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用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8996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0 2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亮度变动小的背光用薄膜。通过如下解决课题:所述背光用薄膜,其具有:波长转换薄膜,其具有波长转换层及夹持波长转换层的阻气薄膜;及端面密封层,密封波长转换薄膜的端面,关于波长转换薄膜,在波长转换薄膜面上以照度成为0.1W/c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背光用薄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等中的背光用薄膜。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作为耗电量小、节省空间的图像显示装置而其用途逐年扩展。并且,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性能改善而需要进一步的省电化及颜色重现性的提高等。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的省电化,为了提高光利用效率并且提高颜色重现性而在背光单元中使用转换入射光的波长的波长转换薄膜是众所周知的。并且,作为波长转换薄膜,已知有使用量子点之波长转换薄膜。关于使用量子点之波长转换薄膜,作为一例具有在由树脂等构成之基质中通过树脂薄膜等支撑体夹持分散量子点而成的量子点层而成的结构。量子点是指三维全方向上移动方向被限制的电子状态的晶体,半导体的纳米粒子以三维方式被高势垒包围的情况下,该纳米粒子成为量子点。量子点显现各种量子效果。例如,显现电子的状态密度(能级)离散的“量子尺寸效果”。根据该量子尺寸效果,使量子点的大小变化,由此能够控制光的吸收波长及/或发光波长。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照明装置,即,作为直下型的背光单元等中所使用的照明装置(发光装置),具有:光源;光扩散部件,共同覆盖多个光源;及波长转换薄膜(波长转换部件),配置于与各光源对应的区域,并使用将来自光源的第1波长光转换成第2波长光的量子点等。并且,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发光装置,即,作为使用量子点的发光装置,其具有半导体发光元件及接收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而发出荧光的荧光部件,该荧光部件由第1区域和第2区域构成,另外,第1区域的整个周围被第2区域覆盖,所述第1区域包含具有根据粒径的不同的激发荧光谱的多个半导体微粒,所述第2区域不会透过氧气。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56464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001686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使用波长转换薄膜的背光单元等中,多为使用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来作为光源。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使用蓝色LED作为光源。并且,专利文献2中,使用发出波长460nm的蓝色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液晶显示装置为了显示稳定且适当的亮度及色调的图像,要求在背光单元中所射出的光的亮度及颜色稳定。但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等的研究,根据波长转换层的形成材料,若对波长转换薄膜连续照射用于激发荧光体的蓝色光,则尽管在连续目视显示的状态下感觉不到,但是有时导致由波长转换薄膜射出的光的亮度变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这种以往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即使长时间照射蓝色光并且持续射出基于波长转换的光,也能够射出亮度稳定的光的背光用薄膜。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用薄膜,其特征在于,具有:波长转换薄膜,具有波长转换层及夹持波长转换层的阻气层;及端面密封层,密封波长转换薄膜的端面,关于波长转换薄膜,在波长转换薄膜的薄膜面上以照度成为0.1W/cm2的条件下照射将由发光二极管射出的中心波长设为455nm的光的情况下,将从开始照射光经过3分钟的时刻的发光的亮度设为L0、将从开始照射光经过24小时的时刻的发光的亮度设为L1时,满足下述式(1)。|(L1-L0)/L0|×100≤5[%]……式(1)这种本专利技术的背光用薄膜中,优选端面密封层的氧透过率为1cc/(m2·day·atm)以下。并且,优选具有支撑波长转换薄膜的支撑体,在支撑体面上具有多个波长转换薄膜,波长转换薄膜彼此沿支撑体的面方向分开而设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这种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等中所使用的背光用薄膜中,即使长时间照射蓝色光并且持续射出基于波长转换的光,也能够射出亮度稳定的光。附图说明图1是概念性地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背光用薄膜的一例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例的图。