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及烹饪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6351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锅及烹饪设备,内锅包括锅本体和多个凹坑,多个凹坑呈点状分散布置于锅本体底壁的内表面,本方案提供的内锅,在锅本体的内表面设置多个凹坑,凹坑可以在液体受热过程中促进汽化核心生成,以利于液体沸腾,且凹坑结构的尺寸小巧、形式简单,使得多个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排布位置和形状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可便于对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位置和排布形状进行设计,例如根据煮饭口感需求以设计凹坑在底壁内表面的排布位置,通过控制汽化核心的聚集位置加以控制沸泡的升起位置,实现控制锅本体内的沸腾分布情况,避免煮饭时米饭受热不均,煮出的米饭口感不一的问题。

Inner cooker and cooking equipmen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inner pot and a cooking equipment. The inner pot comprises a pot body and a plurality of pits, which are dotted and distributed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bottom wall of the pot body. The inner pot provided by the scheme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pits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pot body. The pits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vaporization core in the process of liquid heating. It is conducive to liquid boiling, and the pit structure is compact in size and simple in form, which makes the layout position and shape of multiple pits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bottom wall flexible and changeable. It is convenient to design the position and layout shape of the pits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bottom wall, such as designing the pits in the bottom wall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ooking taste. The position of boiling bubbles is controlled by controlling the gathering position of vaporization core, so as to control the boiling distribution in the main body of the pot and avoid the problem of uneven heating and different taste of cooked r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锅及烹饪设备
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一种烹饪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烹饪设备的内锅,其内表面设计得较为光滑,但经实践发现,这样的结构不利于液体沸腾,且沸腾时产生沸泡的位置有很大的随机性,容易造成煮饭时米饭受热不均,煮出的米饭口感不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内锅的烹饪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锅本体;多个凹坑,多个所述凹坑呈点状分散布置于所述锅本体底壁的内表面。本技术提供的内锅,在锅本体的内表面设置多个凹坑,凹坑可以在液体受热过程中促进汽化核心生成,以利于液体沸腾,且凹坑结构的尺寸小巧、形式简单,使得多个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排布位置和形状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可便于对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位置和排布形状进行设计,例如根据煮饭口感需求以设计凹坑在底壁内表面的排布位置,通过控制汽化核心的聚集位置加以控制沸泡的升起位置,实现控制锅本体内的沸腾分布情况,避免煮饭时米饭受热不均,煮出的米饭口感不一的问题。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内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不小于所述凹坑其他部位的开口尺寸。在本方案中,设置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不小于凹坑其他部位的开口尺寸,相对于凹坑呈收口状的结构而言,这样可利于凹坑中生成的汽泡经凹坑坑口脱出,防止汽泡受困。上述技术方案中,从所述凹坑的坑底至其坑口,所述凹坑的开口尺寸逐渐增大。在本方案中,设计凹坑的开口尺寸从凹坑坑底部位至坑口部位呈增大趋势,即使凹坑大致呈喇叭口状,这样可利于凹坑中生成的汽泡经凹坑坑口脱出,防止汽泡受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为3.5mm~10mm。在本方案中,设计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不小于3.5mm,避免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过小不易清洗的问题,而设计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不小于10mm,以利于汽泡成长、脱离,防止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过大而在凹坑的内凹面上形成面积较大的膜状沸腾区域,保证加热效率。优选地,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为5mm~8.5mm,且进一步优选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为6.5mm~7mm。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由凹形弧面构造出。在本方案中,设计凹坑由凹形弧面构造出,这样可减小汽泡沿凹坑表面附壁上升的阻力,有利于汽泡沿凹坑表面上升从凹坑中脱出。