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8478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3:32
端子台(20A)具有:壳体(30),具有容纳部(43)以及通孔(41、42);端子部(72),配置在容纳部(43)内;以及板簧部(93),与端子部(72)一起夹持通过通孔(41)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配线构件。板簧部(93)包括:根部(93S)以及顶端部(93T),在由通过通孔(42)插入至容纳部(43)内的工具来按压板簧部(93)时,所述根部(93S)构成弯曲变形的固定端,所述顶端部(93T)构成弯曲变形的自由端。在板簧部(93)的表面中的根部(93S)与顶端部(93T)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突起(94)。可得到能够抑制工具从通孔(42)脱离的端子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端子台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使用板簧将配线构件固定于端子部的端子台。
技术介绍
如日本特开2000-048875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端子台中,将单线、棒状端子等配线构件固定在端子部。作为用于将配线构件固定在端子部的结构,已知使用板簧将配线构件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于端子部的结构。这种端子台用于电路断路器、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等各种电子设备。在上述文献所公开的端子台(电线连接装置)中,在壳体的内部,配置为板簧与端子部彼此相对。在板簧与端子部之间插入配线构件,使该配线构件夹持固定在板簧与端子部之间。在拆卸配线构件时,使按压配线构件的板簧相对于端子部向远离配线构件(端子部)的方向变形,从而能够拔出配线构件。并不限定于拔出配线构件的情况,在向端子部插入刚性不高的配线构件的情况下,同样使板簧向远离端子部的方向变形,从而能够易于将配线构件配置在板簧与端子部之间。作为用于使板簧向远离端子部的方向变形的方法,可以列举通过使用释放按键按压板簧而使其变形的方法、通过使用螺丝刀等工具直接按压板簧而使其变形的方法等。释放按键与板簧相邻配置,使用手指、螺丝刀等使释放按键滑动移动,从而通过释放按键按压板簧,从而使板簧向远离端子部(配线构件)的方向变形。在板簧向远离端子部的方向变形的状态下,能够在板簧与端子部之间的位置插拔配线构件。另一方面,以下述方式进行使用螺丝刀等工具使板簧变形的动作。即,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容纳部,在容纳部中配置有端子部以及板簧。在壳体上,以从壳体的正面到达容纳部的方式并排设置有两个通孔。单线、棒状端子等配线构件通过两个通孔中的一个(第一通孔)插入壳体中,从而使该配线构件夹持固定在板簧与端子部之间。在两个通孔中的另一个通孔(第二通孔)能够插入螺丝刀(例如一字螺丝刀),使用螺丝刀的顶端直接按压板簧,从而使板簧向远离端子部(配线构件)的方向变形。在板簧向远离端子部的方向变形的状态下,能够在板簧与端子部之间的位置插拔配线构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04887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在两个通孔中的另一个通孔(第二通孔)中插入螺丝刀等工具,使板簧向远离端子部的方向变形。在板簧向远离端子部的方向变形的状态下,能够在板簧与端子部之间的位置插拔配线构件。在以往的端子台中,在两个通孔中的另一个通孔(第二通孔)中插入螺丝刀等工具时,该工具易于从第二通孔中脱离,操作者在进行配线作业时经常需要用手来控制该工具,从而导致操作者有时难以简单地实施配线操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台,具有如下结构:在两个通孔中的另一个通孔(第二通孔)中插入螺丝刀等工具时,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抑制该工具从第二通孔中脱离。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基于本专利技术的端子台,具有:壳体,具有正面部、从上述正面部观察位于内部侧的容纳部、以及以从上述正面部到达上述容纳部的方式形成的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端子部,配置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容纳部内;以及板簧部,配置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容纳部内,与上述端子部一起夹持通过上述第一通孔插入至上述容纳部内的配线构件,上述板簧部包括根部以及顶端部,在由通过上述第二通孔插入至上述容纳部内的工具来按压上述板簧部时,上述根部构成弯曲变形的固定端,顶端部构成弯曲变形的自由端,上述板簧部以与上述根部相比上述顶端部位于上述第一通孔的附近且与上述顶端部相比上述根部位于上述第二通孔的附近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容纳部内,在上述板簧部的表面中的上述根部与上述顶端部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具有向上述正面部所处的一侧突出的形状的突起。在上述端子台中,优选地,上述突起具有在与上述板簧部弯曲变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为筋状的形状。在上述端子台中,优选地,当在上述第一通孔中未插入上述配线构件且在上述第二通孔中未插入上述工具的状态下,沿上述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将上述第一通孔以及上述第二通孔向上述板簧部的上述表面进行投影时,上述突起位于上述板簧部的上述表面中的上述第一通孔的投影像与上述第二通孔的投影像之间。在上述端子台中,优选地,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容纳部内设置有限制上述板簧部的弯曲变形量的肋部。在上述端子台中,优选地,上述端子部和上述板簧部由彼此独立的构件构成。在上述端子台中,优选地,在上述第一通孔中未插入上述配线构件且在上述第二通孔中未插入上述工具的状态下,上述板簧部的上述自由端与上述端子部接触。