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变截面多跨连续梁的悬臂浇筑挂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46207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应用于变截面多跨连续梁的悬臂浇筑挂篮系统,包括:主桁,包括三组双桁片菱形结构,三组双桁片菱形结构的中间通过横向平联连接;所述主桁通过锚固装置固定;行走机构,包括导轨以及反扣轮装置;悬吊系统,包括吊杆和吊带;模板系统,包括外模、内模和底模;所述底模包括前下横梁、后下横梁以及连接于前下横梁和后下横梁之间的多根纵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够降低风阻,保证挂篮稳定行走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变截面多跨连续梁的悬臂浇筑挂篮系统
本技术涉及桥梁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变截面多跨连续梁的悬臂浇筑挂篮系统。
技术介绍
挂篮是一种能沿梁顶滑动或滚动的承重结构,是一个活动的施工平台。其锚固悬挂在已施工的前端梁段上,在挂篮上可进行下一梁段的模板、钢筋、预应力管道的安设,混凝土灌注和预应力张拉、灌浆等作业。完成一个阶段的循环后,挂篮即前移并固定,进行下一节段的悬灌,如此循环至悬臂浇筑完成。挂篮通常均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承重结构、悬吊系统、锚固装置、走行系统和工作平台。其中,承重结构是挂篮的主要受力构件,它承受施工设备和新浇筑阶段混凝土的全部重量,主要包括主纵梁及前上、下横梁、后上、下横梁、桁架,每部分通常为由型钢或钢板组焊成箱型截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应用于变截面多跨连续梁的悬臂浇筑挂篮系统,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防风。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应用于变截面多跨连续梁的悬臂浇筑挂篮系统,包括:主桁,包括三组双桁片菱形结构,三组双桁片菱形结构的中间通过横向平联连接;所述主桁通过锚固装置固定;行走机构,包括导轨以及反扣轮装置;悬吊系统,包括吊杆和吊带;模板系统,包括外模、内模和底模;所述底模包括前下横梁、后下横梁以及连接于前下横梁和后下横梁之间的多根纵梁;其中,还包括防风结构,所述防风结构为两组,分别设置于外模的两侧;所述防风结构包括:一对框架系统,分别间隔设置于外模支架上,所述框架系统由第三杆体连接形成框架结构,并由多个第四杆体纵横交错的设置于第三杆体连接形成框架结构中,形成若干个第一方形框体;若干第一封板,其间隔固定于框架系统中,对于同一框架系统,第一封板为间隔固定于第一方形框体中;对于一对框架系统,其中一个框架系统中的任一第一封板均不与另一个框架系统中的第一封板相对。优选的是,所述双桁片菱形结构包括前框、后框、顶框、底框、连接杆以及加强件;所述前框、后框、顶框、底框通过连接杆连接形成菱形结构;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与连接杆的顶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前框的中点连接;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与所述前框的中点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顶框的中点连接;所述前框、后框、顶框、底框、连接杆以及加强件之间通过节点与销轴连接。优选的是,还包括加固结构,包括:一对上下分布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设置于一对框架系统之间,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外模支架连接;一对上斜杆,其一端分别与一对框架系统上端连接,一对上斜杆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并与位于上方的第一横杆连接,所述一对上斜杆与一对框架系统上端的连线呈等边三角形;一对下斜杆,其一端分别与一对框架系统下端连接,一对下斜杆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并与位于下方的第一横杆连接,所述一对下斜杆与一对框架系统下端的连线呈等边三角形;第一竖连杆,其连接于一对上斜杆的另一端与一对下斜杆的另一端之间;第二竖连杆,其连接于一对上下分布的第一横杆之间,所述第二竖连杆与框架系统最外侧的竖直设置的第三杆体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其中,所述第二竖连杆、一对第一横杆、第一竖连杆连接而成的框体中设置有多个纵横交错的第五杆体,从而形成若干个第二方形框体;若干第二封板,其间隔固定于若干个第二方形框体。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结构简单,防风结构易于搭建,保证了挂篮能在强风条件下稳定行走;2、防风结构能够降低70%的风阻,可应用于峡谷和大风浪的海洋环境。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悬臂浇筑挂篮系统的纵向结构示意图;图2是悬臂浇筑挂篮系统的横向结构示意图;图3是防风结构示意图;图4是加固结构与防风结构的连接示意图;图5是加固结构中第二封板的分布示意图。