更进一步地,凹坑由中间低、外侧逐渐升高的弧面构造出,使其内表面整体大致呈三维的圆帽形,这样,在对内锅加热时,凹坑内的液体处于良好地立体受热状态,使得汽泡的生成效率进一步提升,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构造出凹坑的凹面具有一定的棱角,例如,将凹坑设计为具有槽底面和槽侧面的凹槽结构,或者,将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投影形状设计呈椭圆形、三角形或四边形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在所述底壁内表面上的投影轮廓为轴对称图形。在本方案中,设计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投影轮廓为轴对称图形,例如,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投影轮廓关于凹坑的径向轴对称,可具体为圆形、椭圆、三角形、方形、矩形、五边形、六边形等规则图形,甚至也可为其他轴对称的不规则图形,这样可以使得凹坑内的液体受热状态对称,以助于汽泡从凹坑中脱出,且从锅本体结构强度方面看,凹坑形状关于其径向对称的结构可利于底壁的内应力均化和抵消,提高锅本体的使用强度。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凹坑沿周向排布以构造出环形的阵列,其中,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所述阵列。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凹坑沿周向排布以构造出环形的阵列,以使得底壁内表面上形成有一个该阵列或多个相互嵌套的该阵列,这样可利于根据底壁径向上的受热分布情况相应设计单一环形的阵列中的凹坑数量和凹坑间隔尺寸,例如,在对应底壁径向上受热量较大的部位,可相应设计对应该位置的该阵列中的凹坑数量较多,而在受热量较小的部位,相应设计对应该位置的该阵列中的凹坑的数量较少,且该阵列形式具有定位方便的优点,可便于冲压加工。更优选地,该环形的阵列以底壁中心线为中心呈同心状布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同一所述阵列中的多个所述凹坑的形状相同;和/或同一所述阵列中的多个所述凹坑的大小相同。在本方案中,设计阵列中的多个凹坑的形状相同和/或同一阵列中的多个凹坑的大小相同,这样可以使得底壁上对应于同一阵列中各位置处的汽泡生成情况大致相同,以保证锅内沸腾均匀,提升对食材的烹饪口感。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与所述底壁内表面的衔接处呈弧形过渡。在本方案中,设置凹坑与底壁内表面的衔接处呈弧形过渡,这样可方便用户对凹坑部位清洗,且可利于凹坑内的汽泡沿弧形表面攀升脱出,保证加热效率,此外,这样设计更利于保证锅本体内表面上的喷涂质量,例如提高不粘层在该凹坑与底壁内表面的衔接处的附着强度。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厚度的1/2;和/或所述凹坑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的1/2。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凹坑由锅本体的底壁通过冲压、车铣等工艺制作成型在底壁上,使得底壁上的凹坑部位形成局部减薄,即凹坑的底部到锅本体外表面底部的垂直距离小于锅本体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厚度,则在锅本体受热时,凹坑内的液体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可助于锅内汽泡产生,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凹坑的深度小于或等于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厚度的1/2,如此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底壁的凹坑部位过薄、强度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底壁上凹坑部位与非凹坑部位热量差异过大,保证锅内热量分布均匀性;而设置凹坑的深度小于或等于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的1/2,可确保凹坑中液体处于良好地立体受热状态,使得汽泡的生成效率进一步提升。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总面积与所述底壁的总面积之比为0.65~0.9。在本方案中,设置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总面积与底壁的总面积之比在为0.65及以上,这样可以确保凹坑在底壁内表面的分布密度适宜,避免凹坑过密情况下的膜状沸腾情况,且可以避免因设置凹坑结构而对底壁强度削弱过大的问题,保证产品的质量,且通过设置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总面积与底壁的总面积之比在为0.9及以下,这样可以极大提升内锅中的汽泡产生效率,助于锅内液体沸腾。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壁的内表面包括位于其中心的平坦区域,所述凹坑分布于所述平坦区域的外围。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一般锅本体底壁的中部呈稍微内凸的形状,该结构中,内锅中液体沸腾后产生的沸泡容易沿凸起表面在底壁中心汇聚上升,导致内锅中心部位形成较剧烈的沸腾,此处,设置底壁的内表面包括位于其中心的平坦区域,使凹坑分布于平坦区域的外围,这样可以促进底壁中心外围部位的汽泡生成和上升,加强内锅中心的外围部位的沸腾强度,提高锅内热量的均匀性。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凹坑在底壁上的分布位置可具体依据发热盘等加热装置的形状、内锅与加热装置的配合关系、内锅中的沸腾设计需求设计,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内锅还包括:不粘层,设置在所述锅本体的内表面及所述凹坑的内凹面上。在本方案中,在锅本体的内表面及凹坑的内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本体;多个凹坑,多个所述凹坑呈点状分散布置于所述锅本体底壁的内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本体;多个凹坑,多个所述凹坑呈点状分散布置于所述锅本体底壁的内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不小于所述凹坑其他部位的开口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凹坑的坑底至其坑口,所述凹坑的开口尺寸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为3.5mm~10mm。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由凹形弧面构造出。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在所述底壁内表面上的投影轮廓为轴对称图形。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凹坑沿周向排布以构造出环形的阵列,其中,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所述阵列。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阵列中的多个所述凹坑的形状相同;和/或同一所述阵列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腾飞吴培洪黄良光雷大法余恒锋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