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50614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4: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集热系统、储热系统及热源系统;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协同发电,供用户使用,所述集热系统聚集发电时产生的余热,存储在所述储热系统,然后通过所述热源系统的热媒和冷媒,分别向客户提供供暖、热水和冷源,实现“电‑暖‑热‑冷”四联供体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源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
技术介绍
太阳能资源、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通过这些可再生能源发电来满足用户各种品种能源的需求,既可以节约大量化石能源,也能减少大量的环境污染;这些可再生能源发电后的余热也是含有大量的能源可以利用,但是由于各种条件往往都直接排到大气中浪费掉了,而将这部分余热进行回收,既减少了对这部分热量的浪费,同时还能实现“变废为宝”的目的。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冷、供暖和生活热水的高效节能技术已被用户和政府广泛认同,但这多联供技术的机组目前在市场上基本上都是以单供系统出现,比如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壁挂炉、暖气管、地暖、暖气片、生活用热水用热泵热水机等,这样就造成用户设备利用率低,相对采购成本增加,并且单机技术简单、容易模仿、市场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现有的城市供热、供冷和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是各自独立的,冬季供热用采暖机组,夏季供冷用供冷机组,四季生活热水供应用热水机组,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就是有联系也没能做到一机四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供热、供冷和供生活热水的需求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别墅和单体建筑的增多,更需要此种设备。而分供形式,既增加了投资和占地面积又使控制、操作和安装复杂化,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和革新。国家专利CN201711096247.8公开了一种热泵四联供系统,包括冷藏热泵复合系统、水源热泵高温烘干系统、采暖系统和生活热水系统。通过该专利技术,可以同时实现冷藏、高温烘干、采暖、生活热水等等多种不同领域的需求,避免使用单一功能的设备,可节省能源,同时提高利用率。但是该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核心为蒸汽发电,并没有采用大自然提供的可再生能源,不环保,也没有对蒸汽发电时产生的余热进行利用,能源利用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包括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集热系统、储热系统及热源系统;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协同发电,供用户使用,所述集热系统聚集发电时产生的余热,存储在所述储热系统,然后通过所述热源系统的热媒和冷媒,分别向客户提供供暖、热水和冷源,实现“电-暖-热-冷”四联供体系。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采用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采用多样化利用方式,将集中利用和分散利用相结合,协同发电制备高品质电能。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集热系统收集所述可再生能源产生电能时产生的余热,可为干热岩利用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地热源利用系统、混水源利用系统这四种可再生能源热利用系统。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储热系统存储集热系统所收集的热能,可为搪瓷保温储热水箱、钢制保温水罐、坑式蓄热塘。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热源系统包含冷媒,所述冷媒可以是R12、R22、R290、R134a、R410a、水,利用冷媒将用户室内热能释放到外界,或将室内热能收集作为系统热源之一,使用户室内温度在夏天时降低达到制冷效果,为系统及用户提供冷源,实现制冷。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热源系统也包含热媒,所述热媒是水,为用户提供热水和供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产生的部分电能,经过逆变器后,提供给用户,并将多余能量经过充电控制器后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蓄电池中。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产生的部分电能,不经过蓄电池储能,直接通过并网逆变器,把电能送上国家电网,与国家电网并网,出售给国家。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蓄电池可以为UPS电源。在本专利技术中,储热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作为长期热能储藏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多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发电,可以降低火力发电需要的煤炭燃料,可以大量减少环境污染;(2)利用各种集热系统收集发电时产生的余热进行储存再次使用,不仅能够提高系统输出电能,而且使得能源的利用率又有一大提高;(3)可再生能源发的电,可自己使用,也可出售给国家,缓解用电高峰时的压力;(4)利用冷媒将用户室内热能释放到外界,或将室内热能收集作为系统热源之一,使用户室内温度在夏天时降低达到制冷效果,减少由电转化成冷源的过程,更好的利用能源,降低环境污染;(5)利用热媒将收集的系统余热及环境热能转化成生活所需热能,实现热水供应和供暖,避免燃煤供暖氮氧化物排放,减少由高品质电能转化成热能的过程,能源利用更加合理,能源的利用率更高,降低环境污染;(6)采用UPS电源,当停电时,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还能在电压不稳定时进行调节,比普通蓄电池更为安全方便。(7)系统不仅为用户提供所需电能,而且能向电网售电实现收益,更具有能为用户提供高能效的制冷、制热性能。储热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作为长期热能储藏库,实现夏热冬用,为冬天供暖及热水提供恒温保障。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一优选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1-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2-集热系统;3-储热系统;4-热源系统;41-冷媒;42-热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请参看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的一优选实施例,包括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1、集热系统2、储热系统3及热源系统4;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1协同发电,供用户使用,所述集热系统2聚集发电时产生的余热,存储在所述储热系统3,然后通过所述热源系统4的热媒42和冷媒41,分别向客户提供供暖、热水和冷源,实现“电-暖-热-冷”四联供体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采用可再生的新能源1,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多样化发电方式,将集中利用和分散利用相结合,协同发电制备高品质电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热系统2收集所述可再生能源产生电能时产生的余热,可为干热岩利用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地热源利用系统、混水源利用系统这四种可再生能源热利用系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热系统3存储集热系统2所收集的热能,存储在搪瓷保温储热水箱、钢制保温水罐、坑式蓄热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源系统4包含冷媒41,所述冷媒41包括R12、R22、R290、R134a、R410a、水,利用冷媒将用户室内热能释放到外界,或将室内热能收集作为系统热源之一,使用户室内温度在夏天时降低达到制冷效果,为系统及用户提供冷源,实现制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源系统4也包含热媒42,所述热媒42是水,为用户提供热水和供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1产生的部分电能,经过逆变器后,提供给用户,并将多余能量经过充电控制器后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蓄电池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1产生的部分电能,不经过蓄电池储能,直接通过并网逆变器,把电能送上国家电网,与国家电网并网,出售给国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蓄电池可以为UPS电源。在本实施例中,储热系统3可根据用户需求作为长期热能储藏库,实现夏热冬用,为冬天供暖及热水提供恒温保障。实施例2:本实施例应用于城市建设中,采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中的城市垃圾这两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发电,余热通过太阳能集热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1)、集热系统(2)、储热系统(3)及热源系统(4);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1)协同发电,供用户使用,所述集热系统(2)聚集发电时产生的余热,存储在所述储热系统(3),然后通过所述热源系统(4)的热媒(42)和冷媒(41),分别向客户提供供暖、热水和冷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1)、集热系统(2)、储热系统(3)及热源系统(4);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1)协同发电,供用户使用,所述集热系统(2)聚集发电时产生的余热,存储在所述储热系统(3),然后通过所述热源系统(4)的热媒(42)和冷媒(41),分别向客户提供供暖、热水和冷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1)采用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采用多样化利用方式,将集中利用和分散利用相结合,协同发电制备高品质电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系统(2)收集所述可再生能源产生电能时产生的余热,可为干热岩利用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地热源利用系统、混水源利用系统这四种可再生能源热利用系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系统(3)存储集热系统(2)所收集的热能,可为搪瓷保温储热水箱、钢制保温水罐、坑式蓄热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协调四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系统(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叶华王孟施成军费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欧贝黎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