图2是概念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背光用薄膜的俯视图。图3是概念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背光用薄膜的波长转换薄膜的截面的图。图4是概念性地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背光用薄膜的其他例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例的图。图5是概念性地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背光用薄膜的其他例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背光用薄膜进行详细说明。以下所记载的构成要件的说明有时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代表性实施方式来进行的,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这种实施方式。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在“~”的前后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以及上限值包含的范围。并且,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是以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个或任一个的含义而使用。“(甲基)丙烯酰”等也相同。图1中概念性地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背光用薄膜的一例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一例。面状照明装置10为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等的直下型面状照明装置,所述面状照明装置10具有:具有底板12a的壳体12;配置于壳体12的底板12a的光源14;及本专利技术的背光用薄膜16。在以下说明中,将“液晶显示装置”也称为“LCD”。另外,“LCD”为“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简称。另外,图1仅为示意图,面状照明装置10除了图示的部件以外,例如还可以具有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基板、配线及放热机构的1个以上等设置于在LCD等的背光单元中利用的公知的照明装置的公知的各种部件。并且,面状照明装置10在LCD的背光单元等中利用。因此,在通常使用方式中,在面状照明装置10的图中上方配置光扩散板、正交棱线而配置的2片棱镜片等公知的背光单元所具有的公知的各种部件,还在其上配置具有偏振器及液晶单元等的液晶面板等。作为一例,壳体12为最大面被开放的矩形的壳体,配置有本专利技术的背光用薄膜16,以便封闭开放面(参考图4及图5)。并且,在壳体12的底板12a的上表面即壳体12的底面上配置光源14。壳体12为在构成LCD的背光单元的面状照明装置中所利用的公知的壳体。并且,作为壳体12的优选的状态,至少成为光源14的设置面的底面成为选自镜面、金属反射面及漫反射面等的光反射面。优选壳体12的内表面整面成为光反射面。图2中示出背光用薄膜16的俯视图。另外,图2是从图1的下方观察图1所示的背光用薄膜16的图。背光用薄膜16具有支撑体20、波长转换薄膜24及端面密封层26而构成。支撑体20支撑波长转换薄膜24。只要支撑体20能够支撑波长转换薄膜24并且通过从光源14入射光而能够透射由波长转换薄膜24射出的光及由光源14射出的光,就能够利用各种片状物(薄膜状物、板状物)。具体而言,作为支撑体20,可例示由选自白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三乙酰纤维素(TAC)、聚碳酸酯(PC)及尼龙等的1个以上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薄膜、玻璃板等。关于支撑体20的厚度,根据面状照明装置10的尺寸、支撑体20的形成材料、根据需要设置的光学功能层(扩散层、防牛顿环层等)等保持平面状,并且适当设定能够支撑波长转换薄膜24的厚度即可。另外,支撑体20根据设计及面状照明装置10的用途等而能够利用任意形状。图示例的背光用薄膜16具有支撑波长转换薄膜24的支撑体20,多个波长转换薄膜24沿支撑体20的面方向以分开的方式设置于支撑体20的一个主表面。另外,本专利技术中,没有特别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用薄膜,其特征在于,具有:波长转换薄膜,具有波长转换层及夹持所述波长转换层的阻气层;及端面密封层,密封所述波长转换薄膜的端面,关于所述波长转换薄膜,在所述波长转换薄膜的薄膜面上以照度成为0.1W/cm2的条件照射由发光二极管射出的将中心波长设为455nm的光的情况下,将从开始照射光经过3分钟的时刻的发光的亮度设为L0、将从开始照射光经过24小时的时刻的发光的亮度设为L1时,满足下述式(1):|(L1‑L0)/L0|×100≤5[%]    式(1)。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7.28 JP 2016-1485361.一种背光用薄膜,其特征在于,具有:波长转换薄膜,具有波长转换层及夹持所述波长转换层的阻气层;及端面密封层,密封所述波长转换薄膜的端面,关于所述波长转换薄膜,在所述波长转换薄膜的薄膜面上以照度成为0.1W/cm2的条件照射由发光二极管射出的将中心波长设为455nm的光的情况下,将从开始照射光经过3分钟的时刻的发光的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国安谕司远山浩史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