈部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排座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支撑柱(21),支撑柱(21)上端与底座(11)的下端连接,支撑柱(21)的下端设置有前后调节丝母块(22),支撑柱(21)的轴线与前后调节丝母块(22)的轴线垂直,前后调节丝母块(22)水平设置,前后调节丝母块(22)套在丝杠(23)上,丝杠(23)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块固定在底板上,丝杠(23)与固定块之间通过轴承连接,靠近座椅外部的丝杠(23)的端部穿过固定块后设置有第一旋转手持部(2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排座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支撑柱(21),支撑柱(21)上端与底座(11)的下端连接,支撑柱(21)的下端设置有前后调节丝母块(22),支撑柱(21)的轴线与前后调节丝母块(22)的轴线垂直,前后调节丝母块(22)水平设置,前后调节丝母块(22)套在丝杠(23)上,丝杠(23)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块固定在底板上,丝杠(23)与固定块之间通过轴承连接,靠近座椅外部的丝杠(23)的端部穿过固定块后设置有第一旋转手持部(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座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丝杠(23)上还套有滑动块(25),滑动块(25)与丝杠(23)之间通过螺纹配合连接,丝杠(23)下方的滑动块(25)套在水平设置的导向杆(26)上,导向杆(26)的长度方向为座椅的前后移动方向,导向杆(26)的两端固定在底板上,导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秀娟闫达杨丽含赵伟婷李宝平许之宁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大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