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存在设置于板簧部的表面的突起,能够抑制插入至两个通孔中的另一个通孔(第二通孔)的螺丝刀等工具从第二通孔中脱离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控制设备10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端子台20A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端子台20A的分解状态的第一立体图(立体截面图)。图4是表示端子台20A的分解状态的第二立体图(立体截面图)。图5是表示端子台20A的立体截面图。图6是表示端子台20A的截面图。图7是用于说明将配线构件11固定于端子台20A时的动作的截面图。图8是通过使用工具14使板簧部93向远离端子部72的方向弯曲变形的情况的截面图。图9是放大表示由图8中IX线所包围的区域的截面图。图10是表示从图8所示的状态(锥形部16的顶端部16T与板簧部931突起94抵接的状态)将工具14进一步向通孔42的内部插入的情况的截面图。图11是放大表示由图10的XI线所包围的区域的截面图。图12是表示比较例中的端子台20Z的截面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台中使用的板簧90A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端子台中使用的板簧90B等的截面图。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端子台中使用的板簧90C等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实施方式。有时对同一部件以及同样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实施方式](控制设备100)图1是表示控制设备100的立体图。控制设备100在主体单元10的正面侧具有显示面板10P以及端子台20A、20B,该控制设备100能够作为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挥作用。端子台20A例如是用于确保控制设备100与传感器等外部设备之间的电连接的机构,端子台20A上连接有用于将输入信号发送给控制设备100的多个配线构件(未图示)。端子台20B是用于确保控制设备100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之间的电连接的机构,端子台20B上连接有用于发送输出信号的多个配线构件(未图示)。(端子台20A)端子台20A、20B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仅说明端子台20A,对端子台20B省略重复说明。具体地说,参照图2~图6来说明实施方式中的端子台20A的结构。对于端子台20A的作用以及效果,后面参照图7~图11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端子台20A的立体图。图3、图4是表示端子台20A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立体截面图)。图5、图6分别是表示端子台20A的立体截面图以及截面图。端子台20A具有壳体30(图2~图4)、端子件70(图3~图5)、电极构件80(图3~图5)以及板簧90(图3~图5),该端子台20A具有整体呈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参照图2)。(壳体30)壳体30(图3~图5)由正面面板40、内部面板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子台,其中,具有:壳体,具有正面部、从所述正面部观察位于内部侧的容纳部、以及以从所述正面部到达所述容纳部的方式形成的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端子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部内;以及板簧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部内,与所述端子部一起夹持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插入至所述容纳部内的配线构件,所述板簧部包括根部以及顶端部,在由通过所述第二通孔插入至所述容纳部内的工具来按压所述板簧部时,所述根部构成弯曲变形的固定端,顶端部构成弯曲变形的自由端,所述板簧部以与所述根部相比所述顶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附近且与所述顶端部相比所述根部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附近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容纳部内,在所述板簧部的表面中的所述根部与所述顶端部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具有向所述正面部所处的一侧突出的形状的突起。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9.30 JP 2016-1942481.一种端子台,其中,具有:壳体,具有正面部、从所述正面部观察位于内部侧的容纳部、以及以从所述正面部到达所述容纳部的方式形成的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端子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部内;以及板簧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部内,与所述端子部一起夹持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插入至所述容纳部内的配线构件,所述板簧部包括根部以及顶端部,在由通过所述第二通孔插入至所述容纳部内的工具来按压所述板簧部时,所述根部构成弯曲变形的固定端,顶端部构成弯曲变形的自由端,所述板簧部以与所述根部相比所述顶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附近且与所述顶端部相比所述根部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附近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容纳部内,在所述板簧部的表面中的所述根部与所述顶端部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具有向所述正面部所处的一侧突出的形状的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高圭介大津贞仁上野直纪吉武修水江孝仁
申请(专利权)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