附图说明1-主桁,2-横向平联,3-吊杆,4-外模,11-前框,12-后框,13-顶框,14-底框,15-连接杆,16-第一杆体,17-第二杆体,51-前下横梁,52-后下横梁,53-纵梁,61-第三杆体,62-第四杆体,63-第一封板,71-第一横杆,72-上斜杆,73-第一竖连杆,74-第二竖连杆,75-第五杆体,76-第二封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供应用于变截面多跨连续梁的悬臂浇筑挂篮系统,包括:主桁1,包括三组双桁片菱形结构,三组双桁片菱形结构的中间通过横向平联2连接;所述主桁1通过锚固装置固定;行走机构,包括导轨以及反扣轮装置;悬吊系统,包括吊杆3和吊带;模板系统,包括外模4、内模和底模;所述底模包括前下横梁51、后下横梁52以及连接于前下横梁51和后下横梁52之间的多根纵梁53;其中,还包括防风结构,所述防风结构为两组,分别设置于外模4的两侧;所述防风结构包括:一对框架系统,分别间隔设置于外模4支架上,所述框架系统由第三杆体61连接形成框架结构,并由多个第四杆体62纵横交错的设置于第三杆体61连接形成框架结构中,形成若干个第一方形框体;若干第一封板63,其间隔固定于框架系统中,对于同一框架系统,第一封板63为间隔固定于第一方形框体中;对于一对框架系统,其中一个框架系统中的任一第一封板63均不与另一个框架系统中的第一封板63相对。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双桁片菱形结构包括前框11、后框12、顶框13、底框14、连接杆15以及加强件;所述前框11、后框12、顶框13、底框14通过连接杆15连接形成菱形结构;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杆体16和第二杆体17,所述第一杆体16的一端与连接杆15的顶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前框11的中点连接;所述第二杆体17的一端与所述前框11的中点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顶框13的中点连接;所述前框11、后框12、顶框13、底框14、连接杆15以及加强件之间通过节点与销轴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加强件能够提高挂篮系统的稳定行。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加固结构,包括:一对上下分布的第一横杆71,所述第一横杆71设置于一对框架系统之间,所述第一横杆71的一端与所述外模4支架连接;一对上斜杆72,其一端分别与一对框架系统上端连接,一对上斜杆72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并与位于上方的第一横杆71连接,所述一对上斜杆72与一对框架系统上端的连线呈等边三角形;一对下斜杆,其一端分别与一对框架系统下端连接,一对下斜杆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并与位于下方的第一横杆71连接,所述一对下斜杆与一对框架系统下端的连线呈等边三角形;第一竖连杆73,其连接于一对上斜杆72的另一端与一对下斜杆的另一端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应用于变截面多跨连续梁的悬臂浇筑挂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桁,包括三组双桁片菱形结构,三组双桁片菱形结构的中间通过横向平联连接;所述主桁通过锚固装置固定;行走机构,包括导轨以及反扣轮装置;悬吊系统,包括吊杆和吊带;模板系统,包括外模、内模和底模;所述底模包括前下横梁、后下横梁以及连接于前下横梁和后下横梁之间的多根纵梁;其中,还包括防风结构,所述防风结构为两组,分别设置于外模的两侧;所述防风结构包括:一对框架系统,分别间隔设置于外模支架上,所述框架系统由第三杆体连接形成框架结构,并由多个第四杆体纵横交错的设置于第三杆体连接形成框架结构中,形成若干个第一方形框体;若干第一封板,其间隔固定于框架系统中,对于同一框架系统,第一封板为间隔固定于第一方形框体中;对于一对框架系统,其中一个框架系统中的任一第一封板均不与另一个框架系统中的第一封板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于变截面多跨连续梁的悬臂浇筑挂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桁,包括三组双桁片菱形结构,三组双桁片菱形结构的中间通过横向平联连接;所述主桁通过锚固装置固定;行走机构,包括导轨以及反扣轮装置;悬吊系统,包括吊杆和吊带;模板系统,包括外模、内模和底模;所述底模包括前下横梁、后下横梁以及连接于前下横梁和后下横梁之间的多根纵梁;其中,还包括防风结构,所述防风结构为两组,分别设置于外模的两侧;所述防风结构包括:一对框架系统,分别间隔设置于外模支架上,所述框架系统由第三杆体连接形成框架结构,并由多个第四杆体纵横交错的设置于第三杆体连接形成框架结构中,形成若干个第一方形框体;若干第一封板,其间隔固定于框架系统中,对于同一框架系统,第一封板为间隔固定于第一方形框体中;对于一对框架系统,其中一个框架系统中的任一第一封板均不与另一个框架系统中的第一封板相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变截面多跨连续梁的悬臂浇筑挂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桁片菱形结构包括前框、后框、顶框、底框、连接杆以及加强件;所述前框、后框、顶框、底框通过连接杆连接形成菱形结构;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与连接杆的顶端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延超余建华安文高永河王隽夫徐文闫晓波杨闯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七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