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螺杆给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6752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螺杆给料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套设在壳体内的外螺杆和套设在外螺杆内的内螺杆,壳体设有外腔进料口和外腔出料口,外螺杆和壳体内壁之间形成外腔体,外腔进料口和外腔出料口分别连通外腔体的两端;内螺杆和外螺杆的内壁之间形成内腔体,外螺杆设有连通外腔体和内腔体的内腔进料口和内腔出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内外双螺杆旋转速度差异和内外腔体容积差异,实现精确控制给料量,解决精密给料难题,提高给料精度且保证进料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螺杆给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螺杆给料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双螺杆给料装置。
技术介绍
建材、印染生产线上,基于传统的单螺杆粉体输送装置在给料过程中,很难精确控制给料量,而且粉末具有粒度大小不一,密度不均匀,流动性差,易分层的特点;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单螺杆送料,当后续的压辊宽度较大时,不能够保证进料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了一种双螺杆给料装置,解决了现有螺杆给料装置很难精确控制给料量,不能够保证进料的均匀性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螺杆给料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套设在壳体内的外螺杆和套设在外螺杆内的内螺杆,壳体设有外腔进料口和外腔出料口,外螺杆和壳体内壁之间形成外腔体,外腔进料口和外腔出料口分别连通外腔体的两端;内螺杆和外螺杆的内壁之间形成内腔体,外螺杆设有连通外腔体和内腔体的内腔进料口和内腔出料口。进一步,所述外螺杆和所述内螺杆同轴配合。进一步,所述外螺杆包括中空的第一螺杆本体和设于第一螺杆本体外壁上的第一螺旋叶片,第一螺旋叶片位于所述外腔体中。进一步,所述若干个所述内腔进料口沿着所述外螺杆的轴线L向均匀的分布在所述第一螺杆本体上。进一步,所述内螺杆包括第二螺杆本体和设于第二螺杆本体外壁上的第二螺旋叶片,第二螺旋叶片位于所述内腔体中。进一步,还包括外螺杆驱动齿轮、内螺杆驱动齿轮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外螺杆驱动齿轮连接所述外螺杆并驱动外螺杆旋转,驱动装置通过内螺杆驱动齿轮连接所述内螺杆并驱动内螺杆旋转。进一步,所述第一螺杆本体的左端伸出所述壳体并连接所述外螺杆驱动齿轮,第一螺杆本体的右端和壳体右端连接;所述第一螺杆本体的左端伸出壳体并连接所述内螺杆驱动齿轮,第二螺杆本体的右端和壳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壳体、外螺杆和内螺杆同轴配合构成外腔体和内腔体的结构,通过外螺杆和内螺杆双螺杆旋转速度差异、外腔体和内腔体容积差异,实现精确控制给料量,解决精密给料难题,提高给料精度且保证进料的均匀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种双螺杆给料装置,实施例的剖面正视示意图;图中,壳体1;外腔进料口11;外腔出料口12;外螺杆2;内腔进料口21;内腔出料口22;第一螺杆本体23;第一螺旋叶片24;外螺杆驱动齿轮3;内螺杆4;第二螺杆本体41;第二螺旋叶片42;内螺杆驱动齿轮5;外腔体6;内腔体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种双螺杆给料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1、套设在壳体1内的外螺杆2、外螺杆驱动齿轮3、套设在外螺杆2内的内螺杆4、内螺杆驱动齿轮5和驱动装置(未示出)。驱动装置通过外螺杆驱动齿轮3连接外螺杆3并驱动外螺杆3旋转,驱动装置通过内螺杆驱动齿轮5连接内螺杆4并驱动内螺杆4旋转。壳体1设有外腔进料口11和外腔出料口12,外螺杆2和壳体1内壁之间形成外腔体6,外腔进料口11和外腔出料口12分别连通外腔体6的两端。