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沉降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8240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30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沉降池,包括污水沉降区,该污水沉降区由N个并排设置且首尾连通的流道组成,各个所述流道的底部均自一端朝另一端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同,在各个流道高度较低的一端均设置有淤渣排放口,各个淤渣排放口分别位于对应流道的底部,在第1级所述流道头端的顶部设置有污水入口,在第N级流道尾端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口。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污水沉降池,结构新颖,易于实现,通过沉降区的折流设计,能够将污水分离为固体物质和清水,并且,各个流道的底部同向倾斜设置,使沉降得到的固体物质易于从淤渣排放口中排出,以实现固体物质易的统一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沉降池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沉降池。
技术介绍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许多行业如复合肥生产行业,需要将尾气中的粉尘(含氯化铵、磷酸一铵、氯化钾等)用水洗下来,以达到粉尘排放的环保要求。目前,复合肥及磷复肥行业很难对洗涤下来的污水进行处理,并且,这些污水中含有肥料等有用固体物质,如果能够将污水分离为固体物质和清水,将能够实现固体物质和水的回收再利用。因此,设计一种具有以上功能的污水沉降池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水沉降池,通过沉降作用能够将污水分离为固体物质和清水,且沉降的固体物质易于回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污水沉降池,包括污水沉降区,该污水沉降区由N个并排设置且首尾连通的流道组成,其要点在于:各个所述流道的底部均自一端朝另一端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同,在各个流道高度较低的一端均设置有淤渣排放口,各个淤渣排放口分别位于对应流道的底部,在第1级所述流道头端的顶部设置有污水入口,在第N级流道尾端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口。采用以上结构,各个流道共同构成一个折流通道,使污水中的固体物质能够在缓慢流通过程中沉降在各个流道的底部,并最终从出水口排出清水;并且,各个流道的底部同向倾斜设置,使沉降得到的固体物质易于从淤渣排放口中排出,以实现固体物质易的统一回收,这些回收的固体物质主要成分为肥料,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作为优选:相邻所述流道之间设置有隔断,各个隔断其中一端的顶部均设置有溢流口,各个溢流口呈波浪形分布,第1级流道的所述污水入口位于远离其溢流口的一端,第N级流道的所述出水口位于远离其溢流口的一端。采用以上结构,由于各个流道内的污水均呈上清下浊的态势,故将溢流口设计在隔断的上部,以使本流道保留更多的固体物质,而流到下一级流道的水更清,大幅提高了沉降效果。作为优选:在第N级所述流道远离第N-1级流道的一侧并排设置有清水区,该清水区与第N级流道之间通过出水口连通,在所述清水区远离出水口一端的底部设置有清水出口。采用以上结构,通过清水区收集污水沉降区排出的清水,以便于后续利用,同时清水区能够起到进一步沉淀固体物质的效果,使其从清水出口排出的水更清。作为优选:所述清水区与各个流道的横截面均为矩形,且污水沉降区与清水区共同形成的横截面为矩形。采用以上结构,易于建设与管理、维护。作为优选:各个所述流道的宽度相同,所述清水区的宽度大于流道的宽度。采用以上结构,各个流道的宽度相同,能够保持污水流速的稳定,提高沉降效果,并且,清水区较大,极大降低了清水区内的流速,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水区的沉降效果。作为优选:各个所述流道底部的倾斜角度相同。采用以上结构,易于将流道内的淤渣排出,排出过程顺畅。作为优选:第1级所述流道底部的倾斜角度至第N级流道底部的倾斜角度呈递增或递减趋势。采用以上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折流沉降的效果。作为优选:所述清水区的底部水平设置。采用以上结构,使清水区内的水流更加平稳,提高沉降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污水沉降池,结构新颖,易于实现,通过沉降区的折流设计,能够将污水分离为固体物质和清水,并且,各个流道的底部同向倾斜设置,使沉降得到的固体物质易于从淤渣排放口中排出,以实现固体物质易的统一回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B-B处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C-C处的剖视图;图5为图1中D-D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见图1,一种污水沉降池,该污水沉降池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污水沉降池包括并排设置且相互连通的污水沉降区11和清水区12。请参见图1~图3,所述污水沉降区11由N个并排设置且首尾连通的流道111组成,各个流道111的横截面均为矩形,且各个所述流道111的宽度相同。在第1级所述流道111头端的顶部设置有污水入口115,在第N级流道111尾端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口116。相邻所述流道111之间通过隔断112阻断,即各个隔断112的两端分别与污水沉降区11的内壁固定连接。各个隔断112其中一端的顶部分别设置有溢流口113,各个溢流口113呈波浪形分布,第1级流道111的所述污水入口115位于远离其溢流口113的一端,第N级流道111的所述出水口116位于远离其溢流口113的一端,以形成一个折流通道,污水从污水入口115进入,从出水口116排出,使污水在缓慢流动中分离为固体物质和清水。请参见图2~图4,各个所述流道111的底部均自一端朝另一端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同,在各个流道111高度较低的一端均设置有淤渣排放口114,各个淤渣排放口114分别位于对应流道111的底部,使沉降得到的固体物质易于从淤渣排放口114中排出,以实现固体物质易的统一回收。进一步地,各个所述流道111底部的倾斜角度可以设计为相同,易于流道内淤渣的排出,使淤渣排出过程更加顺畅。也可以将各个流道111底部的倾斜角度设计为:第1级所述流道111底部的倾斜角度至第N级流道111底部的倾斜角度呈递增或递减趋势,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折流沉降的效果。请参见图1~图3以及图5,所述清水区12并排设置在第N级所述流道111远离第N-1级流道111的一侧,该清水区12与第N级流道111之间通过出水口116连通,在所述清水区12远离出水口116一端的底部设置有清水出口121,通过清水区12收集污水沉降区11从出水口116排出的清水,以便于后续利用,同时清水区12能够起到进一步沉淀固体物质的效果,使其从清水出口121排出的水更清。并且,所述清水区12的横截面均为矩形,且清水区12的宽度大于流道111的宽度,以提高清水区12的沉降效果。并且,所述清水区12的底部水平设置,使清水区12内的水流更加平稳,提高沉降效果。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技术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沉降池,包括污水沉降区(11),该污水沉降区(11)由N个并排设置且首尾连通的流道(111)组成,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流道(111)的底部均自一端朝另一端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同,在各个流道(111)高度较低的一端均设置有淤渣排放口(114),各个淤渣排放口(114)分别位于对应流道(111)的底部,在第1级所述流道(111)头端的顶部设置有污水入口(115),在第N级流道(111)尾端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口(1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沉降池,包括污水沉降区(11),该污水沉降区(11)由N个并排设置且首尾连通的流道(111)组成,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流道(111)的底部均自一端朝另一端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同,在各个流道(111)高度较低的一端均设置有淤渣排放口(114),各个淤渣排放口(114)分别位于对应流道(111)的底部,在第1级所述流道(111)头端的顶部设置有污水入口(115),在第N级流道(111)尾端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口(1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沉降池,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流道(111)之间设置有隔断(112),各个隔断(112)其中一端的顶部均设置有溢流口(113),各个溢流口(113)呈波浪形分布,第1级流道(111)的所述污水入口(115)位于远离其溢流口(113)的一端,第N级流道(111)的所述出水口(116)位于远离其溢流口(113)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水沉降池,其特征在于:在第N级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祥国齐黄
申请(专利权)人: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