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管及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8774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管及热交换器,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该换热管包括外管层及与其可拆卸连接的析出层,析出层的外壁与外管层的内壁贴合,析出层的内壁围成流通空间,流通空间用于流通换热流体,析出层能够析出传热颗粒以增加换热流体的导热系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管,能有效增加换热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强化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管及热交换器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管及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热交换器的换热管主要是由无氧铜或不锈钢构成,为了增加热交换器换热效率,一般是通过在换热管上布置翅片的方式来实现,但是,过多的翅片会增加烟气阻力,容易引起杂质沉积附着在换热管上,从而影响传热效率。从换热管本身上进行改进,能够有效节约成本,减小对换热空间的影响。因此,亟待一种能有效强化传热的换热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管,其能够有效提高传热效率。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能够有效提高传热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段及与其连接的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包括外管层及与其可拆卸连接的析出层,所述析出层的外壁与所述外管层的内壁贴合,所述析出层的内壁围成流通空间,所述流通空间用于流通换热流体,所述析出层能够析出传热颗粒以增加所述换热流体的导热系数。进一步地,所述析出层为纳米氧化铜层。进一步地,所述析出层的外壁与所述外管层的内壁的面积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段为直管。进一步地,所述外管层与所述析出层的径向截面均为圆形。进一步地,所述外管层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所述第二换热段。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段为弯管段。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段为直管段。进一步地,所述析出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外管层的厚度。本技术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主体及所述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段及与其连接的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包括外管层及与其可拆卸连接的析出层,所述析出层的外壁与所述外管层的内壁贴合,所述析出层的内壁围成流通空间,所述流通空间用于流通换热流体,所述析出层能够析出传热颗粒以增加所述换热流体的导热系数,所述主体设置有换热腔,所述换热管容置于所述换热腔内。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换热管,其析出层内壁围成流通空间,用于流通换热流体,当换热流体在流通空间流通时,析出层的会析出传热颗粒进入换热流体,传热颗粒不仅可以增加换热流体的热容量及表面积,而且可以大幅增加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换热管的有益效果包括:增加换热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强化传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换热段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第一换热段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第一换热段的径向截面示意图。图标:100-换热管;110-第一换热段;111-外管层;113-析出层;1131-流通空间;130-第二换热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换热管100,包括第一换热段110及与其连接的第二换热段130,本技术提供的换热管100,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增加换热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强化传热。外管层111的两端分别连接一第二换热段13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段130为弯管,每一个第二换热段130对应的能连接两个第一换热段110,将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100应用于热交换器,实现多管程换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段130还可以为直管,用于与热交换器的换热流体进出口连接。请参照图2所示,第一换热段110包括相互连接的外管层111及析出层113,外管层111为市场上热交换器的换热管常用的无氧铜层或不锈钢层等,析出层113的外壁与外管层111的内壁贴合,如图3所示。请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析出层113的外壁与外管层111的内壁的面积相等,即析出层113的长度与外管层111的长度相等。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要求,析出层113的长度可以小于外管层111的长度。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析出层113与外管层111之间采用卡槽配合的可拆卸连接形式连接,并且使得析出层113的外壁与外管层111的内壁贴合以保证传热效果不受影响。在其他实施例中,析出层113与外管层111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可拆卸的连接形式连接。请结合图2及图3所示,析出层113的内壁围成流通空间1131,流通空间1131用于流通换热流体。在实际应用中,换热流体由流通空间1131中流通,析出层113的内壁与换热流体相接触,析出层113能够析出传热颗粒以增加换热流体的导热系数,析出层析出传热颗粒,传热颗粒进入到加热流体中,不仅增加了流体的热容量与表面积,而且大大增加了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从而强化传热。采用可拆卸连接的连接形式连接析出层113与外管层111,在实际应用中,随着传热的进行,析出层113不断的析出传热颗粒,析出层113越来越薄,因此,换热管100使用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对析出层113进行更换,采用可拆卸的连接形式,拆卸安装析出层113会更加方便,节约人力成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段110为直管,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10可以根据具体热交换器的硬件要求或者时间换热生产的要求进行其他形状的适应性设计。请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外管层111与析出层113的径向截面均为圆形,析出层113的内壁围成的流通空间1131也为圆筒形空间,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段及与其连接的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包括外管层及与其可拆卸连接的析出层,所述析出层的外壁与所述外管层的内壁贴合,所述析出层的内壁围成流通空间,所述流通空间用于流通换热流体,所述析出层能够析出传热颗粒以增加所述换热流体的导热系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段及与其连接的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包括外管层及与其可拆卸连接的析出层,所述析出层的外壁与所述外管层的内壁贴合,所述析出层的内壁围成流通空间,所述流通空间用于流通换热流体,所述析出层能够析出传热颗粒以增加所述换热流体的导热系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析出层为纳米氧化铜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析出层的外壁与所述外管层的内壁的面积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为直管。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穗江吴一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