内螺杆4和外螺杆2的内壁之间形成内腔体7,外螺杆2设有连通外腔体6和内腔体7的内腔进料口21,外螺杆2还设有连通内腔体7和外腔出料口12的内腔出料口22。粉料通过外腔进料口11进入外腔体6,外螺杆驱动齿轮3带动外螺杆2快速转动,把大量粉料输送到外腔出料口12;若粉量较少,接收到受料装置信息反馈时,外螺杆驱动齿轮3停止转动,粉料通过内腔进料口21进入内腔体7,内螺杆驱动齿轮5启动并带动内螺杆4转动,把少量粉料通过内腔出料口22输送到外腔出料口12。本实施例采用壳体1、外螺杆2和内螺杆4同轴配合构成外腔体6和内腔体7的结构,通过外螺杆2和内螺杆4旋转速度差异、外腔体和内腔体的容积差异,实现精确控制给料量,解决精密给料难题,提高给料精度且保证进料的均匀性。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说明,外螺杆2和内螺杆4同轴配合。外螺杆4包括中空的第一螺杆本体23和设于第一螺杆本体23外壁上的第一螺旋叶片24,第一螺旋叶片24位于外腔体6中。若干个内腔进料口21沿着外螺杆2的轴线L向均匀的分布在第一螺杆本体23上。第一螺杆本体23的左端伸出壳体1并连接外螺杆驱动齿轮3。第一螺杆本体23的右端和壳体1右端连接。外腔进料口11位于临近壳体左端的顶部位置,外腔出料口12位于临近壳体右端的底部位置。内腔进料口21位于和外腔进料口11配合的位置,内腔出料口22位于第一螺杆本体23左端。内螺杆4包括第二螺杆本体41和设于第二螺杆本体41外壁上的第二螺旋叶片42,第二螺旋叶片42位于内腔体7中。第一螺杆本体41的左端伸出壳体1并连接内螺杆驱动齿轮5。第二螺杆本体41的右端和壳体1连接。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技术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螺杆给料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中空的壳体、套设在壳体内的外螺杆和套设在外螺杆内的内螺杆,壳体设有外腔进料口和外腔出料口,外螺杆和壳体内壁之间形成外腔体,外腔进料口和外腔出料口分别连通外腔体的两端;内螺杆和外螺杆的内壁之间形成内腔体,外螺杆设有连通外腔体和内腔体的内腔进料口和内腔出料口;所述外螺杆包括中空的第一螺杆本体和设于第一螺杆本体外壁上的第一螺旋叶片,第一螺旋叶片位于所述外腔体中;若干个所述内腔进料口沿着所述外螺杆的轴线L向均匀的分布在所述第一螺杆本体上;所述内螺杆包括第二螺杆本体和设于第二螺杆本体外壁上的第二螺旋叶片,第二螺旋叶片位于所述内腔体中;还包括外螺杆驱动齿轮、内螺杆驱动齿轮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外螺杆驱动齿轮连接所述外螺杆并驱动外螺杆旋转,驱动装置通过内螺杆驱动齿轮连接所述内螺杆并驱动内螺杆旋转;外螺杆设有连通外腔体和内腔体的内腔进料口,外螺杆还设有连通内腔体和外腔出料口的内腔出料口;粉料通过外腔进料口进入外腔体,外螺杆驱动齿轮带动外螺杆快速转动,把大量粉料输送到外腔出料口;若粉量较少,接收到受料装置信息反馈时,外螺杆驱动齿轮停止转动,粉料通过内腔进料口进入内腔体,内螺杆驱动齿轮启动并带动内螺杆转动,把少量粉料通过内腔出料口输送到外腔出料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螺杆给料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中空的壳体、套设在壳体内的外螺杆和套设在外螺杆内的内螺杆,壳体设有外腔进料口和外腔出料口,外螺杆和壳体内壁之间形成外腔体,外腔进料口和外腔出料口分别连通外腔体的两端;内螺杆和外螺杆的内壁之间形成内腔体,外螺杆设有连通外腔体和内腔体的内腔进料口和内腔出料口;所述外螺杆包括中空的第一螺杆本体和设于第一螺杆本体外壁上的第一螺旋叶片,第一螺旋叶片位于所述外腔体中;若干个所述内腔进料口沿着所述外螺杆的轴线L向均匀的分布在所述第一螺杆本体上;所述内螺杆包括第二螺杆本体和设于第二螺杆本体外壁上的第二螺旋叶片,第二螺旋叶片位于所述内腔体中;还包括外螺杆驱动齿轮、内螺杆驱动齿轮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外螺杆驱动齿轮连接所述外螺杆并驱动外螺杆旋转,驱动装置通过内螺杆驱动齿轮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新军史凯明彭陆军吴志远黄松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惠埔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