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1630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1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电源控制电路包括PNP三极管Q1,发射极与+5V电源连接,基极与单片机连接,集电极与蜂鸣器连接,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2,集电极通过电解电容E1接地;频率控制电路包括NPN三极管Q2,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蜂鸣器连接,基极与单片机连接,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4,发射极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通过在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或者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联电阻,使得蜂鸣器在电源极频率的控制上均能实现多档位控制。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蜂鸣器声音丰富,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蜂鸣器控制电路,特别涉及一种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蜂鸣器是一种一体化结构的电子讯响器,采用直流电压供电,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报警器、电子玩具、汽车电子设备、电话机、定时器等电子产品中作发声器件。现在电子产品对声音的提醒要求越来越丰富,然而又对成本要求很苛刻。而使用和弦蜂鸣器,意味着成本提高,还空间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控制电路和频率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PNP三极管Q1;所述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5V电源连接;所述PNP三极管Q1的基极与单片机连接;所述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蜂鸣器连接;所述PNP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2;所述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解电容E1接地;所述频率控制电路包括NPN三极管Q2;所述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蜂鸣器连接;所述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单片机连接;所述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4;所述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进一步地,所述PNP三极管Q1与单片机之间串联有电阻R1;所述NPN三极管Q2与单片机之间串联有电阻R3。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1的规格为1K/0805;所述电阻R2的规格为220R/0805;所述电阻R3的规格为1K/0805;所述电阻R4的规格为10K/0805;所述电解电容E1的规格为100uF/16V。本技术提供的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通过在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或者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联电阻,使得蜂鸣器在电源极频率的控制上均能实现多档位控制。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蜂鸣器声音丰富,成本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示意图;图2为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的单片机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控制电路和频率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PNP三极管Q1;所述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5V电源连接;所述PNP三极管Q1的基极与单片机连接;所述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蜂鸣器连接;所述PNP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2;所述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解电容E1接地;所述频率控制电路包括NPN三极管Q2;所述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蜂鸣器连接;所述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单片机连接;所述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4;所述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本技术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控制蜂鸣器电源,另一部分控制蜂鸣器频率;电源控制电路是+5V接PNP三极管管Q1的E极,PNP三极管Q1的B极与单片机IO口(IO_sound)之间串联电阻R1,PNP三极管Q1的C极接蜂鸣器一端,在CE两端并个电阻R2。控制蜂鸣器的频率控制电路是蜂鸣器的另外一端接NPN三极管Q2的C极,NPN三极管Q2的B极与单片机IO口(IO_BELL)之间串联电阻R3,NPN三极管Q2的E极接地,在NPN三极管Q2的B极与E极之间间并联电阻R4。在控制蜂鸣器电源的一端跟地并个电解电容E1。蜂鸣器的声音大小由电流决定的,蜂鸣器需要大音量时,电流就需要越大,则控制蜂鸣器音量大,程序让单片机IO_sound清0,使CE导通;蜂鸣器需要小音量时,电流就需要越小,则控制蜂鸣器音量小,程序让单片机IO_sound置1,使CE截止,就得通过电阻R2,受到限流,从而实现蜂鸣器的两种电流控制。同时,蜂鸣器的频率由Q2控制,因为是无源蜂鸣器,需要频率控制才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频率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所以程序就要根据不同的声音,控制不同的频率,随时都要切换频率。优选地,所述PNP三极管Q1与单片机之间串联有电阻R1;所述NPN三极管Q2与单片机之间串联有电阻R3。优选地,所述电阻R1的规格为1K/0805;所述电阻R2的规格为220R/0805;所述电阻R3的规格为1K/0805;所述电阻R4的规格为10K/0805;所述电解电容E1的规格为100uF/16V。本技术提供的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通过在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或者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联电阻,使得蜂鸣器在电源极频率的控制上均能实现多档位控制。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蜂鸣器声音丰富,成本低。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控制电路和频率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PNP三极管Q1;所述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5V电源连接;所述PNP三极管Q1的基极与单片机连接;所述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蜂鸣器连接;所述PNP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2;所述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解电容E1接地;所述频率控制电路包括NPN三极管Q2;所述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蜂鸣器连接;所述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单片机连接;所述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控制电路和频率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PNP三极管Q1;所述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5V电源连接;所述PNP三极管Q1的基极与单片机连接;所述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蜂鸣器连接;所述PNP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2;所述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解电容E1接地;所述频率控制电路包括NPN三极管Q2;所述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蜂鸣器连接;所述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单片机连接;所述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蜂鸣器的控制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双春吴剑红魏肃柴智黄志强刘全喜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芯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